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個人際關(guān)系定律:無論你走到哪個圈子,遇到討厭的人的概率都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即使你屏蔽了這個,也會有新的補(bǔ)上來。</p><p class="ql-block"> 生命來來往往,難免會和你看不慣的人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非難斷,不如修一顆清靜之心。</p><p class="ql-block"> 當(dāng)你放大了格局,對人也就放下了成見;提升了眼界,看待萬物的心境也會達(dá)到平和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內(nèi)心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p> <p class="ql-block"> 劉震云在《一句頂萬句》中說:“人要一賭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也耽誤了自己?!?lt;/p><p class="ql-block"> 如果朋友繼續(xù)和同事的缺點抗衡,只會兩敗俱傷。但和對方的優(yōu)點和解,才能換來現(xiàn)在的互惠互利。</p><p class="ql-block"> 討厭一個人,是這世上最貴的消費(fèi),因為你付出的是自己的心力。</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成熟,是從別人的缺點之外看到可取之處;從彼此的不合之外找到共通之處。</p><p class="ql-block"> 張德芬說過:“把別人看順眼了,就把自己看順眼了,這是愛自己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誠然如此,人生風(fēng)雨路,處處有是非。</p><p class="ql-block"> 看淡即花絮,看開即云煙</p> <p class="ql-block"> 《次第花開》里寫道:當(dāng)你放下成見和偽裝,不再焦慮和希求,你的內(nèi)心才算是真正敞開。</p><p class="ql-block"> 與其和眼下的瑣碎糾纏良久,不如集中精力繼續(xù)趕路。</p><p class="ql-block"> 放下對他人的看不慣,才能收獲內(nèi)心的幸福與安然。</p> <p class="ql-block"> 薩克雷說過:</p><p class="ql-block"> “這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見自己的影子?!?lt;/p><p class="ql-block"> 其實,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內(nèi)心的投射。</p><p class="ql-block"> 有時,你看不慣別人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境界不夠。</p><p class="ql-block"> 作家亦舒有句話說的很對:“每個人說另外一個人,道理總是一籮筐,丈八的燈,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lt;/p><p class="ql-block"> 做人,最忌諱的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還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行事。</p><p class="ql-block"> 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別人生命的厚度;把別人的故事,放在自己的顯微鏡下審視。 </p><p class="ql-block"> 培根有一句名言: “總是說別人壞處的人,永遠(yuǎn)都不能證明自己是好人?!?lt;/p> <p class="ql-block"> 社會就是一個大熔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一面。 </p><p class="ql-block"> 你對別人的百般注解,構(gòu)不成萬分之一的他。但暴露的恰恰是,一覽無余的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所謂修養(yǎng),就是少說感受,多看事實;所謂情商,就是少論是非,專注自己。</p> <p class="ql-block"> 古語有言:“眼中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lt;/p><p class="ql-block"> 同樣是推開一扇窗,從高樓往下看,看到的是風(fēng)光旖旎。但從低處往下看到的是污泥遍地。 </p><p class="ql-block"> 這說明,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都是問題。</p><p class="ql-block"> 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風(fēng)景。內(nèi)心荒蕪,鮮花也與雜草無異。</p><p class="ql-block"> 做人也一樣,唯有放下成見,才能放大格局,邁向真正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絡(luò)上有段話很經(jīng)典:</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yōu)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yōu)秀?!?lt;/p><p class="ql-block"> 深以為然,優(yōu)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 </p><p class="ql-block">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p><p class="ql-block"> 沒見過世面的人,才會用自己僅有的見識,去解構(gòu)他人的難以理解之處,誤會也就因此產(chǎn)生。</p><p class="ql-block"> 相反,真正成熟的人,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p> <p class="ql-block"> 《論語·為政》有云:“君子和而不同?!?lt;/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在真正的君子看來,當(dāng)我反對你的想法,并不意味著我否定你的人格;我尊重你的為人,卻不一定非要茍同你的觀念。</p><p class="ql-block"> 這世界很大,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權(quán)利。但世界再大,也大不過一顆包容且慈悲的心。</p><p class="ql-block"> 真正成熟的人,堅持自己的不同,是一種特立獨(dú)行。理解他人的不同,更是一種海納百川。</p> <p class="ql-block"> 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包容不完美的胸懷。</p><p class="ql-block"> 就像康德所說:“我尊重任何一個獨(dú)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rèn)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lt;/p><p class="ql-block"> 多一分將心比心,修養(yǎng)就上升一個高度;多一分換位思考,心胸就開拓一個寬度。</p><p class="ql-block"> 心存包容交往,帶著尊重相處,相信生命也會回饋你真正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 馬來西亞有句俗語:</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繁星數(shù)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p><p class="ql-block"> 人這輩子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p><p class="ql-block"> 這世上最不值得的,就是在眼里裝下了別人的錯誤,卻渾然不知自己腳下尚有很大的空間進(jìn)步。</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如若每日所見,皆是他人的行差踏錯,每日耳聞,皆是他人的缺點紕漏,怎能有余力自省,而后精進(jìn)?</p> <p class="ql-block"> 很喜歡蔡康永的一段話:</p><p class="ql-block"> “看到別人做不好時,也許會暗爽在心,得到一種“我比他聰明”的優(yōu)越感。但真正聰明的人,是觀察別人為什么做不好,然后警惕自己,盡量不要犯相同的錯。</p><p class="ql-block"> 那些只愛發(fā)出噓聲的人,應(yīng)該是打算一直在臺下當(dāng)觀眾,而那些警惕自己的人,則是在準(zhǔn)備:有一天要站上舞臺?!?lt;/p><p class="ql-block"> 《論語》有言:“小人無錯,君子常過。”</p> <p class="ql-block"> 正所謂:抱怨者自困,自省者自渡。</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討厭一個人,說明他還在你的視野里,你只有成長自己,才能讓他不在你的視野。</p><p class="ql-block"> 當(dāng)你懂得了自省的力量,看不慣的人事物,都會成為你為自己鋪的路。</p><p class="ql-block"> 當(dāng)你在自省的長途中,一步步修行更精進(jìn)的自己,那時你再回望那個看不慣的人,他不過是你俯瞰的一顆塵土。</p><p class="ql-block"> 因為,你已經(jīng)收獲了真正的成熟,站在了生命的新高度。</p> <p class="ql-block"> 楊絳說過:</p><p class="ql-block">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yùn)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lt;/p><p class="ql-block"> 愿你拓寬心胸包容,而不苛責(zé);站在遠(yuǎn)處看淡,而不自困;保持行動精進(jìn),而不空談。</p><p class="ql-block"> 相信整個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目光所及,皆是風(fēng)景。所到之處,皆有陽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