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區(qū)是指由馬場道、西康路、貴州路、成都道、南京路相接合圍內(nèi)的長方形區(qū)域,縱橫32條道路,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各式建筑2000多座,大部分為體現(xiàn)歐洲不同歷史時期建筑風格的花園式和公寓式樓房,其中被市政府列為不同等級歷史風貌建筑的小洋樓423座,各種建筑風格匯集一處,堪稱“萬國建筑博覽會”。</p><p class="ql-block"> 天津五大道在上世紀20~30年代,曾經(jīng)成為民國時期下野政客的避風港,留下了包括一座王府和兩任總統(tǒng)、七任總理、百余位總長、督軍和省市長等民國要員以及美國前總統(tǒng)胡佛、五星上將馬歇爾等國內(nèi)外知名人士的數(shù)百座名人舊居,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百年歷史風云變幻的見證,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39處名人舊居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在內(nèi)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347處。2003年五大道被評為“津門新十景”,2005年五大道被天津市政府列為“近代中國看天津”十二大旅游板塊之一,2010年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名街”,2013年五大道近代建筑群整體被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曹錕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海路2號。</p><p class="ql-block"> 曹錕( 1862年 ~ 1938年 )</p><p class="ql-block"> 字仲珊,出生于天津。1890年,于天津武備學堂畢業(yè)后任毅軍哨官;1919年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1923年6月,曹錕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馮玉祥的倒戈,直系軍閥輸給了奉系軍閥,曹錕被迫下臺。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拒絕日本出面組織新政府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于天津。1939年12月,曹錕被國民政府追封未一級上將軍銜。</p> <p class="ql-block">孫殿英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20號。</p><p class="ql-block">孫殿英( 1889年 ~ 1948年 )</p><p class="ql-block"> 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北永城人,曾任第六軍團第二十軍軍長,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請東陵而聞名。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zhàn)反蔣,失敗后被張學良收編。抗戰(zhàn)爆發(fā)后,歷任冀察游擊總司令、新五軍軍長,1943年在河南對日作戰(zhàn)時被俘,旋投汪偽任“豫北繳共軍”總司令??箲?zhàn)結(jié)束后又追隨蔣介石反共,打內(nèi)戰(zhàn)。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溏心的戰(zhàn)役中,被解放軍生擒,后病逝于收留所。</p> <p class="ql-block">偽滿州國領事館舊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24號。是北洋國務總理、外交總長顏惠慶27年辭職來津后所建的一座古典風格的寓所。原本這里是大連永源輪船公司經(jīng)理李學孟購置的私人住宅。1943年,李學孟以每月3000偽幣的價格將此樓出租給了偽滿洲國,直至到日本投降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張學銘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50號。</p><p class="ql-block">張學銘( 1908 ~1983 )</p><p class="ql-block"> 字西卿,遼寧海城人,張作霖次子,張學良胞弟。1928年畢業(yè)于日本步兵專業(yè)學校,曾任駐日使館見習武官。1929年回國后,歷任天津市警察局局長、天津市市長、中國國民革命軍中將。</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變后旅居歐、美、香港。1941年香港淪陷被迫返回內(nèi)地。1943年曾被迫接受汪精衛(wèi)偽政權軍事委員會委員,抗戰(zhàn)勝利后未被追究,任國民政府東北長官司令部參議、東北行轅參議室副主任、總參議。</p><p class="ql-block"> 建國后,歷任天津市建設局副局長、顧問、民革第五屆中央委員、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員。“文革”中遭迫害入獄,1973年平反。是第三至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市政協(xié)常委。1983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張學銘舊居院內(nèi)開的海棠花</p> <p class="ql-block">李書福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28號。</p><p class="ql-block">李叔福,為早年天津“八大家”之一“李善人”(李春城)的后代,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曹錕的侄女婿、直錄省長曹銳的女婿。淪陷時期,李叔福擁有不少開灤股票,當時開灤股票為“快貨”,行情大漲,他便大量拋售。因本人從來不事經(jīng)營,便將全部款項交給親友打理,開設了許多投機商行,結(jié)果賬目虛盈實虧,最后全部賠光。</p> <p class="ql-block">張作相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4號。</p><p class="ql-block">張作相( 1881年~1949年 )</p><p class="ql-block"> 字輔忱,奉天(今遼寧)義縣人。奉系軍閥將領,1911年東北講武堂畢業(yè),輔佐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執(zhí)政東北,任東北邊防副司令兼吉林省政府主席。1933年因熱河失守而去職,來天津買下此樓隱居。在此期間日偽多次派人威逼利誘,勸其出任偽職,均被拒絕。 1949年初,因突發(fā)心臟病,病逝于寓所。</p> <p class="ql-block">徐世昌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新華路255號。</p><p class="ql-block">徐世昌( 1855年~ 1939年 )</p><p class="ql-block"> 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錄(今河北)天津人。中年中舉人,后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并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tǒng)。1922年2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tǒng)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亦徐世昌的手筆。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門山圖貼》等。一生編書、刻書30余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后被人稱為“文治總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張自忠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成都道60號。</p><p class="ql-block"> 張自忠( 1891年 ~ 1940年)</p><p class="ql-block"> 字藎臣,后改藎忱,漢族,山東聊城市臨清人。任第五戰(zhàn)區(qū)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參與臨沂向城戰(zhàn)斗、徐州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隨棗會戰(zhàn)與棗宜會戰(zhàn)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zhàn)斗中,不幸犧牲。</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p> <p class="ql-block">金邦平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114號。</p><p class="ql-block"> 金邦平( 1881年 ~?)</p><p class="ql-block"> 字伯平,安徽黟縣人。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二十八年畢業(yè)回國,任翰林院檢討、直錄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文案,次年任北洋常備軍督練處參議。后歷任憲政編查館諮議官、天津自治局督理、資政秘書長。民國成立后,1912年任中國銀行籌辦處總辦。1914年充政事堂參議,次年3月改任農(nóng)商部次長,8月兼全國水利局副總裁,1916年4月任北洋政府農(nóng)商部總長,2個月后即去職。1927年辭職在天津英租界居住,期間主要致力于實業(yè)活動,曾任天津啟新洋灰公司經(jīng)理。1931年任上海啟新洋灰公司經(jīng)理,1938年任耀華學校校長。</p> <p class="ql-block">龔心湛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64號。</p><p class="ql-block">龔心湛( 1871~ 1943)</p><p class="ql-block"> 原名心瀛,號仙舟,安徽合肥人。監(jiān)生,金陵同文館畢業(yè)后歷任駐英、日、美、法、比等國使館隨員多年,回國后又在廣東、云南為官。1912起歷任漢口中國銀行行長、安徽國稅籌備處處長、財政廳長,又調(diào)任財政次長兼鹽務暑督辦,回任安徽省長。1919年6月13日,代理國務總理;9月24日,辭去本兼各職,隨后去天津定居。</p><p class="ql-block"> 1925年12月再次從政任交通總長,1926年2月因內(nèi)閣倒臺,龔心湛亦隨同去職,再度回到天津做寓公,從此結(jié)束其從政生涯。1943年12月病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顧維鈞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北路267號。</p><p class="ql-block"> 顧維鈞( 1988年 ~ 1985年)</p><p class="ql-block"> 字少川,江蘇嘉定( 今上海嘉定區(qū))人。初入舊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華書院,1901年考入圣約翰書院。190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法及外交,獲博士學位。</p><p class="ql-block"> 1912年回國后,任袁世凱英文秘書、內(nèi)閣秘書、外交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p><p class="ql-block"> 1919年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理據(jù)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做出了貢獻。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p><p class="ql-block"> 1922年~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部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期間,于1924年5月曾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lián)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xié)定》。</p><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他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lián)合國憲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國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上簽字,后任國民黨政府駐聯(lián)合國代表,1956年~1966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等職。1966年10月,退出國際法院法官競選。</p><p class="ql-block"> 1967年定居紐約,開始退休生活。1985年11月14日,于紐約寓所無疾而終。享年98歲。</p> <p class="ql-block">從重慶道看顧維鈞舊居</p> <p class="ql-block">關麟征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長沙路95號。</p><p class="ql-block">關麟征( 1905 ~ 1980 )</p><p class="ql-block"> 原名志道,字雨東,陜西戶縣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yè)后任黃埔學生軍教導團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49年升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后居香港,1980年7月30日病逝于香港伊麗莎白醫(yī)院。著有《關麟征回憶錄》等。</p> <p class="ql-block">李勉之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74號。</p><p class="ql-block">李勉之( 1895 ~ 1976 )</p><p class="ql-block"> 字保時,天津人。愛國商人,先后華新紡織廠、中天電機廠等企業(yè)任要職。</p> <p class="ql-block">林鴻賚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常德道2號。</p><p class="ql-block">林鴻賚( 1900 ~ 1981 )</p><p class="ql-block"> 字蔗希,浙江寧波人。自幼隨父林子杲北上行醫(yī),而就讀于天津新學書院。畢業(yè)后考入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1920年被選為公派留學生保送至美國霍金斯大學攻讀三年后回國,歷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關務署任科長、天津任統(tǒng)稅管理所主任。1940年任天津中國銀行副經(jīng)理、經(jīng)理。</p> <p class="ql-block">納森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70號。</p><p class="ql-block">納森:</p><p class="ql-block"> 英籍猶太人,清末民初,曾有兩位英籍猶太人在天津控制著礦業(yè),他們叔侄關系,叔叔叫納森,侄子叫愛德華.喬治納森.在津期間稱其為納森愛德。納森曾任開灤礦務局總經(jīng)理,納森愛德后來也來到天津,通過叔叔關系供職于開平礦務局,不久任礦務局總辦。后來開平礦務局和灤州兩礦合并為開灤礦務局,辦公地點仍設在天津,納森愛德成為董事部主席和部經(jīng)理,從此把持天津煤炭大權直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zhàn)期間天津淪陷后,日軍強占開灤,納森愛德向日軍提出辭呈。</p> <p class="ql-block">潘馥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馬場道2號。</p><p class="ql-block">潘馥( 1983 ~1936 )</p><p class="ql-block"> 原名貞復,字馨航,濟寧東門大街人,清末舉人,生于累世為官的名門望族。早年為江蘇布政使幕僚,辛亥革命后,潘馥躋身政壇,加入革命黨,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但無所成就。民國建立后曾任山東實業(yè)司司長、統(tǒng)一黨山東支部負責人、全國水利局副總裁、財政部次長、全國河道督辦、財政部總長、交通部總長、國務總理。</p><p class="ql-block"> 潘馥卸任后,舉家遷往天津當了寓公。由于早年興辦實業(yè)賺了巨額財富,衣食無憂。1936年9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53歲。</p> <p class="ql-block">張紹曾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北路334號。</p><p class="ql-block">張紹曾( 1879年 ~ 1928年 )</p><p class="ql-block"> 直錄大城(今屬河北 )人,字敬輿。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 )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炮兵科。1902年畢業(yè)回國,歷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初總辦、貴冑學堂監(jiān)督。宣統(tǒng)三年( 1911年)初,任新軍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武昌起義后,兵諫清廷立憲,又謀與吳祿貞合取豐臺,推翻清朝。吳祿貞被刺后,調(diào)任長江宣撫大臣,未就,旋潛至上海。1913年被袁世凱任命為綏遠將軍。1916年為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jiān)。1922年任陸軍部總長。次年任國務總理。1928年在天津遇刺身亡。</p> <p class="ql-block">孫桐萱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68號。</p><p class="ql-block">孫桐萱( 1895年 ~ 1978年)</p><p class="ql-block"> 河北交河人。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第十六混成旅當學兵。1925年升任團長。1926年國民軍五原誓師后,歷任十五師、二十師師長、十二軍軍長??箲?zhàn)時期任第三局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屬于中間派,在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救國政策感召下,同情共產(chǎn)黨。在其部隊中有不少地下黨員進行工作,孫不僅默許,有時還加以保護。1943年,被蔣介石以“通敵有據(jù)”的罪名下令予以扣押,但未能定罪。1946年退出軍屆前往北平寓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在黨的關懷下,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對孫桐萱予以生活上的照顧,使其得以安度晚年,1978年9月9日在北京病故。</p> <p class="ql-block">王占元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理道60號。</p><p class="ql-block"> 王占元( 1961 ~ 1934 )</p><p class="ql-block"> 原名德賢,字子春,山東館陶縣( 今河北邯鄲市館陶縣)人。十八歲時,因生活所迫投入淮軍劉銘傳部當兵,掌管大旗。1885年8月,被保送進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學習。1980年2月畢業(yè),投入宋慶的毅軍。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王占元與張懷芝、曹錕等人參加了鴨綠江戰(zhàn)役。1895年選入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從此一路高升,累升為湖北督軍。袁世凱死后加入直系軍閥,1921年下野,寓居天津,后病亡于此。</p> <p class="ql-block">王仲劉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馬場道54號。</p><p class="ql-block">王仲劉:</p><p class="ql-block"> 在天津的名人里,他是個小字輩,因為真正有名的是他的父親王錫彤。王錫彤,號稱中國水泥大王,與天津工商名人周學熙是最好的搭檔。</p><p class="ql-block"> 這所房子,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成為天津地委辦公樓,在這個時期,樓里居住著兩位名人,就是新中國第一大案中的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行署專員張子善。</p> <p class="ql-block">吳頌平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路117號。</p><p class="ql-block">吳頌平( 1881 ~ 1966 )</p><p class="ql-block"> 名熙忠,祖籍徽州,父吳調(diào)卿為天津四大買辦之一,吳頌平生于天津,北洋巡警學堂畢業(yè),捐得候補知府銜,后赴美學習軍事,回國后任山西教育廳廳長。天津淪陷后,曾任日資企業(yè)大華煤油公司常務董事。在20世紀20年代,吳頌平是天津京劇票房雅韻國風劇社的活躍人物。觀其一生,尤對收藏情有獨鐘,數(shù)十年間,他的收藏精品薈萃,他的部分精品銅爐在文革就被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吳頌平作為一名文物收藏家,對文物收藏凝聚了一生的心血。1999年9月,吳頌平的子女委托在天津的親人,將吳頌平生前所收藏的文物精品198件,全部捐給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陳光遠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理道48號。</p><p class="ql-block">陳光遠( 1873 ~ 1939 )</p><p class="ql-block"> 字秀峰,天津武清縣崔黃口人。早年畢業(yè)于天津武備學堂,后追隨袁世凱、馮國璋,為北洋軍閥直系骨干。曾任江西督軍多年。1922年被廣東北伐軍打敗而去職,攜近千萬元財產(chǎn)住進天津英租界現(xiàn)煙臺道的一處別墅。后來投巨資又在此處建成第二座豪華別墅。并廣置房產(chǎn)、投資企業(yè)、開銀號、開當鋪,過著舒適的寓公生活。1939年8月病逝于該寓所。</p> <p class="ql-block">徐世章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紹興道讓生時141號。</p><p class="ql-block">徐世章( 1889 ~ 1954)</p><p class="ql-block"> 天津人,是著名的文物鑒賞家,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堂弟。早年六月比利時列日大學商學院,獲經(jīng)濟管理學學士學位。</p><p class="ql-block"> 1911年赴意大利擔任萬國博覽會審查委員,繼赴英、法、德考察商業(yè)及鐵路行政。</p><p class="ql-block"> 1912年學成回國后,先后任路政司屬官和京漢鐵路管理局副局長、津浦鐵路管理局局長。1920年起任交通部次長、全國鐵路督辦和交通銀行副總裁、中國國際運輸局局長、幣制局局長等職。1922年離任后寓居天津,任鐵路學院名譽董事、天津耀華中學董事、工商學院董事長、天和醫(yī)院董事長等閑職。</p><p class="ql-block"> 徐世章一生熱衷于文物收藏和玉器的收藏。作為津門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先驅(qū),徐世章因其精通建筑學,具有經(jīng)濟頭腦,又極富遠見,故房地產(chǎn)業(yè)做的紅火興旺,為家族奠定了雄厚基業(yè)。他購置房產(chǎn),興辦教育、醫(yī)務、實業(yè),樂施好善,熱心公益事業(yè),所以在當時寓居天津的開明紳士中有較高威望。解放后,徐世章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實業(yè)。1952年為抗美援朝徐世章賣房捐獻15000元購買飛機大炮,為支持國家建設,認購10年期公債25000元,是當時私人認購公債數(shù)額最高者之一。在晚年,老人家又決定將自己耗盡一生心血收購又極為鐘愛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p><p class="ql-block"> 1954年,徐世章去世,享年68歲。徐世章過世后,家人遵其遺愿獻了文物。這些文物,現(xiàn)收藏于天津市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徐樹強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108號。</p><p class="ql-block">徐樹強( 1914 1951 )</p><p class="ql-block"> 字幼軸,天津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三十期畢業(yè),為曾任淞滬警察廳廳長的徐國良之子。</p><p class="ql-block"> 1939年徐樹強任偽天津公署水上警察分局局長、天津警察局特務科科長。他配合日本特務及憲兵隊,在天津鎮(zhèn)壓抗日愛國人士,敲詐商民。1945年任唐山市偽市長兼警察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后被處決。</p> <p class="ql-block">許氏舊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與香港路的交匯處,即睦南道11號。</p><p class="ql-block">許氏( 許夫人)</p><p class="ql-block"> 系奉系軍閥張作霖的三姨太,此樓是許氏以“慶羯堂許”的堂名購置的私人住宅。張家親屬出關往來于京津地區(qū)均住許此樓,直至1941年張家將此樓賣于他人。</p> <p class="ql-block">張鳴岐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貴州路90號。</p><p class="ql-block">張鳴岐( 1875 ~ 1945 )</p><p class="ql-block"> 字堅白,山東無 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1898年從師名舉岑春煊,頗得賞識。1900年后,隨岑春煊赴陜西、四川、兩廣等地,歷任兩廣學務、營務處、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1910年因賄賂慶親王奕劻而升任兩廣總督兼暑廣州將軍,頑固擁護帝制,反對民主共和,大肆捕殺革命黨人。1911年4月指揮鎮(zhèn)壓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成功后,攜款潛逃日本。袁世凱執(zhí)政后回國,1915年因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而被封為一等伯爵。袁世凱死后,張鳴岐逃往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與白武狼狽為奸,勾結(jié)日本特務。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公開投靠日本,淪為漢奸,歷任漢奸要職。1945年9月15日在民眾的一片聲討中死去,結(jié)束了罪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張志譚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理道4號。</p><p class="ql-block">張志譚( 1884 ~ 1936 )</p><p class="ql-block"> 字遠伯,河北豐潤人。系安徽蕪湖道尹張佩緒之子、張培倫的侄子,曾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交通總長。1927年1月,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崩潰前夕,從政壇引退,寓居天津。</p> <p class="ql-block">周志輔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北路277號。</p><p class="ql-block">周志輔</p><p class="ql-block"> 拎袋實業(yè)家、戲劇學家、收藏家,擅長德語、英語,曾任北洋政府秘書。</p> <p class="ql-block">曾延毅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常德道1號。</p><p class="ql-block">曾延毅( 1892 ~ 1965 )</p><p class="ql-block"> 字仲宣,湖北黃岡人。行伍出身,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yè)。1919年1月派任參戰(zhàn)軍第1師炮兵團第1營排長、連長。1920年10月調(diào)升山西督軍公署少校參謀。后在山西陸軍第四旅榮升團長、旅長。1935年敘任陸軍少將,1937年升任第35軍中將副軍長,后兼任太原戒嚴司令。1938年1月因擅離職守被撤職后隱居天津。1948年11月出任華北“剿總”中將高參,49年1月參與并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天津市政協(xié)委員,1965年2月病逝于天津。</p> <p class="ql-block">高樹勛舊居</p><p class="ql-block"> 位于睦南道141號。</p><p class="ql-block">高樹勛( 1898 ~ 1972 )</p><p class="ql-block"> 字健侯,河北鹽山縣人。出身行伍,因作戰(zhàn)勇敢,由士兵累生至軍長。</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率國民黨一個軍和一個縱隊在邯鄲附近的內(nèi)戰(zhàn)前線起義。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建立前夕,高樹勛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工作。建國以后,他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員、河北省民革副主委,長期擔任河北省副省長職務。1955年,毛主席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決定,授予高樹勛一級解放勛章。</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19日,高樹勛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p> <p class="ql-block">慶王府</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道55號。原為清末太監(jiān)大總管小德張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在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慶親王載振購得并舉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慶王府”。慶王府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筑面積5922平方米,為磚木結(jié)構(gòu)二層( 設有地下室 )內(nèi)天井合圍式建筑。整體建筑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更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樓之中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為中蘇友好協(xié)會天津分會、天津市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天津市外經(jīng)貿(mào)委、天津市商務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辦公地點。2011年5月,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整理有限責任公司在天津市房管局的領導下依據(jù)“保護優(yōu)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原則,歷時斤一年完成了慶王府的整修工作。整修過程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建筑歷史文化信息的基礎上融入精巧別致的現(xiàn)代適用功能,如今,這座昔日的王府已經(jīng)成為天津獨一無二的文化休閑空間,也成為旅游景點的名片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