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人類學(xué)家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中說:“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的民族,一是遍布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p> <p class="ql-block">對于苗族的認(rèn)識一直都是一些碎片,蘆笙、銀飾、苗蠱、洞葬……因為從小生活在貴州,我對他們既熟悉又陌生。我隨口可以說出很多關(guān)于我見過和聽過的苗族的故事或者風(fēng)俗,但我也完全弄不懂他們這些故事和風(fēng)俗背后的意義。苗族對于我來說,既近且遠(yuǎn)。</p> <p class="ql-block">芭沙苗寨名氣太大,我一直不敢去,因為怕破壞了心中那份美好,不如不見。碰巧知道他們幾天后是當(dāng)?shù)刈钪匾奶J笙節(jié),那就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并不是所有的苗族都在這天過蘆笙節(jié),而農(nóng)歷十一月十九是巴沙苗寨的蘆笙節(jié),過十幾天,又會輪到下一個苗寨過節(jié),約定于是俗成。第一天宰牛,第二天斗蘆笙,第三天斗牛,大概如此。</p> <p class="ql-block">早晨四、五點(diǎn)他們就開始宰牛,我去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分割,畫面太過血腥,我并不喜歡,多少有點(diǎn)原始與落后之感。</p> <p class="ql-block">幾個成年男人圍著牛,尺長的砍柴刀,大錘等,孩子們在旁邊玩,比誰膽大敢摸一下死牛的眼睛,他們雖然也玩游戲看視頻,但他們和城里的孩子多少有點(diǎn)不同,大概就是這種最初野性的呼喚。</p> <p class="ql-block">蘆笙節(jié)的場面還是挺震撼的,里三層外三層的后生,自己統(tǒng)一的民族服裝。最里面是最大的蘆笙,一竿竹那么長,大概兩層樓高,管徑也比較粗,要吹響必須一個成年男子才行,音色也較低沉。外圍是一圈年輕男孩吹奏,是我們常見的那種蘆笙。在中間一定有個靈魂人物,類似于指揮,然后眾笙齊鳴,高低音部混響。</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上山吹奏非常震撼,整個隊伍有序的上山,一步一個點(diǎn),女人扶老攜幼跟在后面,聲音雄渾而多少有點(diǎn)悲壯,讓人想起苗族苦難的遷徙史。逐鹿中原的失敗,退居南方,最后又不得不遷入大山,甚至散居海外。</p> <p class="ql-block">翌日,但見遠(yuǎn)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得償所愿,也該歸家洗客袍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