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9日去吳淞砲臺灣公園觀江景,江對面就是浦東高橋,一時興起即刻動身去高橋老街一游。</p> 在國際郵輪港乘728路轉(zhuǎn)508路至高橋。 <p class="ql-block">位于高橋鎮(zhèn)老街的高橋</p> <p class="ql-block">高橋東街</p><p class="ql-block">知道高橋是因為外高橋保稅區(qū)。而對于高橋古鎮(zhèn)的了解知之甚少,僅有的印象也是關(guān)于杜月笙和高橋松餅。直到去了之后才覺得高橋文化氣息濃郁,并保留了不少經(jīng)典明清建筑,共有75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筑是古鎮(zhèn)的載體,逛古鎮(zhèn)除了看水、看橋、看石板弄堂外,其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各式建筑,好建筑值得去細細品賞。</p><p class="ql-block">4月9日到高橋已15點多了,原以為逛1個多小時就差不多了,結(jié)果到了古鎮(zhèn)才發(fā)覺,如想全面了解需化4個多小時才行。因9日到古鎮(zhèn)時許多展館已快下班(16時下班,周一閉館),于是4月16日再游高橋。這次是從五角場翔殷路乘453路直達高橋老街,先東街后西街開始游覽。</p> <p class="ql-block">東街上的江東書院是改革開放后上海市批準的第一家書院。是融合清代、民國和當代建筑為一體的三進大院,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書院致力“陽光燦爛續(xù)傳統(tǒng) ,朝氣蓬勃做國學”,常年舉辦詩詞歌會、非遺研討會,音樂鑒賞會等文化活動。</p> 東街太極拳館。館內(nèi)展示了高橋太極拳淵源、拳譜、兵器等。 龍身蛇形太極工藝品 <p class="ql-block">東街仰賢堂。現(xiàn)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較為系統(tǒng)介紹了高橋的歷史。下面摘錄部分資料,以求對高橋有個初步了解。</p> <p class="ql-block">仰賢堂主人沈晉福,1886年出生于小浜路的老宅"蘭發(fā)堂"(今已拆除建了幼兒園)。他14歲到浦西當學徒,后在上海南市創(chuàng)辦"晉泰號"洋貨店起家。1931年由親家蔡少祺(為洋人建造別墅的營造商)在故里高橋港邊建造了"仰賢堂"。從南面看,它像一座水上別墅,可從船上拾級而上,直接進院。其主樓是一廳兩廂房的三層樓房。主樓東邊是二層樓的書房,地下建有密室,屋頂是觀景陽臺。</p><p class="ql-block">仰賢堂是中西合璧海派民居的代表作:整體中式庭院布局,而屋架卻用西式鋼筋混凝土;大廳里既有雕刻24孝的落地長窗,又有洋式的吊燈;廂房里既有中式福扇掛落,又有西式的壁爐。</p><p class="ql-block">1933年,48歲的沈晉福積勞臥病身亡。年僅24歲的長子沈人傑接手經(jīng)營晉泰號。1937年日寇占領(lǐng)上海,短期內(nèi)沈家連遭三劫:先是晉泰號被戰(zhàn)火焚毀;再是逃難離家期間藏在地下室的錢財被盜一空;三是28歲的長子沈人傑和女婿汪永甘遇害。從此沈家破落,留下孤兒寡母八人艱難度日。新舊社會兩重天,如今沈氏后裔人丁興旺,事業(yè)有成。子孫有的是教授、研究員級的高級科技人才,有的還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有的旅居海外。</p><p class="ql-block">仰賢堂現(xiàn)為上海市文保單位。2005年高橋鎮(zhèn)政府出資百萬對其進行修繕,2006年在此開辦了"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p> 陳列館收藏的部分文物 <p class="ql-block">陳列館收藏的部分文物。舊時女子穿的服飾。大襟衣服,從右側(cè)腋下開襟,紐扣是用布條纏繞成球型。象許多公子書生必定手持執(zhí)扇一般,一些女子往往在右腋紐扣上系一方手絹,才顯得風姿綽約楚楚動人。這種衣服在50年代農(nóng)村較多見,現(xiàn)在只能在電視里才能看到。</p> 陳列館收藏的部分文物 陳列館收藏的部分文物 <p class="ql-block">陳列館展覽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高橋籍海上名人李平書、錢慧安、杜月笙等。</p> <p class="ql-block">李平書(1854-1927)</p><p class="ql-block">出生于高橋小浜路李家橋。李平書填河筑路、修鐵路、辦水廠、電廠、電燈公司,是老上海的市政建設(shè)先驅(qū)。同時開辦醫(yī)院、學校為公益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李于1905年創(chuàng)立"浦東同人會"。辛亥革命時,說服清軍萬余人轉(zhuǎn)向革命,后被推為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管轄市政、民政、司法、警察等廳。1928年,葬于高橋印家橋墓地。</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1833-1911)</p><p class="ql-block">晚清畫家,號清溪樵子,生于高橋花園村。曾任豫園書畫善會會長。善畫人物仕女,飲譽海上畫壇。其作品被故宮博物院等收藏。出版了《清溪畫譜》等著作。程十鬢稱其為"海派藝術(shù)宗師”。</p> <p class="ql-block">杜月笙(1888-1951)</p><p class="ql-block">杜月笙生于高橋杜家宅。四歲喪母,六歲喪父,十三歲進上海十六鋪當學徒。與黃金榮、張嘯林并稱為"上海三大亨”。他被蔣介石委任為陸??哲娍偹玖畈款檰枴④娛挛瘑T會少將參議、行政院參議。還先后獲董事長等職銜達六、七十個,成為海上聞人。1937年,杜組織"上海抗戰(zhàn)后援會”,做了對抗日有利的工作。1949年攜眷屬去香港,1951年病逝于香港。據(jù)其女杜美如回憶,杜留下了歸葬故土高橋的遺愿。</p><p class="ql-block">有關(guān)杜月笙的資料,也許展館不宜過多介紹,下面資料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杜氏祠堂,也稱為杜氏藏書樓。以前媒體介紹杜月笙是高橋人,原打算參觀一下這位海上聞人的故居,在鎮(zhèn)上兜了半天沒找到,向當?shù)厝舜蚵牶蟛胖蓝诺睦险窃诮駰罡弑甭?856號,現(xiàn)為部隊駐地。 <p class="ql-block">杜氏祠堂落成招待典禮合影</p><p class="ql-block">20世紀30年代的杜月笙顯赫一時。浦東杜家老祠堂原先只有兩間土屋,杜月笙發(fā)跡以后于1930年收購了老祠堂周圍五十多畝土地,新建杜家祠堂。委托上海有名的創(chuàng)新建筑廠廠主謝秉衡承建。</p><p class="ql-block">杜家祠堂于1931年5月竣工,杜月笙請來當時老城隍廟的星相霸頭高鐵嘴,選定6月9日舉行奉主入祠典禮。規(guī)格之高,排場之大,堪稱空前絕后。幾萬人的儀仗隊由六個大隊組成,國民黨政要送的牌匾,排成長長的隊伍,以蔣介石送的《孝思不匱》最為顯眼。浩浩蕩蕩的隊伍乘船經(jīng)黃浦江到高橋,在高橋碼頭上搭起五丈高的五彩牌樓,汽車從事先專門辟筑的寬6尺、長5里多的杜高路上駛抵陸家堰杜家祠堂。舉行典禮時,由陸海軍、公安局西樂隊等組成的大樂隊奏樂,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鳴禮炮21響。首先由楊虎以國民政府中將參軍身份代表國民政府和主席蔣介石道賀。公祭典禮由吳鐵城、劉志陸、宋子文的代表以及孔祥熙、何應(yīng)欽的代表致祭,杜月笙率子在旁答禮。中外來賓達1萬多人。</p><p class="ql-block">協(xié)助杜月笙籌備典禮的都是海上聞人,總務(wù)主任是虞洽卿和黃金榮,劇務(wù)主任是張嘯林,衛(wèi)生主任是王曉籟、龐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從10日到12日,演出連臺好戲,“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全都登場,盛極一時。據(jù)廚師孫炳之子孫云祥回憶,前后燒酒水達一個月之久。大慶三天,成為轟動上海的社會事件。</p><p class="ql-block">杜家祠堂(杜氏藏書樓、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祠堂前原有白石牌坊,門立一對石獅。主體為三進五開間院落。院內(nèi)建有戲臺。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有會議室、休息室、藏書室、壁爐等,裝飾考究,工藝精巧,風格中西合壁。后來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毀損,僅存藏書樓。</p> <p class="ql-block">海派營造之鄉(xiāng)高橋</p><p class="ql-block">高橋在宋代是漁鹽之鄉(xiāng),在元朝是沙船之鄉(xiāng),到了民國成為上海有名“營造之鄉(xiāng)”。與蘇州“香山幫匠人”有異曲同工之名,明朝北京故宮設(shè)計建造者蒯祥便是香山人。</p><p class="ql-block">謝秉衡(1885-1966)代表作 :工部局大樓(市優(yōu)秀近代保護建筑)、有利大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樹浦煤氣廠(市優(yōu)近代保護建筑)。</p> <p class="ql-block">周瑞庭、陸鳴升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王松云、鐘惠山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葉寶星、楊瑞生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姜錫年、顧誠美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高橋的營造商云集上海,建造了許多著名建筑:外灘三分之一的大樓;舊中國"四大家族"中蔣、宋、孔的別墅;中國第一家發(fā)電廠,中國第一家煤氣廠,中國第一座全鋼結(jié)構(gòu)橋梁;特別是在解放前后都曾作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工部局大樓,這些都為高橋人所造。高橋成為當時聞名海上的營造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仰賢堂后面。舊時可乘船進屋。</p> <p class="ql-block">高橋西街</p><p class="ql-block">西街集中了許多展館和故居,均免費開放。</p> <p class="ql-block">西街小廣場</p> 西街徐建融藝術(shù)史學館。<div>館內(nèi)展示了徐建融的一些書畫作品、以及對他個人經(jīng)歷的介紹。一樓以展示為主,二樓則設(shè)置了書畫創(chuàng)作的場地。<div>展館借用場地是一座近代民居——高橋養(yǎng)和堂,原房主據(jù)傳姓陸。該建筑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筑面積4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東西通開間10.68米,南北進深25.90米。據(jù)鎮(zhèn)上的老人回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橋養(yǎng)和堂曾用作高橋當?shù)氐你y行和農(nóng)村信用社。該建筑既是浦東新區(qū)不可移動文物又是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br></div><div>當天游覽時,看到一位90歲左右的老人在女兒的陪同下邊觀看邊拍錄像。老人說房子有些地方有改動。展館管理人員聞聽后即上前詢問:老人家是否是原房主?女兒代答是的,說今天特意陪母親從市里過來看看故居。老人似乎不愿多說。</div></div> 徐建融出生于高橋,是著名學者、上海大學美術(shù)學院教授、藝術(shù)史學家。出版的著作已達150余部。在作史論研究的同時,他還兼長書畫創(chuàng)作,造詣同樣極高。 徐建融部分著作 徐建融部分著作 座落西街的微型消防站 萬里長江口,千年高橋鎮(zhèn)之高橋 <p class="ql-block">長興館(長興菜館)</p> <p class="ql-block">高橋食品廠,生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高橋松餅”等食品。門市部在長興菜館對面街口靠里一點。</p> <p class="ql-block">看外形、餡料與蘇式月餅相似的高橋松餅,其實與蘇式月餅不一樣。首先,蘇式月餅外皮含油多,放一天后油會滲到紙盒上,高橋松餅放一星期紙盒上幾乎無油,口感也松松軟軟。其次盡管餡料也是五仁、百果、豆沙等,但沒有蘇式月餅?zāi)敲刺鸬孟筇蔷?,淡淡的甜。平?~3元一個。</p> <p class="ql-block">老街街景(西街)</p> 西街三峽石藝館。館內(nèi)展示了千余枚來自小三峽的帶有天然圖文的卵石,按人物、動物、景物等分類展示。 <p class="ql-block">雙手作揖的古人</p> <p class="ql-block">二樓館藏精品,暫停對外開放。經(jīng)與保安商量后,保安通情達理,由他陪著上樓拍了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高橋絨繡館。絨繡已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展館原為高橋黃氏民宅,建于20世紀初,1921年全部建成,是一座仿徽式磚木結(jié)構(gòu)的民居。為浦東不可移動文物。 絨繡工藝師 展出的絨繡作品孫中山,目光深邃。 <p class="ql-block">展出的絨繡作品大文豪魯迅,冷眼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絨繡作品。蒙娜麗莎。</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絨繡作品。眼神剛毅的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絨繡作品。目視遠方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p> 展出的部分絨繡作品。毛發(fā)栩栩如生。 展出的部分絨繡作品。畫面細節(jié)十分細膩。 <p class="ql-block">東岸絨繡藝術(shù)研究中心</p> 高橋人家陳列館。借用凌氏民宅展出舊時一戶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生活場景。 <p class="ql-block">客廳??蛷d是就餐、會客的重要場所。落地格子長窗、雕花欄桿均為精雕細琢,格外化功夫。</p> <p class="ql-block">客廳。舊時大戶人家的客廳、書房都有一個名稱,如三德堂、仰賢堂,或什么齋等。</p> 天井 <p class="ql-block">既是床又是工藝品,美侖美奐,明清家具瑰寶,當床使用真有點可惜。</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紀念館、葉辛高橋書房。招牌由著名書法家韓天衡題名。</p><p class="ql-block">紀念館座落西街173弄1~3號,實際位置在西街背后的河浜邊上。</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作品。錢慧安(1833-1911)晚清畫家,生于高橋花園村。程十鬢稱其為"海派藝術(shù)宗師”。</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作品《惟酒無量》,一群人在勸酒嬉鬧,個個眉飛色舞。</p> <p class="ql-block">作家葉辛書房</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刋登習近平自述文章,談及葉辛及創(chuàng)作之事。</p> <p class="ql-block">葉辛代表作《蹉跎歲月》</p> <p class="ql-block">清溪府,原鐘惠山民宅,現(xiàn)由一家飲食公司經(jīng)營披薩、牛排。宅院前后共有三造,二個天井。兩側(cè)廂房前后貫通,十分氣派別致。</p> <p class="ql-block">二樓廂房餐廳包間</p> <p class="ql-block">天井的建筑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高橋老街上一些優(yōu)秀民宅,繼承了民清建筑的精髄,許多建筑中完整保留了天井??梢哉f天井是整個建筑中的精華部分,面積不大確非常精致。被譽為“一丈花園“,小巧玲瓏。特別是石庫門上的磚雕,飛檐蹺角,堪稱建筑藝術(shù)杰作,十分耐看。</p><p class="ql-block">圖為東街徐建融藝術(shù)史館內(nèi)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東街徐建融藝術(shù)史館內(nèi)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東街江東書院的天井門樓</p> <p class="ql-block">東街鐘氏民宅(清溪府)內(nèi)的天井小花園</p> <p class="ql-block">東街鐘氏民宅(清溪府)天井</p> <p class="ql-block">東街鐘氏民宅(清溪府)天井門樓</p> <p class="ql-block">弄堂。在許多古鎮(zhèn)絕對少不了這種弄堂,一般不會為游人所關(guān)注。其實細看這些狹窄的弄堂別有一種韻味。這些小弄堂最主要的功能不是通行,而是防火。因許多古鎮(zhèn)房屋連在一起,為防止火勢蔓延,每隔一段距離需留出一段空缺,形成弄堂,而且弄堂盡頭往往連著河浜,便于取水。</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區(qū)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兩側(cè)連排的老房子所構(gòu)成的。在許多古鎮(zhèn)都能見到這種形似“一線天“的小弄堂。高聳的觀音兜、斑駁的墻壁、光滑的石板,營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弄堂的魅力、弄堂的美感,是許多古鎮(zhèn)另外的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