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蔡崇達先生所著的《命運》一書,正如序言中所寫,是一部關(guān)于底部的書。</p><p class="ql-block"> 本書以阿太的坎坷人生為主線,以神婆借命運之口判定阿太(蔡屋樓)一生“無子無孫無兒送終”開始,以阿太的眾多后人為其送終結(jié)尾,阿太最終成為了命運的贏家。</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底層的百姓,他們在風雨飄搖中苦苦度日,嘗盡艱辛,接納命運、改造命運,與命運共舞,最終欣然赴死的人生縮影,其實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血脈不斷,中華文明傳承不斷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應(yīng)向《命運》中以及現(xiàn)實中的先人們致敬!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沒有他們的苦苦支撐與堅守,中華民族或許早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銷聲匿跡了。</p><p class="ql-block">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極高,就是因為我在其中看到了:底層人民雖然卑微,但他們才是這個民族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出生在農(nóng)村,我的幼年及少年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的生活仍然是非常凄苦的,各種人間悲劇時有發(fā)生。所以,我更能想象到阿太所生活的年代,靠海卻不能吃海的人們度日的艱難。而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卑微的窮苦的中國農(nóng)民,養(yǎng)活了這個民族,養(yǎng)活了這個國家。</p><p class="ql-block"> 無論現(xiàn)代文明與科技如何發(fā)展,我們都不該忘記他們,他們是我們的根。只有與根緊密相連,我們才能長得更高,走得更遠。</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底層人民對生死的豁達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底層人民當中有無數(shù)個“莊子”,告訴我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p><p class="ql-block"> 死只不過是天上人回到天上去。</p><p class="ql-block"> 死后如果你要輪回,那就靜等輪回;如果你想留在天上再不回來,就對天開槍。</p><p class="ql-block"> 原來生死皆有出處,還可以選擇,真好!</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底層人民的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阿太的母親將祖宗的牌位連同自己的肉身都沉入大海,看似她不夠勇敢,她卻教會孩子“自此沒有了過去,只有將來”。祖宗是祖宗,你們是你們;不問過去,只問現(xiàn)在和將來。阿太的母親教會了孩子們“課題分離”,教會了孩子放下過去的包袱,勇敢地面對以后的人生。我驚嘆阿太的母親居然也懂得阿德勒心理學(xué)。</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底層人民應(yīng)對危機的機警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如神婆發(fā)現(xiàn)饑荒出現(xiàn),馬上囤積大量魚干與地瓜片。她對阿太說:你就是沒有見識,饑荒就是這世間生了病了。這世間和人一樣,生病肯定是全身發(fā)作的。北邊都那樣了,肯定要傳到咱們這邊來了。</p><p class="ql-block"> 神婆走了,既無錢又無人的阿太給神婆辦了鎮(zhèn)子上當時最牛的葬禮。</p><p class="ql-block"> 葬禮需要披麻戴白。沒有白,用發(fā)黃的內(nèi)衣;沒有麻,就用草席。</p><p class="ql-block"> 葬禮需要人守靈,大鍋煮出地瓜湯,喝湯人都成了守靈人,繼而成了游街人。</p><p class="ql-block"> 葬禮需要樂隊,狗吠與雞鳴儼然是天籟之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更看到了底層人民大無畏的勇氣與豪氣干云的擔當。</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幾乎無路可走或者外界的打壓不堪重負的時候,很多人選擇了死。如阿太的阿母,如老村長楊先鋒。我們不去批判他們的怯懦,因為本書的生死觀早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生死。</p><p class="ql-block"> 孟子說:可死可不死,死則傷勇。意思是說,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時候選擇死,是沒有勇氣的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 羅曼羅蘭說:什么是真正勇敢?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質(zhì)還能直面生活。</p><p class="ql-block"> 身臨絕境時選擇活下來,需要巨大的勇氣。而勇氣又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特質(zhì),如果人沒有勇氣,就如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了勇氣的人,如同失去了靈魂。</p><p class="ql-block"> 走投無路時選擇活下來并且一直活下去,需要大智慧。如神婆說:不是低頭的花全部都能結(jié)果的。我們都要活到最后才知道我們是不是能結(jié)果的那朵花。能明白這一點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 而在這些智慧之中當然還包括了活下去所需要方法,為別人而活居然是最容易的活法。為什么?這其實就是敢于擔當,敢于承擔責任。所以當沒有孩子的阿太擁有了三個孩子的時候,就這么想了:我就是死也要讓你們活下來。其實,為了他們能活,阿太就不能死。</p><p class="ql-block"> 聽多了前人的故事,提升了自己的智慧;久經(jīng)歲月的磨礪,更具從容而活的勇氣。</p><p class="ql-block"> 阿太終究是幸福的,她親手調(diào)教了命運這個真正屬于她自己的孩子,她與孩子都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 阿太終究是幸福的,因為阿太終究收獲了愛情(我這么認為)。</p><p class="ql-block"> 阿太終究是幸福的,因為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的孩子,都深深地愛著她,感恩她,敬重她。</p><p class="ql-block"> 無論從哪個層面,她都是人生的贏家。</p><p class="ql-block"> 書中千轉(zhuǎn)百回的人物故事,一代傳一代,滋養(yǎng)著一代代的人。我們是聽故事人,也必將成為故事當中的人。但愿我們的故事也能給到聽眾一點啟發(fā)。</p><p class="ql-block"> “屋樓啊,你要記住哦,我留了一尊神給你哦”這是阿太的婆婆——神婆臨終時交代阿太的一句話。</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時常沖擊著我的神經(jīng)。我想:這尊神,無關(guān)乎封建迷信,而是關(guān)乎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念,是善念,是良知,是擔當、是責任,也是敬畏之心。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yīng)該有這樣一尊神,在我們迷茫時她能指引我們,讓我們不至于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們每個人心中,永遠都住著這尊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