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紀念 <p class="ql-block">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離開我們己經四十七周年了。他五十多年的革命經歷,二十四年的總理重擔,他為人民所作的貢獻,豐碑永存,人民永遠懷念。</p> <p class="ql-block"> 周恩來總理的豐功偉績,人格風范,不僅受到國內人民崇敬與愛戴,也受到國際友人的敬重與熱愛。本文選擇了三個外國朋友與周恩來總理的故事,展現他們對周總理的愛之深,情之切。 </p><p class="ql-block"> 一幀塵封四十一年的照片 德新社記者巴格曼,駐華30多年。1971年他尋找到一個很難拒絕的理由,進入中南海采訪。當他走到西花廳不遠處,發(fā)現周恩來總理正在西花廳門口等待來訪的客人。他迅速按下快門,拍下一幀非常完美,身材偉岸的周總理照片。在照片未問世之前,知道和見到照片的人不足百人。新華社社長穆青當面要求巴格曼,把照片底板借給新華社一用。巴格曼以版權為由,斷然拒絕。以后多次提出借用,他都拒絕。直到2012年巴格曼去世,他兒子整理他的遺囑,才發(fā)現用臘紙包著的底片。他遺囑中寫道:這是我拍的最使我滿意的照片,周給了我這個許多人都得不到的機會,我永遠敬佩周。在我見上帝之后,才能允許將這張照片底板,連同版權,贈送給中國的官方通訊社一一新華社。至此,這幀照片在塵封41年之后,才得以問世。</p> <p class="ql-block">::一幀傳世之作照片艱難問世</p><p class="ql-block"> 1973年1月6日,意大利外長率團訪華。意大利(時代周刋)記者洛蒂隨團來訪,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代表團。按規(guī)定不允許拍照,洛蒂也知道這一規(guī)定,但他打聽到周總理會法語,正好他也會法語,他從排隊中間移到隊尾,當總理與他握手后,他用法語請求給總理照相,總理當即同意,坐在沙發(fā)上,洛蒂連照了兩幅。洛蒂想到自已己經違規(guī),他裝著輕松的樣子,把照相機放在桌上,乘人不注意他時,他把照機拿到桌下,把膠卷換下,重裝一個新膠卷,又照了其它一些景物。當他起身要走時,警衛(wèi)人員要他交出膠卷,他當即取出膠卷交給了警方。洛蒂回國以后,他發(fā)現第二幅照片很傳神,他把洗好后的周總理坐像,送到中國駐意使舘,留作紀念。1975年駐意使館參贊王傳斌回國,他把照片放在衣箱最底層,用衣物掩蓋。加上外交人員出境有豁免權,順利出港?;貒?,王傳斌把照片裝框掛在客廳里。直到粉碎四人邦以后,新華社有位記者與他是朋友,到家探望,才發(fā)現這件傳世佳作,當即要求他給了新華社,后來鄧大姐看到這張照片后,稱贊這張照片照的最好…</p> <p class="ql-block">::一句情真意切的悼念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以后,參考消息連續(xù)20多天用2一3個整版報道和轉載世界各大通訊社紀錄中國民眾深切緬懷周總理的情形。獨家報道世界各國政要談話和紀念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多哥宣傳部長的文章,開頭一句話就是,“上帝的靈車接走了不愿意放棄工作的周恩來…?!边@句話的含義很深遠,概括了周總理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躹躬盡瘁,死而后己。使人們感受到一個外國朋友,也能如此深刻的領悟到周恩來總理的偉大情懷和忘我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九十歲的老人,曾親眼目睹過周總理當年的風采,也了解周總理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所做出的偉大貢獻。他的豐功偉業(yè),他的躹躬盡瘁,永遠激勵著我們。當年周總理去世的報刊,參考消息,外媒評論我都保存至今。永遠懷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