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說絕學,人們會很來精神,因為絕學的誘惑力太大了!中國的絕學,基本上是指圣人的智慧思想??鬃佑薪^學,《論語·子罕》里寫道:“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翰幌共?,不獨斷,不固執(zhí),不自以為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子有絕學: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絕學無憂。孔子所說的“四絕”是戒除人的毛病,這還能理解;但老子這“四絕”,就有點讓人不能理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眾所周知,道家思維是講相對性和辯證法的,也是在不同空間維度上思考眼前和未來的??墒?,老子卻在《道德經(jīng)》中多次使用了一個字,就是“絕”。在現(xiàn)實中,一個說話辦事很絕對的人,很可能是個很偏激的人;一個對待友情很絕情的人,也往往是很小氣的人;一個一意孤行的人,往往會走上“絕路”。因此,“絕”這個字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不具有正面含義??衫献訛楹芜B續(xù)使用“絕”字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經(jīng)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絕智棄辯,民利百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絕偽棄詐,民復(fù)孝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絕巧棄利,盜賊無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棄絕聰明智巧,不用巧舌自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棄絕虛偽巧飾,割除狡猾欺詐,人民可以恢復(fù)孝慈的天性;棄絕巧取智奪,放棄追名逐利,也就沒有欺世盜名之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全是偽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tài)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智辯偽詐巧利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個棄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一章中,提到老子敘述大道被廢棄后社會病態(tài)的種種表現(xiàn),本章則針對社會病態(tài),提出以下治理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棄絕淺薄的智巧和卑賤的自辯。去掉那些脫離大道的智巧自辯,因為這些只是看起來聰明的卑賤淺薄之舉,唯有回歸人生本源,才能在大道的土壤和根系上長出自然美麗的生活畫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棄絕虛偽巧飾,割除狡猾欺詐,回歸真誠質(zhì)樸,就不會再有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行為,人民才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人民才可以恢復(fù)孝慈的天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棄絕巧取智奪,放棄追名逐利,也就沒有欺世盜名之徒了。老子看到世間人心迷失的根本在于,精英們一方面總是自以為是,另一方面又被世俗名利吸走了靈魂。那個自以為是的人還是自己嗎?實質(zhì)上是那個沒有靈魂的自?己了,是個木偶,是個傀儡?。∵@種振聾發(fā)聵的疾呼,迷失了靈魂的人還能聽見嗎?估計是聽不見了,因為人們迷失在自以為是、追逐名利的所謂聰明中,哪里還知道那是迷途?哪里還知道那是困局呢?你看看,自以為聰明的人成了經(jīng)驗的奴隸,隨時隨地謀算著自己私利的人,成了私利的奴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棄絕誤人的學識。人們有限的經(jīng)驗,往往會成為自己心中的“真理”。從別人那里學習到的知識,往往又會以為就是智慧。學習了“物學”的理論,又荒廢了“人學”的智慧。只要學習,就總是想著增加知識,卻沒有想過知識多了、偏了,消化不良也會成為垃圾。就是沒有多少人去想如何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成見,讓自己清凈的心真正與智慧連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兩大法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白了老子的心思,也清楚“智辯”“偽詐”“巧利”“學習”都已經(jīng)異化成人們手中的工具,目的還是沒有改變,只是說法上看起來漂亮了一些。怎么辦呢?老子給人們指出了出路,也是人生兩個大道法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見素抱樸。“樸素”一詞我們都很熟悉,卻也沒有幾個人重視,我們都被誘惑了,于是我們喜歡那些華麗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心被華麗給吸走了。從字的本意上來說,“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老子為何用這兩個字呢?老子的用意實際上也很簡單,是在用這兩個字告訴人們,去除主觀附加在生命中那些虛華的東西,回歸人生和生命的本質(zhì),避免生命和靈魂被外在虛華的東西吸走,這樣才可以避免人生被綁架、淪為傀儡。你意識到自己生命被綁架的局面了嗎?你想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少私寡欲。如今的社會,自私不再是道德的忌諱;相反,你若總是說無私,人們反而認為你很虛偽。大部分人都想為自己謀取更多的私利和暴利,只是,他們看不到這樣的人生運動軌跡最后的結(jié)局如何凄慘。一部分人即使看到了結(jié)局,也不會引以為戒,內(nèi)心那種追求私利的力量始終沒有消失??磥恚?“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這樣的古訓(xùn),簡直就是人間的真理。要用自己的生命代價來驗證,才會有所領(lǐng)悟。在現(xiàn)實中,只有少部分人,借助于別人的這種錯誤的人生模式,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再來說寡欲,現(xiàn)實中的人欲望都是處在膨脹的狀態(tài),現(xiàn)實中的生命基本上有兩種狀態(tài):第一種狀態(tài)是欲望不斷地膨脹,所獲得的遠勝過自己人生和生命所需要的,并且是在用生命的代價來獲取生命并不需要的,最終又把獲得的一切連同生命一起毀掉,這就是心智癡迷的模式。第二種狀態(tài)是將人的欲望拆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合乎生命之道的需求,二是造福他人的理想與使命,在這樣的模式中,符合生命之道就不會傷到生命,這是人做一切事情的基礎(chǔ)。有了這樣一個基礎(chǔ),心懷理想和使命,造福他人和社會,才是超越小我,創(chuàng)造偉大人生價值的大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總聽那些吃喝不愁的人說,人就一條命,能吃多少?能用多少呢?總看到那些吃喝不愁的人到處奔忙,吃飯沒心情,還會失眠。即使是為了理想和使命,這樣的身心狀態(tài),又怎么能夠把事情辦好呢?失衡的心態(tài)加上失控的業(yè)態(tài),最終恐怕只剩下窘態(tài)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悟道箴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絕智棄辯,絕偽棄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絕巧棄利,絕學無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見素抱樸,少私寡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皈道悟道,上善若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