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心里,媽媽與中國萬千女性一樣,具有善良樸素、勤勞堅韌的品質,卻又與其他女性不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媽媽一生酷愛讀書。</p><p class="ql-block"> 媽媽三歲時姥姥就去世了,姥爺參加了共產黨,跟著隊伍在外面打鬼子,基本上是常年不在家,剛出生八天的舅舅被送給人家養(yǎng)著,媽媽與九歲的大姨、七歲的二姨相依為命。沒娘的日子苦得沒法說,在討飯也常常餓肚子的情況下,媽媽萌生了讀書的念頭。一次媽媽走姑家路過大眾村小學(縣水利局南),被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吸引,從此每次走姑家,媽媽都要站在教室外偷聽半天,學校里教知識教唱歌,除了文化知識媽媽還學了很多抗日的歌曲,大眾村小學應該是媽媽讀書夢想開始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后,本村也設了學校,同齡的甚至比媽媽小的孩子都進了學校,看著別人上學媽媽那個眼饞啊,自己卻只能偷偷地站在窗外聽,對于好學的孩子老師總是喜歡的,在了解了媽媽的情況后,也允許了媽媽的“偷聽”。</p><p class="ql-block"> “偷聽”到的知識打開了媽媽的眼界,也堅定了媽媽一定要讀書的信念,這個時候大姨二姨已經各自成家,舅舅也回來了,媽媽和舅舅生活在一起,媽媽覺得舅舅是男孩子,一定要供他讀書,于是就把舅舅送進了學校,但是舅舅沒有堅持讀書,最后媽媽就自己進了學堂。媽媽啟蒙比較晚,進學堂的時候就十幾歲了,在同學中是最年長的,也是最用功的,學得也快,入學一周后被老師直接編入了三年級。雖然進了學堂,卻也不能和別的孩子那樣按時上學,家里家外的活都要干,遇上家里有事或者農忙時節(jié)缺課是正常的,在家的時候媽媽也沒有耽誤功課。老師了解媽媽的情況,允許了媽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就這樣媽媽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三年級。</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村學堂只設到三年級,四年級媽媽去了鄰近的楊家址坊村,四年級第一學期還未結束,姥爺去世的消息傳回來,媽媽說當時就是天塌了,學也沒法上了,媽媽那么想上學卻又不得不回了家。媽媽雖然啟蒙晚,但是學習努力成績又好,很得老師的喜歡,對于媽媽的離校老師深感惋惜,媽媽說有次趕小嶺集上遇見老師,老師還詢問她并勸她回學校,面對老師的詢問,有多么想上學的媽媽內心就有多么的無奈和痛苦,以至于以后趕集遇見老師和同學都遠遠地躲開,怕人詢問。雖然離開了學校,媽媽的讀書夢始終沒有放棄,在家以自學方式算是完成了四年級的學業(yè)。又一年的秋天媽媽去了古佛寺讀高小,后來媽媽自己找到城里完小的教導主任要來讀書,教導主任說“一個十來歲的小丫自己能找著上學很不簡單”,告訴媽媽“只要能開來轉學證明學校就收”。就這樣媽媽自己去鄉(xiāng)里開了證明,秋假之后轉到了城里完小,我曾經問媽媽為什么要轉學,媽媽說上學要自己帶飯,家里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飯帶啊,轉學就是因為離姑家近,可以“攙攙乎乎地去姑家吃頓飯”,只可惜高小只讀了一個學期媽媽就再次輟學了。這次輟學與以往不同,媽媽自己都覺得以后沒有讀書的希望了,我無法想象媽媽當年的心情?;蛟S上天眷顧刻苦的人,在縣城一中讀書的本家哥哥再一次給媽媽帶來了希望,他告訴媽媽國家出了政策,只要有同等學歷證明非在校生也可以參加考試,鼓勵媽媽在家自學,媽媽作為烈士子女還可以享受助學金,并且借給媽媽一本《千題詳解》在家自學。本家哥哥的話,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光,讓對讀書幾乎絕望的媽媽重新燃起了希望。自學《千題詳解》的同時,媽媽又去找在讀高小的姨表弟借了課本,開始了高小課程的自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記下來,等周末在縣城讀書的哥哥回來請教。就這樣媽媽邊干活邊學完了高小的課程,然后去大官莊鄉(xiāng)和店子區(qū)黨委開了證明。有了同等學歷證明,媽媽參加了1956年的初中招考,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莒縣一中錄取。報名時媽媽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張云華,意為云游中華的意思,也因為改了名字差點錯過錄取通知書。</p><p class="ql-block"> 接到一中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媽媽哭了,媽媽說哭不是因為考上一中高興的而是愁的,連報名費都沒有,拿什么去上學啊,連一起長大的玩伴都勸媽媽別上了,說女孩子家年齡也不小了上什么學啊,萬般無奈的媽媽給我的二姥爺寫了一封信,二姥爺很快回了信,并寄回了十元錢鼓勵媽媽去上學。就這樣媽媽拿著十元錢走進了莒縣一中,開始了初中生活。報道費用花了3.6元,又花了2元左右買了紙筆等必需品,剩余的就當做了生活費。第二個月學校里的助學金就批下來了,媽媽享受的是每月7.5元的一等助學金,接著把戶口轉到了學校里,學校里的細糧媽媽不舍得吃,都是自己備了煎餅帶著,細糧則是攢著周末帶回家給舅舅吃。靠著助學金,媽媽讀完了初中。盡管入學成績比較高,但由于初小和高小基礎課的缺失,媽媽的初中讀的很累,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的好幾倍,媽媽常說她遇到的好人多,老師和同學了解了自己的情況,給予了許多的幫助。1959年媽媽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了初中學業(yè),考入臨沂幼兒師范。</p><p class="ql-block"> 當年有老師和同學勸媽媽一起讀高中考大學,但是自身情況不敢有更高的奢望,媽媽說當初就圖的師范生不收學費,還管吃管住。媽媽讀師范是1959-1962年,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在學校里也要挨餓,有受不了挨餓退學回家的。媽媽說人家回家是家里能吃上飯,自己回家也是餓死,抱著“在學校里餓死也強起在家里餓死”的信念,媽媽完成了幼師學業(yè)。媽媽當初報考師范時,國家也正倡導辦幼兒園,而媽媽也喜歡教小孩子,但是1962年媽媽畢業(yè)時卻被分配到了銀行工作。我曾問過媽媽讀的幼師怎么會去了銀行,媽媽說三年自然災害之后很多項目下馬了,下馬是那個年代特有的說法,我只能意會一下。</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后的媽媽積極參加各項工作,從媽媽的影集和日記里,技術練兵、毛澤東思想宣傳、革命樣板戲、學習雷鋒做好事...到處都有媽媽奮斗的身影,媽媽在單位里連年都被評為“紅旗手”,那時候的紅旗手應該等同于現(xiàn)在的先進工作者吧。</p><p class="ql-block"> 沒能讀大學是媽媽的遺憾,當縣城里成立老年大學時,媽媽第一時間報了名。國畫班、戲曲班、衛(wèi)生保健、文學藝術,英語班...,老年大學里開設的課程媽媽學了個遍。媽媽在學英語的時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前邊學了后邊就忘了,那段時間媽媽是飯不香睡不眠,走坐地拿著英語本念,還在一邊用漢語做了讀音標記,我們看了除了佩服更多的是心疼。媽媽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啥要像啥,總覺得自己對英語的學習達不到標準,后來就把英語舍棄了,但是基本的日常用語還是學了不少,時不時地也會與我們飚兩句英語,在我印象中除了英語媽媽就沒有學不成的東西。古城建設我們家搬到了沭河邊,八十歲的老媽騎著自行車穿越半個縣城,堅持去老年大學,這個精神我都佩服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媽媽把對讀書的熱愛也也傳給了我們,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和別人比吃穿要比學習,哥哥一上學媽媽就給訂了《中國少年報》,上面連載了一個少先隊員學雷鋒做好事的故事,我和弟弟還沒上學但是期期搶著看,后來又訂了《民間文學》,那些優(yōu)美的故事詮釋的都是真善美,讀小學時媽媽給我們買了一本《古人勤學的故事》,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雖然我們做不到古人的勤奮,但書中的故事激勵了年幼的我們。三年級的一個周末我在家里翻出三本泛黃的書,分別是《紅樓夢》第一卷、《紅巖》和《天安門詩抄》,這都是媽媽讀過的書。《紅樓夢》和《紅巖》應該是我讀長篇小說的開始,三年級識的字還不是很全,而且當時的書還是繁體字,遇到不認識的我都是直接跳過去的。特別感謝媽媽的珍藏,《紅巖》是第一部影響我一生的紅色經典,讓我真正懂了課堂上老師的話“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而《天安門詩抄》與幼年背誦的唐詩不同,可謂是開啟了我對現(xiàn)代詩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媽媽一生都在讀書,退休以后讀的以老年雜志居多,并且媽媽會將書中的內容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來,我家茶幾、沙發(fā)周邊都是書,隨手就可以拿來讀,受媽媽影響,我們兄妹一回家都會拿起媽媽的書讀,并且會和媽媽討論一下,聽聽媽媽的見解,即使生病期間媽媽也沒有間斷讀書,媽媽說只要拿起書來什么煩惱的事都沒有了。</p><p class="ql-block"> 初小與高小合計六年的學制,媽媽真正在學校里的時光滿打滿算不到兩年,媽媽硬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走進了莒縣一中的大門,然后一步一步地成了端“鐵飯碗”的國家工作人員。小時候常聽周圍的人羨慕媽媽有工作還吃國庫糧,卻不知道媽媽這條路走得多辛苦,只有媽媽知道好日子是自己拼了命爭來的。媽媽是從苦日子里過來的,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卻始終沒有放棄讀書的夢想。讀書,是媽媽苦難生活里的一束亮光,這束光照亮了媽媽的一生,也照亮了我們兄弟姐妹以及我們的孩子,并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