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廣州市中心城區(qū)教育路,南方劇院旁,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門,門上一塊牌匾寫著“藥洲遺址”。門前車水馬龍,人們或行色匆匆,或信步閑逛,絕大多數(shù)都對這個門口視若無睹,并不知道里面大有乾坤——這是隱藏在鬧市中建于1000多年前的皇家園林,是五代時期南漢王朝(公元917–971年)的南宮御苑舊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地上遺存。</p> <p class="ql-block">過了這個門樓,就跨越千年,置身于1000多年前建造的皇家園林。(門樓于199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南漢高祖劉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帶所在地,利用天然池沼鑿長湖五百丈(約合今1600米),史稱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洲中置奇石9座,名曰九曜石(九曜為天上九個星宿之名)。沿湖建有亭、樓、館、榭,成為風景極佳的園林勝地。</p><p class="ql-block">湖中之洲稱為藥洲,一說因南漢聚方士于此煉丹求仙藥,一說因洲中廣種紅藥,故取名“藥洲”。但也有人考證,認為古“藥”與“蘌(換成竹字頭)”相通,意即宮廷御苑。</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幅圖,標示出現(xiàn)存8塊九曜石的位置,并對它們進行了簡介。</p> <p class="ql-block">??(1號)池西北大石,又稱牛頭石、海上洲石。</p> <p class="ql-block">??(2號)米題藥洲石,又稱笏石。</p> <p class="ql-block">??(3號)四言詩石</p> <p class="ql-block">??(4號)池西大石又稱愛蓮石、藥洲石</p> <p class="ql-block">??(5號)釣磯石,又稱珠泉石</p> <p class="ql-block">??(6號)拜石,又稱破石、九曜第一石</p> <p class="ql-block">??(7號)仙掌石</p> <p class="ql-block">??(8號)池東石</p> <p class="ql-block">北宋統(tǒng)一嶺南以后,眾多名士曾經(jīng)到此,或駐職寓居,或游觀品石,或宴客泛舟,留下許多寶貴石刻。其中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題刻的“藥洲”是嶺南現(xiàn)存的珍貴石刻之一。明代“藥洲春曉”列為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1號石上,北宋名臣許彥先詩刻:</p><p class="ql-block">花藥氛氳海上洲</p><p class="ql-block">水中云影帶沙流</p><p class="ql-block">直應路與銀潢接</p><p class="ql-block">槎客時來犯斗牛</p> <p class="ql-block">??4號石上,清代文學家、書法家翁方綱題刻“藥洲”</p> <p class="ql-block">??5號石上,清代狀元姚文田題刻“釣磯”</p> <p class="ql-block">??5號石上,清代詩人徐琪題刻“珠泉”</p> <p class="ql-block">??這篇題刻是清朝督學使者徐琪的自述:徐琪于光緒年間主持疏通藥洲,建造了兩條船,一條置于湖東一條置于湖西,并且筑步級扶欄方便人們到達水邊。因為自南宋紹興??申年呂少衛(wèi)等賢達在湖上泛舟后過了785年,再有泛舟這樣的樂趣,于是在泊船處的石頭上題寫文字紀念。落款時間是光緒十九年八月。光緒十九年即公元1893年,距今130年。這篇題刻表明,130年前的藥洲,曾經(jīng)進行過一次深挖疏通,湖面仍然相當廣闊,可以坐船游湖。</p> <p class="ql-block">以下為部分其他題刻。</p> <p class="ql-block">??據(jù)介紹,最珍貴的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題寫的“藥洲”二字,本來是刻在2號石上的,但由于年代久遠,石受風化,未能在石上找到,幸好另有碑刻。</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藥洲湖面逐漸淤塞縮小,加上廣州城市建設的發(fā)展,現(xiàn)藥洲遺址面積只有1400多平方米,遺存上有題字之石8座,計有大小石刻、碑刻100余題。1988年曾對遺址進行維修,1991年重建門樓并新建碑廊。</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部分碑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