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云梯。位于大灣口景區(qū)的精華游覽線路之一的“得樂線”上。身登青云梯,腳踏好運來;青云直上,步步高升。青云梯113級,在土家民俗中:走過113,一生好平安。據(jù)說只要一口氣登上去的話,您的好運就來了,生活事業(yè)平步青云,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對嘴石。溶蝕沿寒武系白云巖幾組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造成臨空陡傾巖體發(fā)生剝落、崩塌形成兩座石柱。石柱相對而立,酷似一對正在親嘴的戀人,得名“對嘴石”。</p> <p class="ql-block">得樂橋。又名玻璃橋,橋徑跨21米,一次通行最多不超過30人,是將原是懸索吊橋的鐵板換上了透視度高的鋼化玻璃板。行走在上面,游客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倒影,透過玻璃還可以看見腳底下的萬丈深淵,站在得樂橋的橋頭,清秀的山和兩旁的鋼索都倒印在橋面上,也是一道風景。</p> <p class="ql-block">女兒洞。這是一個早期的落水洞,它是流水沿裂隙溶蝕、侵蝕而成,其中部發(fā)育一天窗。</p> <p class="ql-block">圣水觀音。走過得樂橋,經(jīng)過女兒洞,對面看到的山形神似一個觀音雕像。左手捏著蘭花指,右手托著圣水瓶。每年缺水季節(jié)觀音都要來這里給村民們施舍圣水,據(jù)說只要接到一滴圣水放到缸里,一年四季缸里的水都舀不完了。因此得名圣水觀音。</p> <p class="ql-block">雀尕石。位于精華線路之一的得樂線上。它是一座高約10幾米的巖石,酷似一只小鳥仰望天空,展翅欲飛。在五峰的方言里,尕乃小時意思,習慣把鳥雀通稱為“雀尕子”。所以當?shù)厝税阉凶觥叭告厥?。只看這“雀尕石”,的確小巧精靈,楚楚動人。</p> <p class="ql-block">迎客峰。典型的巖溶石柱,水體沿碳酸鹽巖體陡傾節(jié)理裂隙長期溶蝕、侵蝕后殘留的上下截面近似一致的柱狀圖巖體。該石柱高約60米,微微向山內傾斜,似躬身迎客,得名“迎客峰”。</p> <p class="ql-block">苦佛洞。苦佛洞為一沿巖層面發(fā)育的溶洞。洞內常年流水,水量不大但較為穩(wěn)定。溶洞是在地下水長期的溶蝕、侵蝕作用下并伴隨塌落而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三姊妹峰。碳酸鹽巖巖層在水體長期溶蝕、侵蝕作用下,形成一座座底部相連的峰叢。這三座并排直立的石峰,如同亭亭玉立的三姊妹,稱之為“三姊妹峰”。</p> <p class="ql-block">情人橋。</p> <p class="ql-block">琴臺。</p> <p class="ql-block">打一杵。打一杵不是一個自然的景觀,它是土家人的一種生活習慣的展現(xiàn)。眼前的這座雕塑即打杵。打杵是用來休息的一種簡單工具,鄉(xiāng)下人喜歡用背簍背,這也是符合當?shù)厝松瞽h(huán)境的一種方式,而這些都少不了這個打杵,將背簍或背架子放在打杵的上面就可以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對棋臺。傳說舜帝喜歡云游四方,當年他南巡的時候經(jīng)過柴埠溪,發(fā)現(xiàn)這里風光秀麗,視野開闊,就邀土王在這里對弈。眼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還沒有分出勝負,舜帝就對土王說,你我再戰(zhàn)一盤,如果你能勝我,我就把漁關以西的土地劃歸你管。土王欣然答應,結果土王真的勝了,舜帝就把漁關以西的土地劃給了土王。</p><p class="ql-block">對棋臺位于碳酸鹽巖巖溶風化形成的石柱頂部,海拔1250米,立于臺上猶如立于半空中,可以盡覽柴埠溪奇特俊美的巖溶地貌風光,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峽谷水庫。</p> <p class="ql-block">繡樓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