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6、李冰精魂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這是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其作品《都江堰》游記中,開篇的一段新穎獨特觀點。其實,我對于都江堰的神往,也是緣于這段話的啟迪行程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早被歷代圣賢認可的一句至理名言。尤對讀書人來講,更為至關重要。書本知識與實景相結合,才能有機達到二者的相互融合,才能轉化為人生量變到質變的沉淀與升華。梨子雖好,你不親口嘗一嘗,又怎知道它的滋味?就簡單樸實暢述了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瓷讲皇巧?,看水不是水??瓷竭€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句話很值的玩味,但它的真實內涵卻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思索。</p> <p class="ql-block">我歷來行走山水,人文景觀,除了領略它的豐姿,更為主要的是深層次探究它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內涵。我覺得這樣的旅游,才是有意義的。才能對我們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有所裨益。</p><p class="ql-block">那么話說回來,我們游覽都江堰,二王廟,青城山,李冰雕像,濤濤奔騰的岷江水,安瀾橋。除了能給我們帶來視覺感官上的愉悅,其次,我們還會得到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枕水而興,因堰得名。這座小城位于成都西北,岷江山口,面積1208平方公里,人口60余萬。“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這就是她的兩大特色,山和水。她是國家首批優(yōu)秀旅游城市,擁有5A級風景名勝區(qū)。她還是名副其實的“三遺”之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灌溉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那么都江堰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中外游客樂此不彼爬山涉水游覽呢?與其說是游覽都江堰,倒不如說是拜謁李冰。是水之精魂李冰父子創(chuàng)造了這項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水利千古奇跡,才使得都江堰這座偏隅小城,因“都江堰”聞名于世,斐聲海內外。</span></p> <p class="ql-block">有關贊頌都江堰的詩文,歷代文人墨客浩如煙海,舉不勝舉。我才薄詞窮又怎能妙筆生花,形容出她的綺麗壯觀,福澤與深遠意義呢?我想我們到都江堰一游,只要能夠領悟古人李冰,修建都江堰因勢利導工程的智慧,天府文化兩千多年延綿不絕的哲學思想,就是此行最大的滿滿收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個人來到塵世能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聳起一座豐碑,人民就會記住你,你就活出了人生價值。一大部分人,你能活得通透,明辨是非。你就沒白來塵世一回。否則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沒有靈魂的軀殼。那么你此生是悲哀、無任何意義的一生。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現(xiàn)過一項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因為郡守,他守土有責,總結出治水三字經(jīng)“深淘灘,低作堰”,六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這正是李冰智慧、遠見、奉獻的精髓偉大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我們把思緒追溯到遠古2000多年前,那是多么悲壯、凄慘、辛酸不堪回首的一幕: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fā)展的一大障礙。</p> <p class="ql-block">李冰受命于危難之際,他主治都江堰的整體規(guī)劃是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司馬遷《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澤福四川省37個縣市的一千多角良田,為成都7座城市提供工業(yè)和生活用水,成為數(shù)千萬人的生命之源。</p><p class="ql-block">我們不得不承認,都江堰是人類水利史上,千古一嘆的偉大奇跡!都江堰最具特色;“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棒~嘴”因形如魚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為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帮w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當內江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水回歸岷江正流?!皩毱靠凇逼稹肮?jié)制閘作用”。自行調控的節(jié)制閘,是自流灌溉系的總開關。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眼界。才營造出“滿城水色半城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生殷實的天府之國生命之源。接下來讓我們再領略安瀾橋的豐姿:安瀾橋,俗名索橋,又名夫妻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溝通河東、河西的交通,在水流湍急的兩山之間架設溜索,行人掛上鐵環(huán),以繩系住身體和隨身帶的東西,利用竹索的弧度,飛滑下去,過半江則以手拉索前進,直達對岸。</span></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著動人的傳說,清嘉慶年間,貴州大定府畢節(jié)何德夫婦來到灌縣(后改都江堰),在“二王廟”附近的“古寺”教私塾,親眼目睹了行人過河的艱難。嘉慶八年五月十五日,他們親見白沙渡翻船,淹死一百余人。岸上、江心、求救聲、哭聲、慘不忍睹。何德夫婦見此慘狀,也為之墜淚。于是查勘地形,構圖設計,上書縣衙,立志要為修復索橋出力。灌縣知縣吳寧,很贊賞何先德義舉,允許建設索橋,并給予很多鼎助。新索橋建成后,利濟萬人,何先德為人民立了大功,人們敬稱索橋為“夫妻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民國時期,成立了安瀾局事,專門管理索橋,每年歲修一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建索橋,改木樁為混凝土支架,換竹索為鋼纜,使索橋比過去更堅實、美觀、平穩(wěn)、安全。這就是展現(xiàn)在我們游客眼前的安瀾橋豐彩。</span></p> <p class="ql-block">1974年,修建都江堰渠樞紐工程時,將索橋下移一百余米,橋頭堡愈加巍峨雄壯,沿堡側上樓,可俯瞰索橋及都江堰綺麗風光,就連四川地震時,行走在索橋上的人們依然安然無恙。返回來再說說“二王廟”。我們大都看過《西游記》,孫悟空最終成為了斗戰(zhàn)勝佛。主要是因為能打。這個能打的形象是在借金箍棒和大鬧天宮的時候建立起來的。不過后來和玄奘一同西天取經(jīng),就沒那么歷害了。遇到一些有背景的妖怪,還要去請神仙幫忙。孫悟空從無敵的齊天大圣到屢受挫折的孫行者的身份轉變,或許從與灌江口二郎顯圣真君的對決開始的,那是他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對手。灌江口就是如今都江堰。二郎,是治水有功的李冰的兒字。顯圣真君是信仰道家的微宗帝給加封的。翻譯過來就是“都江堰的二郎大神”。通俗稱“二郎神”。在都江堰修筑以前,百姓飽受水患之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人為了紀念偉大的李水父子治水有功,于是就修建了“二王畝”,將李冰和其子二郎供奉在這里。二王廟原為望帝祠,初建于東漢,是為了紀念古蜀王社宇而建。所以在漢朝,都江堰只有“望帝祠”,并沒有二王廟。到齊明帝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望帝祠遷往郫縣。齊明帝建武元年(494),為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君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偉功德,將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故改稱為“二王廟”。二王廟俯瞰岷江,后依翠嶺,南望青城,西連岷山,遠近風光十分綺麗,故有“玉壘仙都”的美譽。我們由衷自豪的是,精魂李冰,運城永濟人,這不當是我們山西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驕傲。</span></p><p class="ql-block">你了解這些,你就了解了都江堰的靈魂,你就知曉了都江堰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深遠意義。你就不會流俗于一般性旅游?!吧宪嚺恼?,下車尿尿,走馬觀花,回來一問三不知,啥也不知道”。情何以堪!??!愿旅游快樂,愿旅游成為我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無限風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簡介:孟黎明、1964年生于隰州,山西汾西縣人,中共黨員,曾在多部門擔任領導職務,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汾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出版多部中長篇小說,作品屢獲全國大獎,其長篇歷史抗戰(zhàn)小說《古剎槍聲》改編電影《諜·蓮花》2013年全國院線上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