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心寬者福多 快樂者壽長 —— 112歲周有光先生的長壽秘訣

三陽開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在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安然去世,時針定格在2017年1月14日。</p><p class="ql-block">乍問到周有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名字,可能多數人并不熟悉,</span>但要說,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漢語拼音之父”的那個人,是我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學學習漢語拼音</span>啟蒙開竅的那個人。大家頓時覺得,他和我們是那么的親近,似乎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個人</span>都有著不解之緣,相信大家會銘記在心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提詞</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讀經濟學,后來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中國著名語言學家。</p><p class="ql-block">1955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有光</span>被周總理親自點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span>在周老主持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8年2月11日,通過</span>了漢語拼音方案。從此,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span>為推進國民脫盲、文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1979年-1982年,周有光先生出席國際標準化組織詞條會議,促成國際投票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ISO7098)。之后,周有光先生主持制定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1988年公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有光先生</span>85歲以后,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fā)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學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并聘請周有光先生為終身名譽院長。</p><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周有光與厲聲教等一同被評為2017年逝世的十位國家脊梁。2019年12月6日,獲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致敬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不僅是歷經百年中國命運的思考者,更是一位長壽老人。與其一生的成就相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位112歲老人的長壽秘訣更加令人好奇。</span></p><p class="ql-block">談起長壽,周老先生總結了心得體會,聽起來并不難,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有所受益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一、“心平氣和” —— 幽默樂觀,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生氣!</b></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新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一生歷經坎坷,他把蘇東坡“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想要獲得長壽就要有這般心態(tài)與涵養(yǎng),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p><p class="ql-block">周老先生說: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千萬不要生氣,不要失望,要約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微笑面對生活。因為人只要活著就一定會面對一些困難,事在人為,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所有困難,都會慢慢解決,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加重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的童年,家被一把火燒了個光,年輕時得過肺結核,患過憂郁癥。結婚時,家中老媽媽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說:你活不過35歲,是個不長命的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都沒有影響到他樂觀的心態(tài),</span>心胸開闊的周有光和夫人只是一笑而過。</p><p class="ql-block">擁有了這種心態(tài)的周有光竟然變得“強大”起來,后來經歷多次人生打擊的時候,卻再沒有將其推向絕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1941年,周有光先生的女兒生病發(fā)燒,可是,家里的條件,以及當時的醫(yī)療條件,都沒辦法改變病情。他只能坐在女兒身邊,眼睜睜地看著女兒最終離開。</p><p class="ql-block">這是特定的條件所決定的人生現實,周有光默默地接受了它,并為女兒寫下了《祭墳》的哀篇:摸一摸,這泥土還有微微一些溫暖,聽一聽,這里面像有輕輕一聲呻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1955年由上海調來北京,躲過了“反右”斗爭,但在“文革”中還是受到了沖擊。周老說:“文化大革命突然來了,一些人到我家把我家的東西搬走了,我也不驚慌;造反派給我強加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我也不生氣,這就是要把肚量放大,也就是‘無故加之而不怒’。我認為這是咱們中國的傳統,非常好,特別是儒家的許多觀點,對于做人、處事,都很有用處?!?lt;/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由于長期大量的腦力勞動,他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失眠一直折磨著他。文革爆發(fā)之后,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1969年,下放到寧夏平羅五七干校勞動。在這空曠荒涼的地方,很多人叫苦連連,周老卻在勞動中搶著干重活累活,幾年下來,不僅治好了失眠,身體也更加強壯了許多,他笑稱:“這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些動蕩的歲月里,他依然溫文爾雅,遇事不驚,在痛苦中想辦法提煉樂趣。</p> <p class="ql-block">當年,周有光先生帶著兒子從蘇聯帶回來的小望遠鏡去劇院看戲,這時身邊一個老者問他借望遠鏡用用。于是,周先生欣然答應。后來他才知道,那個借他望遠鏡的人竟然是末代皇帝溥儀。于是,他和大家笑著說:“我若早知道是‘皇帝’坐在身邊,我早把望遠鏡‘貢’給他了?!?lt;/p><p class="ql-block">你看,這樣的一個人,內心始終保持著適度的樂觀通達,始終以不間斷向上的動力自我激勵,還會運用幽默來調節(jié)情緒,活出112歲的高齡也就不意外了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4年1月12日,紀錄片《百歲學人周有光》攝制組的代表專程來到北京協和醫(yī)院慶賀周老先生109歲生日(1月13日)。</span></p> <p class="ql-block">每當有人問周有光先生長壽的秘訣時,他就拿出一篇多年前自制的“陋室銘。銘上說”:“山不在高,只要有蔥郁的樹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魚群。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音樂,愛看素不相識的朋友寄來文章。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頂。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說:“很多人問我為什么這么大歲數了還能工作,我說也沒有秘訣,主要是思想要開朗,要樂觀?!敝芾暇褪强偰軓目嘀星髽返娜?。所以,他曾經開心地說:“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長命百歲。100歲是人的生命極限,我一不小心身處例外了。上帝糊涂,把我給忘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二、“少葷多素” —— 人不是餓死的而是吃死的,我從不吃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青菜雞蛋燉豆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飲食方面,</span>多吃素食,少吃葷食,不吃補品。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有光先生的長壽秘訣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有光先生</span>不喜歡大魚大肉,肥甘厚味。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說:</span>“飲食上,很多葷菜不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上下午各喝一杯紅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日常的飲食,吃得很清淡。</span>蔬菜肉食主食均衡攝入,按照2:1:1的方式,為機體提供營養(yǎ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日三餐,直接決定人的壽命長短以及身體狀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曾與記者講到過: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y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人不是餓死的,而是吃死的。</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生活有規(guī)律,嚴格控制自己,從不多吃,也不亂吃。除了不酗酒、不抽煙外,周老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吃補品。周有光家里有很多別人送的補品,但他不吃,大部分都轉送給了親友。</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還認為,不要“瞎吃”。在宴席上,很多人看到這么多山珍海味,總是要拼命吃。這樣一來,一是吃得太飽不好消化,二是營養(yǎng)過剩,就會有高血糖、高血脂的問題。所以遇到有人請客,周有光是能推掉的就推掉,不能推掉的也只是吃一點素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三、“舉杯齊眉” —— 相濡以沫的添加劑、相敬如賓的保鮮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兩口的照片題字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得多情人不老 周有光 九十有三” , “多情到老情更好 張允和 八十有九”。</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堪稱“神仙眷侶”,他們一生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是遠近聞名的“模范夫妻”。1988年國際教育基金會評選中國百對恩愛夫妻,周有光、張允和夫婦成為入選者中年齡最大的一對。</p><p class="ql-block">周老先生和張允和,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地走過了大半個世紀,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才子佳人的一段美好姻緣。</p><p class="ql-block">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無論是誰娶了她們其中一個,都會幸福一輩子?!?lt;/p><p class="ql-block">周有光是幸運的,他最終贏得了張家二小姐張允和的愛情,成為幸福的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結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張允和的曾祖父曾任江蘇巡撫,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母親是昆曲研究家陸英。祖籍安徽合肥,于1918年遷居蘇州,住在五卅路的九如巷三號。</p><p class="ql-block">張家四姐妹中,大姐張元和嫁給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即為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張兆和的丈夫是作家沈從文,四妹張充和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夫人張允和</span></p> <p class="ql-block">張允和與她的三個姐妹同為上海中國公學的第一批預科女學生。早在1925年,由于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與張允和同學,兩家的兄弟姊妹們便已相互認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span></p> <p class="ql-block">1928年,周有光、張允和同在上海讀書時,交為朋友。1932年上海發(fā)生戰(zhàn)亂,為了安全起見,張允和借讀于杭州之江大學,適時周有光任教于杭州民眾教育學院,兩人開始自由戀愛。</p><p class="ql-block">經歷了一系列甜蜜后,到了談婚論嫁時,周有光卻遲疑起來:“我這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钡珡堅屎筒⒉唤橐猓骸靶腋2皇悄憬o我的,是我們兩人一起去創(chuàng)造的。”</p><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30日,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周有光、張允和喜結連理。此后兩人經歷了風風雨雨,一路扶持,從抗戰(zhàn)到解放,從建國到內亂,70年恩愛如初,患難與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span></p> <p class="ql-block">幾十年的風雨,讓兩個人的愛情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后,愈發(fā)地珍貴美好。即便白發(fā)蒼蒼,她在他心中依然是當初那個溫柔內斂的淑女,他也依然是她心目中才華橫溢的英俊青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舉杯齊眉”</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喜歡喝咖啡,張允和喜歡喝紅茶(祁紅和滇紅各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夫婦倆每次在喝茶、喝咖啡時都會共同舉杯</span>敬對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樣一個小動作,二人堅持了一輩子。</span>周老說:<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span>古代有舉案齊眉,我們這里沒有案,有杯子,每一次喝之前,都要碰杯,這叫舉杯齊眉。</p><p class="ql-block">張允和的妹妹張充和曾在書中回憶周有光夫妻倆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80多歲的她,每天還會仔細梳妝,仔細穿戴,一定要90歲的他,來評價好不好看,美不美麗,‘一臉的剛毅深深藏著紅色中國的幾番風霜’......老頭常常不停地點頭表達對老妻的喜歡?!?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span></p> <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老人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這對周老造成了巨大的打擊。</p><p class="ql-block">在張允和去世之后,房間依然保持為原樣,房屋的擺設和那些八九十年代的老照片中幾無區(qū)別,甚至連窗簾都是張允和喜歡的圖案。</p><p class="ql-block">半年后,周有光才終于從失去愛人的悲傷中走出來,開始著手整理她的遺作,將其出版,作為自己余生的紀念。在之后的幾年里,周有光先后編輯出版了張允和的《昆曲日記》《浪花集》和《曲終人不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span></p> <p class="ql-block">互敬互愛伉儷情深的家庭生活,是周老健康長壽的又一大原因。求同存異,和衷共濟,是經營美好家庭的根本所在,也是婚姻幸福的重要源泉。</p><p class="ql-block">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自己一生,也照亮了別人的生活,用周有光愛妻張允和女士的話說就是:有光一生,一生有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和夫人張允和集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四、“三不主義” —— 活得通透、生活簡單、健康自然的生活準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歲的時候,周有光先生重新給自己制定了生活準則,那就是著名的“三不主義”:不立遺囑;不過生日;不過年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他說:不立遺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為了家庭的和睦,</span>家和萬事興;不過生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忘了自己的年齡,</span>開心快樂每一天;不過年節(jié),是保持簡單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p><p class="ql-block">周老先生很欣賞《瓦爾登湖》里梭羅的一句話:生活越簡單,內心越豐盈;內心越豐盈,生活越美好。</p><p class="ql-block">從周有光先生的“三不主義”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活得通透的人,最開心最快樂,最舒服,也最幸福。任何物質,都不可能捆綁思想,任何障礙都阻擋不了精神的萬丈陽光!日子安靜怡然,內心潔凈舒暢,健康自然而然,長壽順理成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先生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寫文章、看看書、享受美食、保證充足的睡眠。簡單的生活方式讓他擁有樂觀的心態(tài),從來不會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更有助于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周老說:“我已經退了多年,至今也是退而不休。老年人了解和掌握生物鐘現象很有好處,一方面積極支持家庭成員這種生物鐘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把握自己的生物鐘規(guī)律,充分利用高峰期,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低谷期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老年人切忌孤獨,應廣交朋友,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或者與忘年朋友交流思想,吸取青春活力,使老年生活興味盎然?!?lt;/p><p class="ql-block">周老還說,持久的小運動常會帶來大健康。想練就可以隨時隨地練,晃晃頭、甩甩手、伸伸腿、彎彎腰,一天可少則兩分鐘,多則五分鐘,只需持之以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五、動手動腦 —— 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一輩子都在進行學習、閱讀與思考,<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追求無止境,探索不間斷,對他來說,就是給生命最好的“保鮮劑”。</span></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說,東西學得多了,肚子里的貨琳瑯滿目,腦子里的想法層出不窮,就有了躍躍欲試,奮筆疾書的沖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年輕的時候學的是經濟學,成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后來又改學語言文字,成了“漢語拼音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老有一顆好奇心,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早在1988年,周老就學會了用打字機寫作。過了百歲,年事已高,不再做專門的學問研究了,但周老對經濟學、語言學新的東西,還是感興趣。</p><p class="ql-block">專業(yè)方面,他精耕細作,鍥而不舍;業(yè)余生活,閱經史子集,手不釋卷。每天,讀書、看報、聽廣播,是他的學習“三件套”,跟一日三餐一樣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由于愛學習,他總是處于“青春在線”的狀態(tài),日子欣欣向榮,精神熱氣騰騰,臉上神采飛揚,有它們加持,想不健康長壽,恐怕也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他,放下了專業(yè),投入了另一種學思,他大量閱讀歷史書籍和百科全書,讀史、讀中國、讀世界,思維的清晰和好奇的頭腦,讓這位老人在學海里自由徜徉。周老還堅持看《參考消息》,看朋友從英國和香港寄來的英文書刊。百歲以后,周老仍著述不斷,每月寫一篇有深度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讀書和寫作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興奮,減緩衰老。周老曾說:“一個人的大腦里有兩套系統,一個是邏輯系統,就是思維能力;一個是記憶系統,即記憶能力。這兩個系統是不一樣的。我呢,記憶系統不行了,好多原來知道的東西現在都忘了??墒撬季S系統還沒有壞。為什么沒有壞?因為我一直都在看書、寫文章,要動腦子,腦子就不容易壞。中國舊的講法是,年紀大了,不要動腦子了,要保養(yǎng)了。其實恰恰相反。現在新的講法是,年紀大了要動腦子。動腦子可以保持健康,特別是老年人可以長壽?!?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晚年學習、閱讀和思考最大的好處是,獵取新的知識,不斷地刺激大腦皮層,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晚年閱讀還可以解乏,排除孤獨,忘掉煩惱。每天的閱讀持續(xù)性地刺激大腦,可以抑制淀粉樣蛋白斑塊的形成,從而減少和防止老年癡呆和大腦疾病的發(fā)生。也許只因為有這樣一顆永遠不放棄思考的大腦,周老的心靈深處才永遠擁有一個獨立與自由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年過百歲的周老依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思想活躍、</span>堅持博覽群書、筆耕不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史上的傳世之作”的三部雜文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 和《拾貝集》,就是在他95歲、104歲和105歲高齡時出版的!</span>還接連出版了著作:100歲《百歲新稿》、108歲《周有光文集》、110歲時《逝年如水》。</p><p class="ql-block">逝世前夕,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然求知求變,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了解時事,</span>還在閱讀《道德經》、《資治通鑒》和《史記》。直到2017年1月14日,在112歲生日剛過第二天壽終正寢,他才放下自己的使命。</p><p class="ql-block">難怪大家都說,從周老身上,得以看到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從“傳統”成功向“現代”過渡的。這份“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每個人敬重與學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有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先生說過:心寬者福多;快樂者壽長。這句話,是他對自己一生內心修行的總結,大概就是他的長壽秘訣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說明:圖文編輯來自于網絡,著作權歸作者所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