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日是世界第28個讀書日。在社會迅猛發(fā)展的當(dāng)下,獲取知識的途徑早已不再局限于紙質(zhì)書籍。在圖文、音頻、視頻等各種新媒體的沖擊下,人們似乎也越來越難以將注意力只放在紙媒上。但讀書有益,自是不言而喻。<b>讀書也不是一件需用儀式感來強(qiáng)調(diào)的事情,因為它本身已經(jīng)超越了儀式感。</b>它是煩亂時的一劑良藥;是迷茫時的一束光照;是逆境時的一股勇氣;是笑對人生的一種堅定。<b>縱然世事紛雜,幸好還可讀書。</b></p> <strong>讀書,靜心</strong>這世界馬不停蹄的運轉(zhuǎn),如一個漩渦般深不見底,卻吞噬不了世間的嘈雜?!梆B(yǎng)心不如靜心,靜心不如讀書”,書中可覓凈土,字間可攀高處。外賣詩人王計兵,出生于徐州農(nóng)村,因家境貧困,初二便輟學(xué)打工,輾轉(zhuǎn)多地,干過建筑工、開過翻斗車,擺過地攤、賣過水果,甚至撿過破爛,后來一直靠外賣維持生活。 雖然生活心酸勞苦,但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書,在忙碌的間隙,他擁有一個安靜的詩意世界。他常駐守在地攤書前,孜孜不倦地從書中汲取力量和營養(yǎng)。這也為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他寫過四千多首詩歌,并且出版了詩集,網(wǎng)友稱他為在底層寫詩的人。在這個快進(jìn)的時代,那些“快餐式”消遣,帶給我們快意的同時,也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讓其愈加空洞與貧瘠。<strong>古人說,人之所樂,于歡娛場上享娛情,在情境中得睿智,而后者之樂為深。讀書之樂,便是后者。</strong> <strong>讀書,壯志</strong>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曾說,“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近代國畫大師李苦禪也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jìn)先讀書?!弊x書,可壯志。火車之父——喬治·史蒂文森,出生于一個英國窮苦家庭,從小就沒有上過學(xué),到十幾歲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但他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白天他在礦上干活,晚上則去夜校讀書。 1810年,在他20歲的時候,憑著平時的觀察和經(jīng)驗,他順利修好了煤礦水泵的發(fā)動機(jī)。經(jīng)過幾年試驗,1814年,他制成了第一臺礦用蒸汽機(jī)車。后來又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火車。從目不識丁的文盲到蒸汽火車的創(chuàng)始人,這其中的轉(zhuǎn)變,唯讀書耳。<strong>當(dāng)社會階級固化的聲音越演越烈,篤信讀書無用論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始終可以相信: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到達(dá)更寬廣的世界。</strong> <strong>讀書,得智</strong>英國哲學(xué)家培根在《論讀書》中說:“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干。懂得事務(wù)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jīng)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wù),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xué)識方能辦到?!?lt;strong>人生差異不只在于名或利,更在于讀書,在于智慧;沒有智慧,名或利終將不能長久。</strong> 每年,比爾蓋茨都會向外界分享“今年我推薦的五本書”,并且為每一本書寫下推薦語。其好友沃倫·巴菲特,以及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都以熱愛讀書而聞名。芒格的《窮查理詞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錄》字字箴言,句句珠璣,道盡芒格的生活、投資智慧。 在國內(nèi),很多企業(yè)家也酷愛讀書,比如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等。讀書使人智慧,使人上進(jìn),與其把自己周旋在毫無意義的網(wǎng)絡(luò)世界里,不如抽出身多讀書,多思考,多提升自己。 <strong>讀書,悅己</strong>蘇軾說,<strong>“?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strong>。身上即使穿著粗衣劣布,只要心中有學(xué)問,氣質(zhì)自然高雅照人,也不會在乎旁人的世俗眼光,自得其樂,悅己而活。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柴米油鹽已費勁大半心力。人生短短幾十載,若只關(guān)注眼前,關(guān)注世俗,那人生的意義也就止步于前。 <strong>如何在忙碌不止的生活面前,讓生命走向遼闊,聽歲月淺唱,聽時光輕吟,最樸實的辦法唯有讀書。</strong>書中的一筆一劃間,蘊藏著人類千百年對生活、對人生的觀察和理解。郁積難解時,書可點撥糾結(jié)混沌,讓心澄明;生活無趣時,書中有情趣、可怡情,讓黯淡無光的生活,換上光彩的面紗,讓身心愉悅。<br></br> <strong>任憑世事沉浮,人間紛擾,有書相伴,可樂終生。</strong><br></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mKHnY4WBGnoBuwh0FP2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