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記》里有這么一段記載: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p><p class="ql-block"> 56歲的孔子,終于爬上了相位,喜形于色,執(zhí)政第七天就干了一件血腥大事:誅殺魯國大夫少正卯,而且暴尸三日。</p><p class="ql-block">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與孔子一樣創(chuàng)辦私學(xué),兩人爭奪學(xué)生極為激烈,《論衡·講瑞》說:“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鄙僬隰攪v學(xué),由于講得好,孔子的弟子都被他吸引去了,“三盈三虛”,孔門學(xué)生滿了又空,反復(fù)多次,只有顏回死心塌地跟著孔子。(我終于明白了,為何孔子最是偏愛顏回,毫不吝嗇對顏回的贊賞,原來只有顏回對他最是忠心耿耿)。</p><p class="ql-block">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跟學(xué)生解釋誅殺少正卯的原因: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不包括在其中。一是心達而險,即知識通達而內(nèi)心險惡;二是行僻而堅,即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偽而辯,即宣傳歪理邪說還強詞狡辯;四是記丑而博,博聞強識,宣揚邪惡的思想;五是順非而澤,即贊賞錯誤觀點且加以文飾。這五宗罪,有任何一條的人都該殺,而少正卯全都有,他就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得不殺!</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史上非常著名的“圣人治奸”的故事,讀之令人心膽俱寒:孔子向來以“君子”自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利用手中的權(quán)柄,羅織了“五宗罪”,實質(zhì)上毫無證據(jù),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理直氣壯地黨同伐異,鏟除與他思想、政見不同的“異端邪說”,手段極其殘忍。</p><p class="ql-block"> 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思想言論與執(zhí)政者不同,就可能被冠以“少正卯”的罪名,就是異端邪說,就可以手起刀落,名正言順地殺人誅心。細思極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