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獨樂寺位于天津市薊州區(qū),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唐代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安祿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師,據(jù)傳因其“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而得寺名。</p><p class="ql-block">獨樂寺現(xiàn)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筑山門和觀音閣,皆是遼代建筑,遼圣宗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p><p class="ql-block">獨樂寺的建筑與眾不同,尤其是它的遼代“建筑三絕”:山門、觀音閣和觀音菩薩像。</p> 山門 <p class="ql-block">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遼代建筑。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做穿堂。山門牌匾“獨樂寺”為明代大學士嚴嵩所題,嚴嵩的書法造詣很高,但因是明代奸臣,牌匾上的落款被后人抹掉。</p> <p class="ql-block">獨樂寺山門正脊的兩端是兩個狀似龍嘴,似魚非魚,似鳥非鳥的東西,名為鴟吻,是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能噴浪成雨,放在屋頂上,取噴水鎮(zhèn)火之用。獨樂寺山門正脊兩端張口吞脊、長尾翹轉(zhuǎn)向內(nèi)的鴟吻,造型生動形象,像鴟鳥在飛,是我國保存在建筑屋頂上年代最早的鴟吻。</p> <p class="ql-block">山門兩廂的哼哈二將塑像,遼代的彩塑原物。</p> <p class="ql-block">山門墻上四大天王壁畫,清代作品。</p> 觀音閣 <p class="ql-block">觀音閣是遼代建筑,是一座三層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閣高23米,因為第二層是暗室,且上無檐與第三層分隔,所以在外觀上像是兩層建筑。中間腰檐和平坐欄桿環(huán)繞,上為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有三塊牌匾:</p><p class="ql-block">“觀音之閣”唐代詩仙李白所題,</p><p class="ql-block">“具足圓成”清代咸豐皇帝所題,</p><p class="ql-block">“普門香界”清代乾隆皇帝所題。</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內(nèi)中央的須彌座上,聳立著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觀音菩薩站像,菩薩頭頂直抵三層的樓頂,因其頭上塑有十個小觀音頭像,故又稱之為“十一面觀音”。觀音塑像兩側(cè)各有一尊脅侍菩薩塑像,這些塑像均是遼代的原塑,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滿是彩畫,為十六羅漢像和三頭六臂的明王像,均是明代畫師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觀音塑像后面是一尊倒坐觀音,明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東側(cè)是伽藍殿,建于乾隆十八年,殿內(nèi)供奉著珈藍神—關(guān)羽及下屬大將關(guān)平、周倉等。</p> <p class="ql-block">西側(cè)是祖師殿,建于乾隆十八年,殿內(nèi)供奉著中國佛教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及六祖慧能、百丈懷海禪師。</p> <p class="ql-block">韋陀亭位于觀音閣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攢尖頂八角亭。亭內(nèi)原有明代韋陀銅像一尊,1942年被日軍盜毀,現(xiàn)韋陀像為1985年重塑。</p> <p class="ql-block">韋陀是佛教里著名的護法神,通常供奉于天王殿,獨樂寺單獨建亭供奉韋陀實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觀音閣是我國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樓閣,也是我國古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整個觀音閣未用一根鐵釘,梁架、額枋、斗拱、立柱都以榫卯結(jié)構(gòu),閣中僅斗拱就有24種152朵之多。這樣的建筑結(jié)構(gòu)使獨樂寺經(jīng)歷了多次地震,仍然屹立千年。</p> <p class="ql-block">獨樂寺山門和觀音閣屋脊上的神獸造型獨特,與其它古建屋脊上的神獸形象不一樣。</p> 報恩院 <p class="ql-block">報恩院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間重建,四合院式建筑,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p> <p class="ql-block">報恩院的牌匾是清咸豐皇帝題寫,但字寫好后,咸豐發(fā)現(xiàn)“院”字少寫一橫,大家也都看出來了,誰都不敢說。這時咸豐解釋說:人啊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院”字的筆畫不能寫全。一錯成名,被稱為最有恩情的錯字。</p> <p class="ql-block">報恩院的前殿為彌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銅制的彌勒菩薩像,兩邊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瘋僧塑像,分別是:寒山、普化、風波和濟公,這種布局在全國寺院中實屬罕見。</p> 獨樂寺行宮 <p class="ql-block">獨樂寺行宮,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稱乾隆行宮,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p> 乾隆碑刻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筆碑刻,共28塊,詩文107篇,現(xiàn)鑲嵌于行宮的回廊里。</p> <p class="ql-block">御筆臨:乾隆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名人書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同,或粗獷蒼勁,或圓潤秀麗,不僅是乾隆帝的書法真跡,而且是歷代書法大家作品的匯集,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筆有《傲不可長》《金剛四句》《秋興八首》《大學圣經(jīng)》等,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受佛、道、儒思想影響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考察獨樂寺時,贊嘆道:這座建筑“實為無上國寶”。望著山門和觀音閣這些遼代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雖然有歲月的痕跡,但絲毫未減建筑之美,一眼千年獨樂寺。</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2日拍攝于獨樂寺</p><p class="ql-block">介紹文字根據(jù)網(wǎng)絡(luò)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