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約安徽,向春而行;一池山水,千載詩城。</p><p class="ql-block"> 尋找江南的腳步來到了池州和宣城,走進了位于長江下游的皖南美麗之城。</p> <p class="ql-block"> 春有百花之于安徽的最大幸運,便是在幾近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中綻放。在我走過的地方里,沒見過哪里比安徽用色更為謹慎、最為自然?!扒啻u灰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被张山ㄖ墓艠愕溲牛纤恋臏貪欂S厚,向來將花木作為生活美學(xué)不可分割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春雨,如煙似霧,隱遠山,吞長江。春分之后,清明之前,在杏花村趕上了杏花的尾巴。樹上存花三兩朵,白中透粉,雨珠凝露。煙雨搖曳,花瓣零落一地,有簡素的“侘寂”之美。</p> 當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以翠綠之上浮動著亮黃映入瞳孔,你會忽視蒼山如黛、白云似靄、碧水橫流。賞花的人,摩肩接踵卻又小心翼翼;而當?shù)氐拇迕?,端著茶杯,笑瞇瞇地看著眼前的人群。種油菜本是生活需要,一代代這樣種下來,如今卻慰藉了賞花人的心靈。<br> 這崇山峻嶺中的古村老街小橋流水人家,沉淀著多少故事,多少聲響。山路上有徽商的吆喝聲,馬頭墻下有讀書人的低吟淺唱,河邊井旁有新婦的浣衣聲。 千年古村朱旺,居住著朱熹的后人。村中的朱溪河為人工開挖,北水南流,建有九井十三橋。水井雖然緊貼溪流,水體卻互不流通,形成了獨特的“井水不犯河水”景觀,眾人嘖嘖稱奇。河邊的老婦悠然浣衣,春風(fēng)融融,流水淙淙,千百年來,風(fēng)景如此,生活如此。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為好詩是寫在大唐,寫在詩集里、課本上。但當看到青銅塑造的杜牧問得認真,健碩牛背上的牧童指得輕盈,頓時感到,好詩是寫在大地上。它與人們的口口相傳或印成方塊的文字都不相同。寫在大地上的詩行才有畫面,有神情,有溫度。借問酒家何處有?這一問,就問了1170多年,而那牧童的指向,分明指入了人們精神的田園。</p> 池州石臺縣的茶葉有十多個品種,片片茶園為青山穿上百褶裙,氤氳云霧之中,縹緲婆娑。<br> 詩人華茲華斯說:“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來表達出來的那樣深的思想?!币换ㄒ蝗~總關(guān)情,到池州賞花、喝茶,或許能從生活和自然中啟迪智慧,滌蕩胸襟,涵養(yǎng)格局。 “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苯裉斓某刂輺|流老街,寫滿了時光的痕跡。三四百年的老木屋,“前店后坊,閨閣深藏”,訴說著當年的繁華。門兩旁斑駁的對聯(lián)“五風(fēng)十雨皆為瑞,萬紫千紅總是春”,道出人生與自然融合友好的境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一曲黃梅戲從老屋傳出,躍動了整條街巷。清茶兩杯,花生三兩,竹椅四五把,舞臺六七米,唱戲的老人八秩有余。那輕松明快、流暢優(yōu)美的花腔,是藝術(shù)又是生活。在這方土地上,既留存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民謠,又有儺戲、儺舞、青陽腔、目連戲。《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土地滋養(yǎng)的文化和人們的審美取向,在今天成為一把有聲的鑰匙,打開了動聽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杏花開了又落,春雨停了又起,這如詩的江南,被世人寫不盡、畫不完……</p><p class="ql-block"> 輕輕的走在青石小巷里,生怕把我江南的夢吵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