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國,戴勝鳥已經(jīng)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不過“戴勝”并非一開始就是鳥類名,而是指女子戴上了華美的首飾。在《山海經(jīng)》中關于戴勝的記錄,都與我國古代神話中一位著名的女神西王母分不開關系。西王母是一位在我國神話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神祇,根據(jù)研究,我國人們對于西王母的信仰能夠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之前。書中有言:“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而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這位女神在《山海經(jīng)》中被形容成人身豹尾的樣子,傳說她有著老虎一樣的牙齒,非常善于長嘯。</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王母的形象在各種典籍里也有著不同的變化,但是唯獨不變的是在西王母的頭上永遠帶有“勝”。到后來,在許多的壁畫雕刻中,“戴勝”已經(jīng)成為了西王母的標志。戴勝鳥因為其自身的外形極其獨特,頭頂五彩羽毛就像婦人頭戴華美的首飾而得名。在中國,戴勝鳥象征著祥和、美滿、快樂,這種極具觀賞價值的鳥兒在我國也有不少詩人曾為其吟詩作賦。唐代著名詩人賈島詞條就在《題戴勝》中曰:“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傳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p> <p class="ql-block"> 戴勝,是一種美麗的鳥兒,在我國分布很廣,也是以色列的國鳥。它頭戴彩色羽冠,羽毛黑白相間,古人描寫為”星點花冠道士衣”,但我覺得它更像十八世紀西方的貴婦,頭戴有羽飾的帽子,身穿一襲晚禮服,坦胸露背,華麗高貴而優(yōu)雅,顧盼間風情萬種,令人怦然心動。拍戴勝是許多拍鳥人所愛,拍到它們叼著蟲子送入嗷嗷待哺的雛鳥大口是為極至。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是鳥兒最辛苦最忙碌的時候,它們要養(yǎng)育自己的雛鳥,特別是戴勝鳥育雛的瞬間很美麗,很漂亮,會引來眾多的攝影愛好者們的拍攝。</p> <p class="ql-block"> 戴勝,頭頂有著長而闊的羽冠,就似身著“鳳冠霞帔”,這羽冠收斂起來的時候并不顯眼,但是展開后就呈漂亮的扇形。戴勝鳥在飛翔的時候,其雙翼展開,是最美麗的。它的翅上生有黑色的羽毛,但卻并不單調(diào),因為在羽毛上還生有較寬的白色或棕白色橫斑。并且在戴勝鳥的上、下背部生有黑色、棕白色、黑褐色三道帶斑。這些斑紋并連在一起形成寬帶向兩側圍繞至翼彎下方,在戴勝鳥的腹部,則是長著白色而雜有褐色縱紋的羽毛。這些美麗非常的羽毛一起組成了戴勝鳥身上的紋路,其羽毛上的花紋極具美感和野性。</p> <p class="ql-block"> 戴勝,別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臭姑鴣、香香雞等。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犀鳥目、戴勝科、戴勝屬的一種鳥類。共有8個亞種。依不同亞種體長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體重55-80克。頭、頸、胸淡棕栗色。羽冠色略深且各羽具黑端,在后面的羽黑端前更具白斑。胸部還沾淡葡萄酒色;上背和翼上小覆羽轉為棕褐色;下背和肩羽黑褐色而雜以棕白色的羽端和羽緣;上、下背間有黑色、棕白色、黑褐色三道帶斑及一道不完整的白色帶斑,并連成的寬帶向兩側圍繞至翼彎下方。</p> <p class="ql-block"> 戴勝,腰白色;尾上覆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部分羽端緣白色;尾羽黑色,各羽中部向兩側至近端部有一白斑相連成一弧形橫帶。翼外側黑色、向內(nèi)轉為黑褐色,中、大覆羽具棕白色近端橫斑,初級飛羽(除第1枚外)近端處具一列白色橫斑,次級飛羽有4列白色橫斑,三級飛羽雜以棕白色斜紋和羽緣。腹及兩脅由淡葡萄棕轉為白色,并雜有褐色縱紋,至尾下覆羽全為白色。虹膜褐至紅褐色;嘴黑色,基部呈淡鉛紫色;腳鉛黑色。幼鳥上體色較蒼淡、下體較呈褐色。</p> <p class="ql-block"> 戴勝,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nóng)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冬季主要在山腳平原等低海拔地方,夏季可上到3000米的高海拔地區(qū)。常見單獨或成對分散于山區(qū)或平原的開闊地、耕地、果園等地面覓食,受驚時,或飛至附近的小樹上,或飛至不遠的小山坡某一巖石上。</p> <p class="ql-block"> 戴勝,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邊走邊覓食,受驚時飛上樹枝或飛一段距離后又落地,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進。停歇或在地上覓食時,羽冠張開,形如一把扇,遇驚后則立即收貼于頭上。性情較為馴善,不太怕人。鳴聲似“撲—撲—撲”,粗壯而低沉。鳴叫時冠羽聳起,旋又伏下,隨著叫聲,羽冠一起一伏,鳴叫時喉頸部伸長而鼓起,頭前伸,并一邊行走一邊不斷點頭。</p> <p class="ql-block"> 戴勝,主要以襀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的昆蟲和幼蟲,如蝗蟲、螻蛄、石蠅、金龜子、蟲、跳蝻、蛾類和蝶類幼蟲及成蟲為食,也吃蠕蟲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多在林緣草地上或耕地中,常常把長長的嘴插入土中取食。</p> <p class="ql-block"> 戴勝,繁殖期4-6月。成對營巢繁殖。有時亦見有雄鳥間的爭雌現(xiàn)象。雌鳥在一旁觀望,最后和勝者結合成對。通常營巢于林緣或林中道路兩邊天然樹洞中或啄木鳥的棄洞中。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jīng)過親鳥26-29天的喂養(yǎng),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由于雛鳥的糞便親鳥不處理,加之雌鳥在孵卵期間又從尾部腺體中排出一種黑棕色的油狀液體,弄得巢很臟很臭,故戴勝又有“臭姑姑”的俗名。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20年,無危。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郭洪領《美麗的吉祥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鄒城市香湖風景區(qū)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