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詩的幽默,幽默的詩(上)<br>非馬<br> <br> <br>先講一個故事。美國前任總統(tǒng)克林頓的夫人,當今的眾議員喜萊莉,是一位頗有急智及幽默感的人。幾年前夏天的一個周末,一本剛出版的書說她曾透過靈媒,向已去世的羅斯福總統(tǒng)夫人請教。這位當時的第一夫人馬上成了全國傳媒以及許多脫口秀的取笑對象。接下來的那個星期一,克林頓夫人必須出席一個在田納西州舉行的會議,發(fā)表演說。會場上,鴉雀無聲的聽眾,都在暗地里替她捏一把汗,不知她將如何面對這尷尬的時刻。<br> 就在這時候,喜萊莉容光煥發(fā)地出現在臺上,然后輕快地說:「這會議是一個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很好方式,我同羅斯福夫人談過,她也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主意?!挂鹆伺_下的記者們及聽眾的哄堂大笑,預期中的尷尬氣氛頓時煙消云散。<br> 這種敢于自嘲的幽默能力,在中國人當中似乎并不多見。我常覺得中國現代詩太嚴肅正經,令人敬而遠之甚至望而生畏。生命里當然該有嚴肅的時候,但整天緊繃著臉,也未免太辛苦了。因此除了一些令人笑不起來的天災人禍外,我都盡量在詩中加入適量的幽默感。一首成功的幽默詩,是讓人讀了從心底升起微笑,接著大笑,終于忍不住迸出眼淚來。究竟這笑與淚是甜是苦,是酸是辣,只有讀者自己心里明白。這樣的詩當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也發(fā)現幽默的分寸很難把握。一不小心,往往成了趣味低下的打油詩。<br> <br>中國古代詩人里面,陶淵明是比較有幽默感的一位。他的〈責子詩〉就寫得相當有趣:<br> <br>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實。<br>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br>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br>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br>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br>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br>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br> <br> 幽默同諷刺之間最大的分別,我想是,幽默比較偏重自嘲,而諷刺則是針對別人。如果陶淵明這首詩寫的是鄰居的而不是自己的小孩,我們也許不會覺得它有太多的幽默。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好的諷刺詩,出發(fā)點應該是出于悲憫與同情以及對世俗生活的熱愛,而不是冷酷無情的幸災樂禍。<br> <br>多年前我在臺灣一個叫《布谷鳥》的兒童詩刊上有一個<給孩子們--世界兒童詩選> 的專欄,有一期介紹了幾首中國古典詩人寫的充滿童趣的作品,卻是兜了一個圈子,從英文翻譯再譯成中文的,一直沒找到原文,所以不知道它們的出處,下面是其中的一首。作者是蘇東坡,題目叫《偶感》:<br> <br>一個孤單病弱的老人<br>我在東堤上<br>筑了個家。<br> <br>我的胡須,受霜漂<br>風梳<br>日漸稀落。<br> <br>今早我的孩子<br>驚喜地發(fā)現<br>我臉頰上又長出了玫瑰。<br> <br>我微微笑了。<br>他不知道,<br>我剛喝了點酒。<br> <br>西方的現代詩里面,有幽默感的更多,像下面這首題目叫『羅米歐與茱麗葉』的詩,作者是生于1935年的李查?包提岡(Richard Brautigan)。寫這對千古情侶在今天社會里所可能遭遇到的尷尬處境:<br> <br>要是你肯為我死<br>我便為你亡<br> <br>而我們的墳墓<br>將如自動洗衣店里<br>一塊兒洗衣服的<br>兩個情人。<br> <br>如果你帶肥皂粉,<br>我就帶漂白劑。<br> <br>新一代的情人們都比較現實,談情說愛得講條件,誰也別想占誰的便宜.<br> <br>下面是生于加拿大的詩人,小說家及作曲家冷諾?科亨(Leonard Cohen,1934--)寫的一首詩,題目叫做『英雄詩』:<br> <br>要是我有個發(fā)光的頭<br>引人扭脖注目<br>在街車上;<br>而且我能舒展身軀<br>在明亮的水里<br>同魚與水蛇競技;<br>要是我能焚毀我的羽毛<br>在太陽面前翱翔;<br>你想我會待在這房間里,<br>念詩給你聽,<br>還因為你嘴巴微微一動<br>便猛做大頭夢?<br> <br> 題目及詩的開頭,都讓我們期待一個英雄人物的出現。沒想到這些都只是詩人為他的自嘲營造氣氛。當我們在笑聲中猛然想到,在這個把球員及歌星捧成英雄的時代里,那些為人類的文化而努力的詩人以及其他的文化工作者,在社會上所處的邊緣地位時,我們的哈哈大笑也許會變成無奈的苦笑吧。<br>勃克(Kenneth Burke,1897-1995)的「巨頌」(A HugeTribute) 也是相當有趣的一 首詩:<br> <br>他很突出<br>這詩人<br>非?;钴S。<br> <br>產量驚人。<br> <br>當他甩起來<br>老天爺他可是真甩---<br>你最好站遠點。<br> <br>碩大?<br>莊重?<br>勻稱?<br>冷靜的自我肯定?<br>這家伙都有了--<br>還有曲線。<br> <br>我說的<br>是個馬屁股哪!<br> <br>這詩的開頭,把一個突出丶活潑丶產量豐富的詩人,大大地贊頌了一番。當我們讀到他呼呼甩動,還以為是這位詩人在當眾朗誦丶慷慨激昂地揮動著手臂呢。卻不料說了半天,原來是在說一個肥大勻稱的馬屁股同它那根長長的尾巴!真把那些不好好寫詩,卻整天搞活動愛出風頭的詩人們,給諷刺得哭笑不得。<br> <br>下面這首題目叫做《雜種》的詩是黑人作家休茲(James Langston Hughes, 1902-1967)寫的:<br> <br>我的老爹是個白人<br>我的老媽黑。<br>如果我曾咀咒過我的白老爹<br>我現在把它收回。<br> <br>如果我曾咀咒過我的黑老媽<br>希望她下地獄,<br>我后悔我惡毒的愿望<br>現在我祝她有個好結局。<br> <br>我的老爹死在一棟巍峨的大廈內<br>我媽死在一間小屋里。<br>我長得不白又不黑,<br>不知將死于何地?<br> <br>休茲是他那個時代里最有影響力的黑人作家。美國南北戰(zhàn)爭以前的南方,白主人同黑女奴發(fā)生茍且關系,生下一些混血的小孩,是司空見慣的事。生了混血兒的母親,生活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而作為一個不白又不黑的小雜種,更不免要感到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了。<br> <br>又如下面這首『裝義腿的黑傷兵』(作者Ray Durem)寫的也是從前美國南方的黑人才會有的獨特經驗:<br> <br>大夫,大夫,它很合適。<br>但你給我的腿使我心餒。<br> <br>大夫,大夫,聽我請求:<br>替我換一條假腿。<br> <br>我要回到喬治亞老家去。<br>這白腿會使白佬們皺眉。<br> <br>大夫,大夫,聽我請求:<br>我要一條黑假腿。<br> <br>連受了傷裝一條假腿都得小心翼翼,以免冒犯白人,惹白人不高興。<br>我自己也寫過一首不黑不白的詩,題目叫做《創(chuàng)世紀》:<br> <br> <br>當初<br>人照自己的形象<br>造神<br> <br>這樣<br>上帝是白人<br>下帝是黑人<br>至于那許多<br>不上不下帝<br>則都是些<br>不黑不白人<br> <br> <br>下面我再讀幾首我寫的多少帶點幽默的詩:<br> <br><都市即景><br> <br>壯志凌云<br>自窗口<br>一只小鳥飛起<br> <br>只一掠<br>便沒入了<br>灰連連的<br>屋脊<br> <br>表面上寫的是一幅城市風景畫,但更可以看成是我們平凡生命的寫照。我們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大概都會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為自己立下一個遠大的目標,但一旦進入社會這個大醬缸,很快就同流合污,成為其中的一員,分不出彼此。<br> <br>圣誕是家人團聚的快樂日子。但象所有的節(jié)日一樣,都變得越來越商業(yè)化了。下面這首詩是 1978年在圣誕假期中寫的:<br> <br><一九七八年圣誕><br> <br>在百貨公司里<br>排隊<br>等著爬到<br>圣誕老人的<br>膝上去<br> <br>像所有天真的小孩<br>我將扯這胖售貨員的<br>假胡子<br>把嘴附在他的耳上<br>然后大叫<br> <br>你們把上帝<br>賣到哪兒去了?<br> <br> <br>現代的人,特別是住在城市里的人,越來越同大自然疏遠。許多人可能要到中秋節(jié)晚上才突然記起來天上還有一個月亮的存在。連外頭的天氣究竟是冷是熱,也要聽電視或收音機里的天氣預報,卻不會想到打開窗子,把頭伸出去看看。下面這首詩寫的便是這個現象:<br> <br><雞><br> <br>聞鬧鐘起舞<br> <br>一只早起的<br>雞<br> <br>在雞欄里<br> <br> <br>從前的公雞是人們的鬧鐘,所謂的「聞雞起舞」。現在的雞卻需要鬧鐘來叫醒它。<br> <br>下面還有兩首動物詩,是我在80年代寫的:<br> <br><鼠><br> <br>臥虎藏龍的行列<br>居然讓這鼠輩占了先<br> <br>要把十二生肖排得公平合理<br>只有大家嚴守規(guī)則<br>只許跑,不許鉆!<br> <br> <br><虎><br> <br>瞇著眼<br>貓一般溫馴<br>蹲伏在柵欄里<br> <br>武松那廝<br>當年打的<br>就是這玩意兒?<br> <br>離開大自然,被馴養(yǎng)在動物園里的老虎,看起來溫順得同貓沒有什么兩樣。完全失去了作為老虎的威風與氣魄。<br> <br>現在這個社會,讀書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即使讀書,也多半是趕熱門,讀那些所謂的暢銷書。像我在這首題目叫做<讀書>的詩里所描繪的:<br> <br>打開書<br> <br>字帶頭<br>句跟隨<br>一下子跑得精光<br> <br>只剩下<br>一個暢銷的書名<br>以及人人談論的<br>作者的名字<br> <br>果然好書<br> <br> <br>有一種幽默,因為題材或別的原因,被稱為「黑色幽默」。像下面這首詩,是很多年前聽到臺灣有一位中學女生,因受不了功課及考試的壓力而跳樓自殺的新聞而寫成的:<br> <br><惡補之后><br> <br>惡補之后<br>你依然<br>繳了白卷<br>在模擬人生的考試里<br>他們給你出了一道<br>毫無選擇的<br>選擇題<br> <br>生吞活咽下那么多<br>人名地名年代生字符號<br>公式條文定義定理定律<br>終于使你消化不良的腦袋<br>嚴重積食<br>使你不得不狠下心來<br>統(tǒng)統(tǒng)挖出吐掉<br> <br>而當你奮身下躍<br>遠在幾千里外的我<br>竟彷佛聽到<br>一聲慘絕的歡叫<br> <br>搞懂了!終于搞懂了!<br>加速度同地心引力的關系<br> <br>這種因為惡性補習所造成的悲劇,實在讓我們幽默不起來更笑不出來。<br> <br>大家也許讀過林語堂寫的那本《生活的藝術》。在書里他舉出了西方幾個奇特且不合人性的風俗習慣,其中包括握手及穿西裝打領帶。對于打領帶,我特別有同感。<br> <br> <br> <br><領帶><br> <br>在鏡前<br>精心為自己<br>打一個<br>牢牢的圈套<br> <br>乖乖<br>讓文明多毛的手<br>牽著脖子走<br> <br>1985年,美國有女人為了錢,愿意替別人懷孕生小孩,成了大新聞:<br> <br><肚皮出租><br> <br>萬眾矚目的<br>肚<br>皮<br>隆起<br> <br>愛<br>錢<br>的<br>結晶<br> <br>從前生小孩是愛情的結晶,現在卻變成了愛錢的結晶。 <br>也是1985年,美國政府批準了休士頓一家太空服務公司的申請,用火箭載人類的骨灰上太空。根據計劃,一萬多個骨灰將在離地球1900哩的軌道上至少繞行6300萬年。那時候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還沒取消。<br> <br><太空輪回><br> <br>許多人會把它當成<br>到天國的中途站<br>一去一千九百哩<br>天國還會遠嗎?<br> <br>甚至有人會認為<br>六千三百多萬年<br>已夠永恒<br>特別是那些<br>自知鉆不進針孔的<br>便便大腹<br>這里,上帝不是<br>最后的審判者<br> <br>當然還有些細節(jié)需要考慮<br>比如,搞不搞種族隔離<br>象南非一樣<br>以保持白骨的純粹?<br>或者,只要有錢<br>阿貓阿狗都可訂位?<br> <br>許多年前,臺北的華西街還是一個熱鬧的紅燈區(qū),有一個原住民把自己尚未成年的女兒賣到那里去當妓女。后來警察把他捉了去,問他為什么把自己的女兒賣掉。他說因為冬天快到了,他需要錢去買補養(yǎng)身體的補品。<br> <br><冬令進補><br> <br>想吃雛雞<br>沒事干<br>便把女兒<br>送去華西街<br>當雛妓<br> <br>吃了雛雞<br>沒事干<br>便把自己<br>送去華西街<br>找雛妓<br> <br>到過歐洲旅游的人大多會有被吉普賽小孩圍起來討錢的經驗。他們常常三五成群,聯(lián)合向觀光客的口袋下手。<br> <br><吉普賽之歌><br> <br>流浪的命<br>吉普賽母親<br>對著手里的撲克牌悲嘆<br>她的兒女<br>注定要終身流浪<br> <br>日夜在酒精里流浪的<br>吉普賽父親<br>突然清醒了過來<br>把世代相傳的拿手本領<br>傾囊相授<br>然后要稚嫩的小手們<br>到人潮洶涌的大都市<br>去尋幽探勝<br>浪跡<br>觀光客的口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