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時間:2023年4月21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地點:北京 后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天氣:陰轉(zhuǎn)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是什剎海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塊水面組成的什剎海,為了與北海、中海、南海“前三?!眳^(qū)別,被稱作“后三?!薄:蠛|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huán),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這是北京城內(nèi)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是13世紀(jì)元大都規(guī)劃設(shè)計的基本項目之一,什剎海周邊從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華商業(yè)區(qū),它在當(dāng)時是漕運的終點,被稱為“北京古海港”,那時沿岸處處是酒樓歌臺、商肆作坊。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的民居與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的無窮韻味。人們來這里只為了在這里依然能夠聽到秋日里清脆的蟲鳴,依然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縮影,依然能咀嚼那早已遠(yuǎn)去的皇家遺韻。后海是老北京久負(fù)盛名的消暑、游玩場所。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隨處散發(fā)著爆肚、鹵煮、灌腸的味道,流竄著誘人的豆汁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說是“海”,其實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是舊時皇家獨享的一泓清池。后海地處北京市中心,距天安門僅有四、五站地,與著名的北海一水相連,與景山、故宮遙遙相對。沿海走著走著,一不留神就會看到碧瓦紅墻。在那些高大莊嚴(yán)的大門外,只能看到院內(nèi)高大森郁的樹木。幽幽的透著神秘。據(jù)說,后海的水域連著故宮的龍脈,從古到現(xiàn)代都是風(fēng)水寶地。所以,歷代的高僧們在這里修建寺廟,而王公大臣們則在岸邊選址筑府造園,名人們也紛紛遷居湖畔,開始了后海邊上最初的水岸生活。因此,俗語說,“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海的街巷結(jié)構(gòu)最早形成于元代,許多建筑年代久遠(yuǎn),具有北京傳統(tǒng)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金絲套地區(qū)的大小金絲胡同,南、北官方胡同和鴉兒胡同、白米斜街、煙袋斜街、南鑼鼓巷等。什剎海一帶,有40余處文物保護(hù)單位。兩岸依依垂柳掩映著王府和歷代名人故居:如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什剎海邊的柳蔭街還曾住過十大元帥中的八位。這里寺廟林立,素有“九庵一廟”之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地溝蓋都顯得那么高端大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同和居是京城老字號餐廳,已有200年的歷史,是舊京城八大居之首。同和居以“同懷和悅”之意命名,意指大家歡聚一堂,共享這和悅氣氛。什剎海店地處荷花市場內(nèi),臨水觀山,可謂是鬧中取靜。坐在餐廳內(nèi),眺望熙攘的街景人群,憑欄觀看后海風(fēng)光,真可謂悠閑浪漫。而且同和居現(xiàn)懸掛的牌匾就是清末皇帝傅儀的胞弟傅杰親筆所書。除了環(huán)境,菜品是同和居得以聞名于世的最大招牌。同和居名菜很多,其中蔥燒海參、糟溜系列、貴妃雞、三不沾、燴烏魚蛋湯、烤饅頭等這些名菜膾炙人口,深受食客喜愛。其三不沾、烤饅頭在1996年被中國烹?yún)f(xié)會評為最受百姓歡迎的風(fēng)味菜,糟溜鱈魚和燴烏魚蛋湯被北京市烹?yún)f(xié)會評為同和居四大名菜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60年樹齡的古楸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光緒年間的會賢堂,是光緒年間禮部侍郎斌儒的私邸。清光緒十六年,時任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xué)士張之洞的家廚王承武(山東煙臺人)相中此地,將原來在白米斜街11號院的飯館搬至此處,起名為“會賢堂飯莊”,大門門簪上鐫刻“群賢畢至”字樣。主營魯菜,兼營風(fēng)味小吃,位列京城“八大堂”之首,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也是唱堂會的地方,常常是座無虛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關(guān)于會賢堂的傳說故事很多。相傳清朝末年慈禧駕崩之后,大太監(jiān)總管李蓮英退休養(yǎng)老。忽一日,北洋軍閥著名上將、代總理江朝宗宴請李蓮英吃飯,受過江朝宗恩惠的李總管,盡管平時本就不愛出遠(yuǎn)門,那天卻提前到達(dá)了會賢堂,開開心心的吃了最后一頓飯,沒曾想出門后遇到了土匪,喪心病狂的土匪手起刀落,將李蓮英的頭顱砍下,尸體拋入什剎海中,以致后來考古學(xué)家在挖掘李蓮英墓穴的時候,只發(fā)現(xiàn)了頭顱,卻不見了尸體就應(yīng)是真實的記載。還有在民國期間,當(dāng)時小鳳仙為了掩護(hù)蔡鍔將軍,就是從會賢堂逃跑的,因此造就了一代護(hù)國大將威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的會賢堂,依然很精彩。憑借著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自身貴族的氣息,百余年的歷史沉淀,成就了一代網(wǎng)紅打卡圣地,在抖音、小紅書、大眾點評上的推薦,2022年一年的瀏覽量達(dá)到了2億人次,表演內(nèi)容層出不疊,什剎海相聲大會、名角之后,網(wǎng)紅駐唱歌手、清新靚麗,樂隊組合、振奮人心,成為京城百姓減壓解壓的好去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銀錠橋,位于西城區(qū)什剎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南北橫跨在連接兩海的細(xì)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云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fēng)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故景名為“銀錠觀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橋身正面鐫刻著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工整渾厚,滿著綠色,與周圍的碧水、高楊、翠柳相融。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古韻悠然;隱于濃蔭中的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多處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qū)的點睛之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放大后,西山清晰可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烤肉季飯莊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稱“烤肉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舊時,北京城專賣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F(xiàn)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著老字號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成為馳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風(fēng)味特色飯館。烤肉季飯莊坐落在風(fēng)景如畫的什剎海邊,周圍是北京民俗旅游區(qū),這給了這家百年老字號更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救饧疚挥谖鞒菂^(qū)前海東沿14號。坐落北京著名的什剎海風(fēng)景區(qū)與北京燕京八景“銀錠橋觀山”的銀錠橋舉步之遙烤肉季是家有180多年店史的中華老字號。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經(jīng)營的烤羊肉久負(fù)盛名,有“南宛北季”的口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百多年來,烤肉季仍保持著傳統(tǒng)風(fēng)味,各界名人,如:老舍、梅蘭芳、馬連良等,均曾為這里??汀kS著時代變遷,烤肉季不斷發(fā)展,如今這里已是明樓大廳,可同時供150人用餐。除傳統(tǒng)烤羊肉外,還增添了雞、鴨、魚、海鮮等各種美味燒烤,它的名列"中華小吃"之榜首的芝麻燒餅,更是佐餐佳品??救饧疽殉蔀橹型庥慰皖I(lǐng)略中華傳統(tǒng)美食的首選之地,成為什剎海風(fēng)光中獨特的一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烤肉季以烤羊肉而著名。這里的羊肉專門選用張家口以西的綿羊,這種羊肉嫩味鮮。羊肉要選用后腿與上腦的部分。羊肉的加工也很重要,先把筋膜、碎骨、肉棗等剔選干凈,然后用小箅簾布包好,壓二十四小時的冰肉,這樣肉會更加鮮嫩,因而有"賽豆腐"之稱。壓好后,就可以切片了。切肉需要很高的技術(shù),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長約一尺五寸;切的肉片比涮肉片小些,寬2-3厘米,長7-10厘米,薄要透亮,起碼要半透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肉切好后就是吃了。怎么吃呢?烤肉的吃法也頗為講究。肉要用鐵炙子烤著吃。在一張大圓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鐵鍋,鍋沿放一鐵圈,上邊架上鐵條炙子;鐵圈上留幾個火口,隨時添加木柴。木柴一般選用松塔、松柴或柏木,松煙和肉味混在一起,吃起來別有味道?,F(xiàn)在的鐵炙子做得更為講究,木柴也改用木炭了。吃的方法和作料調(diào)配也有所變化。以往的作料以醬油為主,少加些醋、姜末、料酒、鹵蝦油,再配上蔥絲、香菜;烤之前,先把肉在白水中蘸一下,然后放在炙子上翻烤,顏色變深后,就可用長筷子夾起蘸作料就著糖蒜、黃瓜條吃了?,F(xiàn)在的吃法稍有變化,肉片與作料先已拌好;作料比以前多了香油、白糖、辣油等,而蔥與香菜則是邊烤邊往肉里放;肉在炙子上烤好后可直接入口。另外,吃烤肉一定要吃燒餅,就如同吃烤鴨要吃薄餅一樣,早已約定俗成了;如果就米飯吃,味道就差遠(yuǎn)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戴著紅色車棚的人力車是后海的一道靚麗風(fēng)景線,乘坐人力車成為到這里旅游觀光不可或缺的體驗。在什剎海附近叫一輛人力車,可以暢游一下現(xiàn)存的老北京胡同和很多名人故居。車夫還會兼導(dǎo)游,給你講解一下關(guān)于這里的故事,讓你深刻地感受舊時北京城的風(fēng)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我曾經(jīng)上大學(xué)的地方。那時這里叫北京化工學(xué)院第一分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時光如梭,歲月荏苒,闊別這里已四十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金錠橋”是二十一世紀(jì)初新修筑的漢白玉三孔石橋,位于什剎海東岸的出水口處,萬寧橋的西邊。它的修筑完全是為了往來行人的方便。不僅如此,站在橋上極目西望,但見什剎海波光瀲滟,微風(fēng)拂來,清新而略帶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肺,微波擁來,水聲濤濤,岸線蜿蜒,垂柳依依。實在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0年,在修復(fù)萬寧橋的同時于其西增建一座漢白玉三孔石拱橋。中間欄板上鐫刻侯仁之教授命名和書寫的“金錠橋”三字,煜煜生輝。金錠橋與其北的銀錠橋遙相呼應(yīng),與對岸的金絲套地區(qū)隔“海”相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橋的北側(cè)有一塊石碑,寫著“澄清上閘遺址”。石碑旁邊是一塊“遺產(chǎn)區(qū)界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立。在橋的南側(cè)還有文物保護(hù)單位的石碑,寫著萬寧橋的名稱和它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說起“萬寧橋”,聽過的人不多,倒是提“后門橋”“海子橋”,恐怕老北京人有印象?!熬吧胶螅臉乔?,萬寧橋在正中間,中軸線上第一橋,傳承至今700余年。”這首歌謠說的就是萬寧橋。萬寧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人稱積水潭為海子,因為古橋靠近海子,得名“海子橋”。海子橋本是木橋,后改建為單孔拱券石橋,改名萬寧橋,取“萬年永寧,堅固不朽”之意。明代沿襲了萬寧橋的稱呼,《明一統(tǒng)志》有載:“萬寧橋在海子?xùn)|岸,跨玉河上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明代改皇城北門為北安門,清代又改稱地安門。萬寧橋在皇城以北,所以被稱為北安橋、地安橋?;食潜遍T俗稱后門,老百姓又愿意叫“后門橋”。清代吳長元撰地理著作《宸垣識略》指認(rèn):“萬寧橋在鼓樓南,名澄清閘,即今后門橋。”因為歷史沿襲,當(dāng)時還有人用海子橋的舊稱。清代于奕正等編纂《日下舊聞考》中記載:“萬寧橋在玄武池東,名澄清閘,至元中建,在海子?xùn)|。至元后復(fù)用石重修,雖更名萬寧,人惟以海子橋名之?!眲e看這橋不寬不長的,名字還真不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萬寧橋和澄清上閘又有啥關(guān)系?從石碑后的介紹可略知一二,澄清上閘原是郭守敬為調(diào)節(jié)積水潭水位、滿足漕船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與東側(cè)萬寧橋連為一體,成為積水潭東岸、通惠河起點處重要水上交通樞紐。那時,萬寧橋既是橋,可以通行水路,又是閘,可以制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始建于唐貞觀六年(632年),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廟址上進(jìn)行改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進(jìn)行重修,于2010年12月12日作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的直屬宮觀對外開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神廟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 在北京眾多火神廟中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 火神廟由中國道教協(xié)會直接管理,是中國道教協(xié)會直屬宮觀之一。是北京市重點保護(hù)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火神廟坐北朝南,三進(jìn)院落?;鹕駨R的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內(nèi)外原各有一座牌樓,現(xiàn)已毀。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nèi)原有鐘樓、鼓樓。進(jìn)山門,向西穿過配殿(已毀),進(jìn)入南北向的院落。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闊三間,歇山頂,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 北面正殿是火祖殿, 面闊三間,進(jìn)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供奉火神;西面為一配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旅游的人氣開始旺盛,雖然沒有摩肩接踵,但五湖四海的人們已開始走出家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祖國那么壯麗,一定要去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結(jié)束愉快的后海漫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