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閑話知青歲月二三事

以小見大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即1973年的7月,我歷時兩年的高中學業(yè)結束了。走出學校,到何處去?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擺在面前。讀大學,根本不可能,那是一個讀書無用的年代。當時官方宣傳上雖然提出了四個面向的口號,但在實際上大多城市青年只能有一個選擇,即去農(nóng)村插隊落戶。 與高中畢業(yè)時作文題目"必由之路"不謀而合,帶著朦朦朧朧的想法,年底,我的戶口被遷移到了廣漢縣三水公社。 </p> <p class="ql-block">  初到生產(chǎn)隊的頭一個月,隊長安排我與婦女體弱者一起做些較輕松的農(nóng)活,但僅僅一個月后,我就同隊上的全勞力一樣掙滿分的工分了。 剛到農(nóng)村,的確是肩不能挑。記得第一次去離生產(chǎn)隊有七八里路遠的三水街上買分配的口糧,回來時,我和另一知青各自挑著兩個籮筐,重約80斤左右,感覺十分吃力,一路上多次歇息。順著廣漢去金堂的公路,在要左拐到去易家河壩的機耕道時,實在擔不動了,兩人便放下扁擔,抬起籮筐一個接一個個地往前挪動。這個場景引來當時正在田里干活的九大隊的老鄉(xiāng)們一陣善意的哄笑。 艱苦的環(huán)境最能鍛練人,這話一點不假。很快,我就幾乎能干所有的農(nóng)活了。大戰(zhàn)紅五月,清晨5點過隊長就喊出早工,收菜籽、小麥入庫,犁田插秧等農(nóng)活都要搶時完成。農(nóng)業(yè)學大寨,時不我待,披星戴月也要干。 </p> <p class="ql-block">  三水公社的五、六大隊位于鴨子河畔的易家河壩,每年公社都有修河的任務。1 9 7 4年的夏天,我第一次隨隊上的10來個老鄉(xiāng)參加修河。午飯是自帶口糧,我把鋁飯盒裝了近1斤米,帶到工地食堂。中午工地炊事員用小河溝的水,統(tǒng)一蒸熟。幾砣蒸土豆拌點豆瓣權且當菜。當時修河堤各生產(chǎn)隊各包一段,我還是挺佩服那些老鄉(xiāng),在烈日下,用很少的一點水泥、沙子加上鵝卵石,便能夠把河堤修成。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內(nèi)在質(zhì)量卻不敢恭維。反正我在農(nóng)村三年,每年都要出工去易家河壩。為給大家鼓勁,我給工地寫了不少蹩腳的詩歌,在工地大嗽叭里反復播放,現(xiàn)在看起來十分幼稚可笑。 短短半年多時間,在近乎強制勞動的狀態(tài)下,我的臉哂黑了,胳膊變粗了,力氣也大了。在倉庫每天擔進擔出曬麥子時,每挑一擔都要稱重,我每次擔進倉庫的兩大籮筐干麥粒都重達350多斤。后來我回到城里,談起此事,很多人都不太相信。 </p> <p class="ql-block">當年年輕的三水公社副書記向良奎</p> <p class="ql-block">晩年的向良奎書記</p> <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的生活清苦,但也不乏樂趣。知青們每月有家里給的零錢,雖是簡單的生活,仍較農(nóng)民的吃穿強了不少。那時社員們一年四季很少有肉吃,可能因生活習慣吧!他們大都不食用鱔魚。我在城市長大,知道鱔魚美味。夏季的晚上,我用兩竹片削好鋸齒,中間穿眼插上一釘子或鐵絲做成竹夾,再提上一盞煤油燈,去有腿肚子水深的稻田捕捉黃鱔??赡軓臎]被人捉過,秧田里黃鱔十分老實,一動不動,我用竹夾一夾一個準,僅僅一兩個小時,便能收獲五六斤?;氐轿荩膊活櫼股?,用一頭上釘子的木板,剮得干凈,切成段,燒熱油鍋,剝好大蒜,切點姜片,用豆瓣醬油爆炒至熟。有時我們也會邀請隊上的同齡人一塊品酒朵頤,那滿屋飄香的場景讓人至今難忘。在生活上難不到我,下鄉(xiāng)之前我就會煮飯炒菜,抻面、包餃子、抄手,蒸饅頭、花卷、包子、烙餅等。在鄉(xiāng)下有次隊上分了新麥粉,我想蒸饅頭,沒有蒸籠,我便把鋁鍋蓋頭擰下,把鍋蓋翻轉(zhuǎn)過來當蒸饅頭的蒸格使用,新麥粉蒸出來的饅頭盡管不白,但因麥面新鮮而松軟香甜。 </p> <p class="ql-block">  有時太累了,便想著好好休息一下。知青們盼望雨天,因為下雨天可以明正言順地睡懶覺。每逢下雨天,睡夠了。我們會到井臺邊上洗衣服,順代擦洗一下身體。有時也會幾人聚集在一起,弄點好吃的。沒有柴燒時,會將院中喂牛的稻垛抽幾把谷草來燒,久而久之,草垛竟然被抽空倒了。但隊上無一人責怪我們,鄉(xiāng)親們對知青還是很友好的。 </p> <p class="ql-block">  我們生產(chǎn)隊長叫張德福,腿有殘疾,大伙都喊他b a i哥。張姓是隊上的大姓。知青們和同齡青年張紀才家關系不錯,他們父母一家經(jīng)常來知青屋里擺談龍門陣。有時我也會去他家蹭飯,喝點小酒。他母親有次看我屋里有點糯米,就說幫我們拿去磨了包湯圓。沒想到她老人家包的湯圓有拳頭大,中間僅有拇指大一點的紅糖為餡。至今我仍記得那湯圓的扎實,以及食用后的飽和度。</p> <p class="ql-block">  生產(chǎn)隊朱務華家外有一不大的水塘。那年抽干水塘撈了些鯉魚分給大家,知青稍微多分了些,隊上有幾個同齡好友帶了些臘肉、菜疏等食材,來和知青們一起聚餐。我用自己的方法做了紅燒魚上桌,因魚是野生,魚肉呈蒜辦狀,味道鮮美。所以大家把酒言歡,甚為高興。</p> <p class="ql-block"> 我插隊的三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盛行。隊上有一個40歲左右唐姓的男子,解放那年是個中學生,家里有幾畝地被劃為地主。承受著巨大的壞成份壓力,唐X X從未主動與人說話。每逢運動來了,開批判會,他還要和其它的黑五類人員站在臺上,挨批挨斗。多年下來,忍氣吞聲,忍辱負重,老婆也討不到,才四十歲的人背駝腰彎,像個小老頭。知青們暗地里很同情他,也明白舊社會的事和他沒一點關系,但那時的政治風氣就是如此,誰也沒辦法改變。</p> <p class="ql-block"> 為配合形勢,當時公社大隊辦有所謂的政治夜校,知青大都參與其中,以輔導學習。在公社附近的空軍14航校也派出兩個干部到大隊蹲點。歲數(shù)大的我們叫老楊,他言語不多。年輕的可能是個干事,叫劉海奇,很健談。有次空閑,在隊上的水塘邊,他用120相機給知青拍了一些照片??上乙粡埗寄┍4嫦聛恚苁沁z憾。</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我已20歲。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很多大事,促使人們的思想迅速地轉(zhuǎn)變到社會變革軌道上運行。那些年國家堅持倡導知青扎根農(nóng)村,社會輿論給知青增加了更多的壓力。每當大隊干部要知青表決心時,知青們心知肚明,誰也不愿違心地表明態(tài)度。我是知青的一員,自然和大家有同樣的想法。心雖然不安,但事情還是要做好。粉碎四人幫時,公社組織匯演,我創(chuàng)作的作品得到縣文化館的獎勵,并為此授與公社獎狀,也是我作為知青為農(nóng)村站好的最后一班崗。 終于,也就在高考恢復的頭年,1977年2月,我被大隊推薦回城讀書,結束了我三年的知青生活。 關于知青運動,雖然是國家的政策。但我們?nèi)マr(nóng)村并??是出于自愿,讓我們?nèi)マr(nóng)村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老鄉(xiāng)們?nèi)蔽幕?,孤陋寡聞,能給知青什么教育?當然我也理解這怪不了老鄉(xiāng)們,長期的貧窮生活限制了他們的認知,滿足一家的溫飽往往是他們最大的愿望。物質(zhì)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當年流行的哲學觀點讓我對問題有了合理的解釋。</p> <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對我后來的世界觀有一定導向,回城后每當不順利時,我即將此與知青生活比較,隨之便較為了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此后社會上也對知青現(xiàn)象有了更多的反思和反省。 雖然知青歲月離我們漸行漸遠,但是知青的烙印在心中是永遠不會磨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