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時最令我記憶猶新,最令我狂野,最令我激動萬分的莫過逢會(就是物資交流會,買賣會)。</p><p class="ql-block"> 家鄉(xiāng)的古會時間分別是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一、四月二十、九月初一、十一月二十五、臘月初八及臘月二十。后來為了更多的招商引資,又興起了幾場新的集會,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農歷四月初一的古會。農歷四月天春暖花開,天蔚藍蔚藍如水洗過玻璃,使人的心情亮亮堂堂無比的舒暢。那時家境都是很貧寒,四月又是青黃不接時,貧窮人家覺得春天特別長。因貪吃點好的,老早就像盼望過年一樣盼望逢會。每到會期,母親就會請來姥姥及幾位姨母到我家小住,能改善伙食,吃上幾頓稍微好點的飯菜我們小孩子自然特別高興。母親還會發(fā)給我姐妹幾個趕會的錢,只不過是三毛兩毛的。拿到那些錢惜如珍寶,放在衣兜里怕丟了,就緊攥在手心里,等到拿出來消費時,錢幣濕漉漉,皺巴巴的。因為物交會場距離學校很近,嘈雜的聲影響學校正常上課,上午三節(jié)課上兩節(jié),提前一節(jié)放學。聽到放學的鈴聲,大家簇擁著潮水般地擠出學校,像出籠的鳥兒,笑聲,喊聲,怪叫聲,唱歌聲甚至還有被擠哭的聲音聲聲不息。</p><p class="ql-block"> 各地商賈云集谷熟,叫賣聲,雜耍聲,五花八門的地方戲曲的演唱聲聲聲入耳。因學校的操場沒圍墻,成了牲口交易市場,經紀人在操場上埋上柱子。扯上繩子,栓上牛羊驢馬。操場上沒有賣小吃的,我們就從人縫里擠向鬧市區(qū),拿出皺巴巴的錢買五分錢的花生美美地品嘗著,滿嘴溢香,心情激動的不知如何是好。大人們討價還價的買農具、掃帚、簸箕等農用物品。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坐在戲臺聽戲,《卷席筒》《回龍傳》古裝戲粉黛登場。小孩子們不買不賣對古戲也不懂又不愿聽,只是像猴子一樣在人流中穿來穿去。一毛錢買個燒餅,珍惜的不得了,自然不舍得狼吞虎咽的吃,只是用手慢慢把玩,等吃的時候燒餅的焦糖色變成深棕色了。用手一個刀花一個刀花的掰著放到嘴里慢慢地品,三角兩角錢一會兒就消費完了。</p><p class="ql-block"> 暮春的天氣有些悶熱,川流在人山人海里汗流浹背,我們的臉兒變成了小花貓,卻意猶未盡,回味著歡快的情景盼望著下次會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