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夢回西塘 朱式義文/圖</p><p class="ql-block">悠游江南六大水鄉(xiāng)古鎮(zhèn)后,盤點一下,哪個更好?我毫不猶豫地選定西塘。被稱為江南第一水鄉(xiāng)的周莊,雖名氣很大,那還不是因為周莊有旅美青年畫家陳逸飛那幅雙橋油畫和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沈廳,旅游的過度開發(fā),濃重的現(xiàn)狀商業(yè)氣息,人滿為患的景點,以使周莊古鎮(zhèn)失去許多原汁原味的東西了。當我一頭扎進西塘時,已是夕陽西下,但見紅霞紛飛,流水低吟,槳櫓淺唱,傍河綿延的廊棚,梟梟炊煙裹著吳儂鄉(xiāng)音,廊棚下,小店前,飄著五顏六色的古制酒旗,一股煙雨江南的秀麗風情撲面而來。住進古色古秀小客棧,干凈亮堂,清爽透氣,雕花大床,現(xiàn)代設施一應俱全。臨水而居,推窗舒目,垂柳、槳櫓、扁舟、小橋、流水盡收眼底,索性在這里小住數(shù)日也做一回西塘人。</p> <p class="ql-block"> 感受原生態(tài)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春</p><p class="ql-block">秋的水,唐宋的鎮(zhèn),明清的古建,現(xiàn)代的人。西塘,就是這樣一個生活著的千年古鎮(zhèn),回味著一個流轉(zhuǎn)了千年的傳說。西塘,別名平川,斜塘。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辦,開鑿伍子塘,因此,西塘又稱胥塘。唐開元年間,這里已建大量村落,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guī)模,形成市集,元代以后依水而市的西塘建成集鎮(zhèn),商業(yè)繁盛,到了明清,西塘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江南手工業(yè)的商業(yè)重鎮(zhèn),其規(guī)模已遠遠超過嘉善縣所在地的魏塘。然而,西塘古鎮(zhèn)處于水鄉(xiāng)深處,歷史上陸路交通的不便,在近代的發(fā)展中,比魏塘慢了一拍,慶幸的是那些原汁原味的古建還沒有被鋼筋混凝土的現(xiàn)代建筑所替代,仍呈現(xiàn)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風貌,是那樣的清淡與恬靜。</p> <p class="ql-block">晨,古鎮(zhèn)河水中水氣氤氳,待渡的漁船屋棚上凍結(jié)一層潔白的霜花,遠處的河埠,馬頭墻,小橋隱隱約約籠罩在淡藍色的晨輝中,一派寧靜,只有三三兩兩上學中學生的腳步聲,才踏破古鎮(zhèn)的寂靜。是河埠頭老嫗洗滌的波浪,打碎了映在河面上的古建倒影。一輪朝陽在朦朧的水霧遮擋下,緩緩地從河的東方升起,沒有灼人的光芒,只有水一樣的寂靜和靈秀。當太陽升起了很高,古鎮(zhèn)才又開始活躍起來,駐足永寧橋邊,站在錢塘人家門前的那是一伙剛下車進古鎮(zhèn)的游客,攜著長槍短炮,對這酒家,小橋一頓狂掃;廊棚下,古橋邊,三三兩兩的外來青年學生在做寫生畫,美人靠上,坐著沐浴冬季陽光的老人,吳儂軟語話家常,偶爾一輛摩托車駛過,才打破古鎮(zhèn)的幽靜。</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的西塘,漁舟唱晚,煙霧水波猶使古鎮(zhèn)披上了一層薄紗,待到夜幕降臨,西塘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又是另一番光景。廊橋下高高掛起的紅燈籠透出祥和的光亮,沿河兩派的酒鋪、飯館散發(fā)誘人的香味,燈火閃耀,香味四溢。人聲櫓聲,水聲樂聲,奏出一首江南小曲,華燈初上的水鄉(xiāng),如詩如畫的古鎮(zhèn),處處都是風景。橋在水鄉(xiāng)的地位,無論如何評價,都不為過,可以說沒有橋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西塘的橋雖然沒有周莊的“雙橋”,烏鎮(zhèn)的“橋里橋”同里的“三橋”那樣著名,然而,西塘有九條河道在古鎮(zhèn)交匯,也有“九龍捧珠,八面來風”之稱。橋在西塘古建中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約有古橋近百座,僅在數(shù)百米長的西塘河上就有臥龍、萬安、安善、安境、胥塘橋5座。臥龍橋被稱為古鎮(zhèn)的橋王,站在“九龍捧珠”之一的臥龍橋上,看著兩岸青磚黛瓦馬頭墻與水中的映現(xiàn),一實一影,相得益彰,橋楹聯(lián)上寫著:“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睋?jù)說,朱氏蔑匠削發(fā)為僧,化緣造橋的故事感動多少人,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曾在此橋指揮太平軍與清軍打仗。西塘人也有走五福橋的習俗,據(jù)說,走過此橋,能獲得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和善終的福氣。送子來鳳橋,更是喜得新婚夫婦的青睞。環(huán)秀橋在垂柳的掩映下,圓形的拱橋洞里,一排排明清古建的倒影,映在水中,橋兩側(cè)的楹聯(lián)是:“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搖波底月”,環(huán)秀的橋名是那樣貼切,萬安橋、永安橋、安善橋、胥塘橋等都各具特色,西塘的橋,在這里已不是簡單地做為橋梁的工具,它們已經(jīng)成為西塘人美好的象征,然而西塘最別樣的水鄉(xiāng)特色是古弄和廊棚棚。</p> <p class="ql-block"> 古弄深深深幾許</p><p class="ql-block">弄堂在北方稱胡同、小巷,在江南稱為弄堂,西塘的弄堂一律都完好的保留著,不僅是樣式、格局,就連色澤也是古舊的,一條條古舊的弄堂似乎還在散發(fā)著陣陣撩撥人的明清時代的氣息。這里的弄堂有三種,一為陪弄,陪者,附屬也,它是深宅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過去年代,多是供“下人”進出的地方,如果有客人來,主人不愿意聲張,也可從陪弄進出,既隱秘又安然,街弄則是堂到了盡頭,便是繁華的大街了,而水弄是前通街,后通河的小弄,那里有河畔,石埠頭,以便乘船,洗滌。弄堂是西塘的脈絡,共有122條,主要16條弄堂,總長度就達2千米,而百米以上弄堂就有5條,江南水鄉(xiāng)過去有句俗話:“鄰居高打墻,親戚遠來香”。弄堂實際就是兩邊相鄰宅基所畫出的一道地界,使弄堂兩邊對峙著,逼視著,在下面穿行而過的弄堂變成了一道深深的峽谷,穿行其間前方的路顯得那么逼窄而狹長,一眼望不到頭,給人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嘆,抬頭仰望,天成了飄忽在頭上的一條長線了。在西塘的日子里,按圖尋訪那些古弄,蘇家弄、葉家弄、計家弄、石皮弄……所有古弄多為南北走向與幾條東西橫穿的街道相交,為古鎮(zhèn)編織了一套獨特的交通網(wǎng)絡,當我從西街信步走進蘇家弄,古弄兩側(cè)青磚小瓦馬頭墻,墻面灰黑斑駁,顯現(xiàn)暗綠色澤的長著濕漉漉的苔蘚,這里可以享受內(nèi)心的孤獨和怡然,只有腳下的步履在青石板上聲聲的伴我行,漸行漸近,市井的喧囂聲漸漸地從前方飄飄渺渺而來,到了弄堂的盡頭,眼前閃現(xiàn)出一條寬闊的馬路——郵電路,滿街都是酒店,發(fā)廊、店鋪、燈箱,廣告比比皆是,叫賣聲也是聲嘶力竭,和所有現(xiàn)代城市沒什么兩樣。古弄那頭的恬靜,蕩然不存,只有幾分鐘時間,仿佛穿越一條時空隧道,感覺像是從一個世界來到另一個世界,這種感覺真是太奇妙了,最有意思是步行在石皮弄,它是西塘有名的一線天古弄,北京前門的扁擔胡同可以和它媲美,但其長度比不上這68米長的石皮弄了,它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有216塊,厚度僅3厘米,薄如皮的青石板鋪就,故名。最寬處一米,最窄處僅0.8米,兩個胖子在這里相遇,只有一個人退回才能通過,有好事者謔稱它為“碰奶弄”,顧名思義,卻也準確生動。</p> <p class="ql-block"> 煙雨廊棚長幾何</p><p class="ql-block">西塘另一特色是廊棚,在江南六大水鄉(xiāng)古鎮(zhèn)中,廊棚是這里獨有的,站在古鎮(zhèn)中心的永寧橋西望,楊秀涇的北側(cè),所有的古建民宅前都一律建有廊棚,向西延展開來,送子來鳳橋,再向西過環(huán)秀橋,拐彎經(jīng)醉園,桐村雅居,迎秀橋直到匯秀橋,綿延數(shù)千米,據(jù)說美國大片《碟中諜》中的許多鏡頭都出自這里,。如果站在永寧橋畔的安境橋北望,沿著古鎮(zhèn)主水道的西塘港兩側(cè)綿延數(shù)百米的廊棚,直達臥龍橋。廊棚是西塘古建中的一個代表作,所謂廊棚就是搭建在河畔街道上的棚子,是一種公共建筑,依何而建,沿河而走,它東西橫貫,南北偏偏地徘徊,猶如一首歌,唱的時而高揚,時而低回,河水緩緩地在為它彈箏,而長風從廊下穿過,卻又像在為它吹起悠悠的牧笛,廊棚從臨河的數(shù)百家門前經(jīng)過,雖為公共建筑,卻是各家出資所建,然而式樣卻又和諧統(tǒng)一,這在江南而至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人們都在棚下行走,夏可遮陽擋雨,冬可擋風御寒,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路人,累了坐在美人靠上,觀河景,吳儂軟語話家常。廊棚在古鎮(zhèn)盡顯出平民本色,這里地處水鄉(xiāng)深處,雖距上海、杭州、蘇州都不太遠,過去都因陸路不通,在以往那些歲月里,那里豪商巨賈,軍政界要人,都不會把退隱之地選在這里,除了交通不便外,他們也找不到同類的知音,因此,也許為小鎮(zhèn)氣氛的和諧與建筑風格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試想,這里如果有了同里任蘭生的“退思園”,有了周莊沈萬三的“沈園”,有了南潯張靜江的連片豪宅,他們的財富一定在這里或者那里顯露出來,而門前的廊棚也要顯出有別于平民百姓的氣勢來,這樣古鎮(zhèn)的整體氣氛也就失去平衡,廊棚就會變得忽高忽低,忽寬忽窄的了…..當我?guī)е@樣的認知,重又漫步在西塘廊棚下時,心境是那樣的怡然而又自適。只見河水在一側(cè)緩緩地漂流著,廊棚的木質(zhì)柱子立在河邊的石岸上,一排排地排過去,也一排排地將它們的影子映在水中。于是河里又倒映出隨波蕩漾的廊棚,而水里與岸上的晃蕩著蔚然渾成一體,給人一種亦真亦幻而又散淡悠閑地感覺……和諧是一種的美,西塘的廊棚與整個古建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此文圖刋在《山西老年》雜志上,后 收入《踏遍青山人未老》專集中,2015年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