<p class="ql-block">我們的高中時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羅仕強 陳全之 劉南光</p><p class="ql-block"> 劉詩玉 唐葭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是公元一九六三年的九月,我們背著被包提著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到衡陽市一中高五十七班讀書。</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曾惠民老師才三十多歲很年輕,也很陽光。當時全班同學有五十人但到畢業(yè)時僅僅三十六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學校剛從東洲島遷到丁家牌樓(現(xiàn)黃白路)設施比較簡陋,教室,宿舍全都是平房。進校門右側有個籃球場,教室和宿舍中間便是食堂和一間大禮堂。禮堂旣是會場又是飯廳。 </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的記憶中學校的交通運輸工具就是一輛半新不舊的人力膠輪板車。六百來人的吃喝拉撒用品僅靠這輛板車拉肯定供不應求。當年學校食堂的大米就是老師和同學們利用每周的勞動課往返十多里路去市區(qū)大碼頭大米加工廠挑的挑,扛的扛運回來的。這個最原始古老的運糧活兒持續(xù)了一年多,直到六五年才由汽車替代。</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我們國家剛從三年自然災害中走出來 ,各種物質相對貧乏。國家號召全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學校領導積極響應,各個班便開墾校內空閑的土地種菜種瓜。</p><p class="ql-block"> 我們五十七班在?;@球場旁邊發(fā)現(xiàn)一片空地,決定開發(fā)種冬瓜南瓜。</p><p class="ql-block"> 南瓜和冬瓜都是春季播種,對土質沒有過高的要求,因為南瓜抗旱能力強。根系發(fā)達吸水能力也特強,但不抗?jié)?。我們挖土整平,再將泡浸的種子芽尖朝下放進約飯碗大的土坑里,撒把煤灰掩蓋。幾天之后南瓜秧子破土而出,長勢喜人。我們在氣候升高時挑水澆灌,在大雨滂沱時排水抗?jié)?。綠色的藤蔓到處亂爬,我們便將一些叉枝剪掉。開花期我們每天清晨去采花授粉,保證南瓜的成活率。掛果后我們便施肥促長……。老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班種的南瓜冬瓜豐收了!那種成就感的喜悅讓我們心花怒放。學校領導便特意請照相館的師傅拍攝這張收藏了(1964年~2023年)近一個甲子的珍貴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3年入校時,全校就是進校門右側一個籃球場。全校師生六百多人,活動場地顯然不夠。其實學生宿舍后面有一塊很大的空地,是靠近湘江河畔的一個大陡坡。雜草叢生,亂石成堆,凸凹不平顯得很荒涼。 學校領導決定發(fā)動全校師自己動手修建操場,這可是個大工程。一沒機械設施,二沒經費撥款,全靠鋤頭鏟子,菀箕扁擔這些最簡單的工具來“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 應該說就是“南泥灣”和“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全校師生擰成一股繩,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雷鋒精神勁往一處使。起早摸黑在苦戰(zhàn)了近三個月后昔日的荒廢土坡居然煥然一新變成了約一萬平方米學校最大的操坪和足球場?? (根據(jù)足球場7140平方米推算)。</p><p class="ql-block"> 平時旳體育課,軍訓演習“突擊一剌”,及1965年的校運動會和足球賽都是在我們自己親自修建的大操場進行。</p> <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我們的校園生活可以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來摡括。</p><p class="ql-block"> 那是1965年,學校每學期的文藝匯演將拉開帷幕。咱們五十七班將當時最經典的歌舞《洗衣歌》搬上了學校舞臺。</p><p class="ql-block"> 學姐羅玉君和黃縵君酷愛舞蹈便按舞蹈雜志上《洗衣歌》的示范動作編排指導。陳全之同學扮演炊事班班長,其中七個藏族姑娘扮演者分別是:羅玉君、黃縵君、馮光玉、顏德媛、牛明珠、彭毓華、肖衡毓。當時表演的服裝是在附近市棉紡織廠借的。竹背簍是男同學到近郊砍的竹子編制的,記得在破篾時余治滿同學不小心弄破了手出不少血。伴奏是由班長劉南光帶領的班級小樂隊承擔。</p><p class="ql-block"> 這支歌頌軍民魚水情的舞蹈《洗衣歌》一上臺便轟動了全場師生,謝幕時熱烈火爆的掌聲久經不息。至今大家都津津樂道。</p> <p class="ql-block">1966年我們即將迎接高考,那時候的口號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時刻聽從黨的召喚!”“心懷祖國,放眼全球?!钡臉苏Z寫在教室走廊的墻壁上。</p><p class="ql-block"> 沒有培訓班也沒有開小灶補課,只有自律的努力。6月中旬(那時候高考時間是7月中旬)未高考之前便有大學來校招生。我班劉詩玉同學被某軍事院校保送錄取。全校師生為她高興,因此學校領導及科任老師與我們五十七班全體同學歡天喜地提前拍了畢業(yè)集體照。</p><p class="ql-block"> 高三學子躍躍欲試張開了飛向理想的翅膀。然而歷史卻跟我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史無前例的文革開始了,大學停招,這一停便是一十一年。</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就是老三屆學子在特殊時期里成為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特殊群體。我們曾經迷茫過,困惑過、無奈過……但我們從來沒有平庸過。</p><p class="ql-block"> 歲月無語,時光有痕。</p><p class="ql-block"> 崢嶸歲月的高中時代啊!留給我們的故事太多太多,雖然有些苦澀但仍然使我們無比的眷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創(chuàng))2023/6/6 衡陽</p> <p class="ql-block">(衡陽市一中1966年高三57班畢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此文作者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