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永不磨滅的記憶:中國第一知青村杜家山

潞邑

<p class="ql-block"> 永不磨滅的記憶</p><p class="ql-block">一一中國第一知青村杜家山與蔡立堅</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8日,我們一行人駕車前去尋訪榆次杜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曾聽說過一個名叫蔡立堅的北京17歲女知青,只身插隊落戶于太行山深處杜家山的感人事跡。</p> <p class="ql-block">  全國知青第一村,因為有你而聞名,蔡立堅。</p> <p class="ql-block">  蔡立堅,原名蔡玉琴。是北京長辛店鐵路機車車輛廠一位鐵路工人的女兒。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她給自己改名為立場堅定的“立堅”。</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風起云涌,成千上萬大中學生紅衛(wèi)兵進行大串聯(lián)。北京長辛店中學高三畢業(yè)生蔡立堅卻與眾不同,她主張學習毛主席當年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那樣,深入農(nóng)村,徒步串聯(lián)。于是,她組織了“二七鐵軍紅衛(wèi)兵長征隊”,不顧天寒地凍,他們背著行囊,冒著嚴寒從北京一直走進了山西的太行山區(qū),一路走,邊走邊訪貧問苦。這天他們急行軍到傍黑才停住腳步,可那里的紅衛(wèi)兵接待站沒有下鍋的糧食,只能再繼續(xù)前進到下一個村子。這個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縣最邊遠的杜家山村,戰(zhàn)爭年代革命前輩們在那里打過日本鬼子。</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村,坐落在太行山脈的群山之中,東有大塔山,西有大羅山,海拔一千多米,交通閉塞,常年缺水,一年有三季吃不上蔬菜。當時全村總共只有5戶17口人。五戶人家,家家住的破窯都已年久失修,隆冬臘月,睡的還是光板炕席,還有家戶一家人只有一條補了又補的棉褲……</p><p class="ql-block"> 因為偏僻窮困,年輕人都遠離了家鄉(xiāng),最年輕強壯的男勞力都已經(jīng)快五十歲了,村里一片荒涼。北京的蔡立堅她們一行在該村住了一晚上第二夭便上路了,可蔡立堅卻被眼前所看到的情形久久難已釋懷。當她們走到下一個縣劉胡蘭烈士陵園時,蔡立堅突然流著淚做出個驚人決定,她要返回去杜家山做一個農(nóng)民,決心一輩扎根農(nóng)村,努力改變窮山溝的面貌。一個17歲的北京女孩,就這樣她孤獨一人又返回了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蔡立堅到農(nóng)村插隊這件事,發(fā)生在1966年12月29日,在此兩年后全國才開始大規(guī)模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p><p class="ql-block"> 蔡立堅雖然決定在杜家山落戶,但她的戶口遷移手續(xù)一時辦不通。她只好先留在了杜家山,一面讓家里給辦插隊落戶手續(xù)。直到1968年3月18日,她的申請才被北京市革委批準,蔡立堅也即成為文革期間自愿上山下鄉(xiāng)的全國第一人。這一年,她剛滿19歲。</p><p class="ql-block"> 蔡立堅的事跡,先后在山西有關媒體及《人民日報》等報刊報道后,很快風傳全國,得到大力宣傳。于是,一批批來自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有志青年,絡繹不絕,云集杜家山。這里,成了自愿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大熔爐,也成為全國第一個知青集體戶。隨后幾年先后有115名知青到杜家山插隊落戶,在蔡立堅等知青前赴后繼的不懈奮斗下,短短幾年,把荒山野嶺改造成農(nóng)、林、牧、副全面開花的新山村,而且還修通了七里坡公路。知青們用勤勞的雙手引水,修路,通電,建學校,辦醫(yī)務所,栽果樹,養(yǎng)豬,養(yǎng)羊,種菜,還把汽車開上了山。他們創(chuàng)造著杜家山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知識青年蔡立堅,輪流到北京各個中學做思想報告,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農(nóng)業(yè)學大寨積極分子代表現(xiàn)場會留影</p> <p class="ql-block">  蔡立堅的事跡隨著各大媒體的報導, 她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1969年國慶節(jié),蔡立堅又被選為進京參加國慶二十周年慶典的代表,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接見。</p> <p class="ql-block">  陳永貴接見蔡立堅等知青</p> <p class="ql-block">  蔡立堅被那個時代推向了人生的頂峰,同時,她收到了大量的求愛信,其中有一個“謝臣愛民模范班”的戰(zhàn)士信寫得最勤。兩人除了通信往來,還時常參加同一個會議,一來二往的就有了異樣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在杜家山的知青中掀起了漣漪:蔡立堅不安心,要離開杜家山啦。為了表明扎根山區(qū)的決心,蔡立堅忍痛與那位解放軍戰(zhàn)士斷絕了關系。</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大專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大學要開始招生了!選拔知青上大學成了全國熱門話題。無疑,蔡立堅是最有條件被推薦上大學的。可蔡立堅為表自已扎根農(nóng)村的決心,曾多次果斷地謝絕了這個機會。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 7月 15日,杜家山僅有的 5戶人家的大人都到 40里外的集鎮(zhèn)趕集去了,蔡立堅主動擔當起隊里的放牛任務。她把牛趕上山,讓牛在山坡上吃草,自己便在小本子上作起詩來。等詩作好,再抬頭看,糟了 !隊里的牛一頭也不見了。天黑時回到村里,見著隊長大爺,蔡立堅哭了起來。這時,一個叫王和平的山西籍知青從地里收工回來,看見蔡立堅那眼淚汪汪、心急如焚的樣子,二話沒說,便鉆進山溝,把十幾頭牛一頭一頭地找了回來。月光下,槐樹底,牛圈旁,蔡立堅那亮晶晶的雙眼充滿感激地望著王和平,王和平的心里感到從未有過的甜蜜。</p><p class="ql-block"> 王和平是山西榆次縣人, 1969年山西大學政治系畢業(yè)后,在報紙上看到蔡立堅的先進事跡,深受感動,也上杜家山落了戶。對蔡立堅,他經(jīng)歷了由崇拜到愛慕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在共同的勞動中,蔡立堅與王和平的愛情之花,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1971年 10月 1日, 24歲的蔡立堅與 26歲的王和平要在杜家山結婚了。消息傳來,杜家山的山民們歡天喜地,他們殺豬宰羊,采買紀念品,籌備杜家山的這樁婚禮。杜家山的老農(nóng)送給一對新人的賀禮是扁擔、鐮刀。知青們湊錢買的一臺帶日歷的小鬧鐘是一件最貴重的禮物。</p><p class="ql-block"> 因為蔡立堅頭上有 “知青明星”的光環(huán)在閃耀,所以她時時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蔡立堅結婚成家后,懷著身孕,忍受著劇烈的妊娠反應,仍然堅持同山民們一起勞動。懷孕 8個月,她還扛著 80斤重的化肥袋子跟山民們一起翻山越嶺,種山藥,鋤地,樣樣農(nóng)活搶著干。</p><p class="ql-block"> 蔡立堅在杜家山的付出,得到了鄉(xiāng)親的認可。在插隊12年間,蔡立堅曾先后擔任或兼職為村副隊長、黨支部書記、公社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公社黨委副書記、縣委常委、晉中地區(q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杜家山插隊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初春,在全國廣大知青重新面臨抉擇生活道路之際,蔡立堅卻正在接受組織調查。當時文革兩派斗爭余音未絕,表面上山西分為“學大寨”和“反大寨”兩派。所謂“反大寨”派,有人把這頂政治帽子扣在了全國著名勞動模范、抗日戰(zhàn)爭年代就成為勞動英雄的老前輩李順達頭上。蔡立堅因為贊許李順達所提出的“山區(qū)有山區(qū)的特點”、“山區(qū)學大寨,重在學精神”的說法,被劃為“四人幫”在知青戰(zhàn)線上的“黑干將”、晉中地區(qū)“小四人幫”成員之一、“反黨、反社會主義、反大寨”的三反分子。她所兼任的省、地、縣乃至大隊的所有職務一擼到底,“問題”一查就是3年。</p><p class="ql-block"> 在蔡立堅被調查“掛”起來的第三年,國務院知識青年安置辦公室的兩位處長親自上了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兩位北京來人上到杜家山時,當時杜家山上的知青基本上都走光了,眼前看到的蔡立堅蓬頭垢面,正像山里的農(nóng)戶婆娘一樣趁著勞作的間歇在地邊兒收拾柴草。</p><p class="ql-block"> 當兩位處長說明來意,要蔡立堅服從組織安排,進城工作時,蔡立堅表示堅決不肯下山。蔡立堅滿懷深情地與兩位北京來人講起了一段舊話:1969年作為上山下鄉(xiāng)知青代表參加國慶觀禮時,周總理曾叮囑過她“要在農(nóng)村干一輩子”,她向總理做了保證。她對北京來人表明,無論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自己絕不能食言!不會離開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北京兩位來人耐心講解,根據(jù)國家形勢的發(fā)展和變化,做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應該聽從黨組織的安排,那里需要那里去工作。經(jīng)過一番反復勸說,蔡立堅才表示個人服從組織安排。</p><p class="ql-block"> 1980年秋后,蔡立堅被組織安排為晉中團地委副書記。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西省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后擔任為省委黨校處級班主任。在省委黨校工作期間,蔡立堅多次榮獲省委黨校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省直機關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1995年5月榮獲省直機關職業(yè)道德知識競賽優(yōu)秀獎。</p><p class="ql-block"> 1997年 5月 24日,時任正處級班主任的蔡立堅帶領山西省委黨校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生班的學員赴山西忻州考察,途中遇車禍,因公殉職,年僅49歲。</p><p class="ql-block"> 蔡立堅以其短暫的一生詮釋了崇高的理想和可貴的信念。她作為上山下鄉(xiāng)先進知識分子代表,受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她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奉獻之路,是那個年代青年知識分子追求理想、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不管歷史將來怎樣評價這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但中國知青一代人不畏艱苦,堅毅果敢的犧牲精神,戰(zhàn)天斗地的豪邁壯舉,感人至深,今人敬佩。文革中各屆大中學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人數(shù)達1700多萬,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中國知青中的大多數(shù)人雖然經(jīng)歷過坎坷曲折,但他們中也多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覺醒的一代。他們在反思與拼搏中砥礪前行,一代出類拔萃之輩群星璀璨;他們承前啟后推動了中國改革大潮,為建設現(xiàn)代化強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或許是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一代對祖國和歷史最好的回報。</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造訪杜家山知青圣地,是為崇拜,是為敬仰,也是在圓自巳的知青夢。因為我們也曾是知青,也曾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插過隊,下過鄉(xiāng),也曾有過和他們一樣的追求,一樣的理想一樣的命運。因此,一聽知青兩個字,我們就感到格處親切。</p><p class="ql-block"> 還有,我們也是奔著一個動人的傳說而去。傳說有兩個當年在杜家山插過隊的老知青,從城市退休后又重歸杜家山,繼續(xù)扛起了當年知青的大旗,延續(xù)著當年杜家山上知青的圣火,開荒種樹,綠化山坡,創(chuàng)造著杜家山老知青新的傳奇。</p><p class="ql-block"> 這兩個老知青的名字為:周山湖</p><p class="ql-block">王剛。</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老師</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湖北羅田人。中共黨員。山西大學政治系哲學專業(yè)畢業(yè)。1968年插隊落戶榆次縣杜家山村,當年曾與蔡立堅插隊在一起,并肩奮斗。先后為杜家山村團支部書記,榆次縣黃彩公社團委書記,縣文化局副局長,魯迅文學院首期學員,《黃河》文學主編。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西影視協(xié)會會長等。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趙樹理》編劇。</p><p class="ql-block"> 1997年,周山湖退體后情糸杜家山,重回當年插隊的地方,陸續(xù)投入自己300多萬元的稿費,承包了杜家山2000多畝荒山。上山一方面種樹、一方面尋找抗日英烈史料、一方面開發(fā)杜家山知青基地旅游資源,建立紅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我在二十多年前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筆會上曾與周山湖老師見過一面。當時長治鋼鐵公司舉辦《金苑雜志》創(chuàng)作筆會,邀請山西作家協(xié)會的韓石山、周山湖、秦瑧、張發(fā)等老師參加,周山湖時任《黃河》文學主編,還在會上的文學講座上給大家講過課。</p> <p class="ql-block">  王剛老師(左)</p> <p class="ql-block">  王剛,北京插隊知青。當年受蔡立堅事跡的感召,1968年自愿前來杜家山插隊落戶,也是在蔡立堅之后北京最早一批來杜家山插隊知青。后來參加工作在太鋼公司,退休后又重歸杜家山創(chuàng)業(yè),現(xiàn)為晉中杜家山森林公園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晉中杜家山古松酒莊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法人代表。</p><p class="ql-block"> 我們上杜家山趕的時間恰是清明前后幾夭,山上森林防火封山禁示外人進山。培我們一同前去的李力強、李尚鴻夫妻在去年參加一個山西作家采風團去過杜家山,留有王剛老師的電話。本來不想打擾人家,這下只好聯(lián)糸了,王剛老師給進山路卡打過電話才放我們進山。王剛老師還在電話里問我們一行共幾人,好給我們準備下午飯。我們趕到王剛老師的住所己是中午。這才知周山湖老師下山了不在山上,未能見到周老師,我們多少有點遺憾。午餐飯菜是王剛老師親手炸的素丸子,做的紅燒肉等,他還親自下手和面,壓喬麥饸饹。王剛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看到他為我們親自下廚,讓我們很是過意不去。王剛老師還特意拿出自已釀制的知青酒、松葉青酒,培同我的一起開懷暢飲。</p> <p class="ql-block"> 知松酒莊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李尚鴻(資深媒體人、作家)將其所著的“聆聽‘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山西故事”《山西考古那些事兒》一書贈予王剛先生】</p> <p class="ql-block">  在巨幅杜家山知青畫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該畫中的二十名人物全是根據(jù)當年在杜家山插隊知青的個人相貌特點所繪,畫中有蔡立堅,周山湖、王剛等,生動逼真。</p> <p class="ql-block">  王剛老師知識淵博,非常健談。在古今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方面,頗有造詣。酒桌上為我們講了很多。當然談的更多的還是杜家山,杜家山的過去,杜家山的現(xiàn)在,杜家山的未來前景。</p><p class="ql-block"> 王鋼介紹說:“我們剛來到杜家山那會兒全部是荒山禿嶺,當?shù)刂挥?戶人家,一開始我們來了只有100來畝地,后來開墾了一些荒地,達到200畝。把知青分作兩隊,兩組,一部分人去開荒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部分開始植樹造林。我們從六八年到七二年,在周圍荒山上培育苗圃,松樹苗圃18畝,培育林地六千多畝,一共在周圍山上栽了40萬株松樹,現(xiàn)在都是綠色的財富,都是綠色資源。” </p><p class="ql-block"> 王剛對杜家山的未來前景充滿希望,他還講道:"我們要進一步發(fā)揮杜家山綠色生態(tài)的魅力,開發(fā)旅游業(yè),充分利用杜家山空氣好天然氧吧優(yōu)勢,發(fā)展健康的康氧步行道,盡力為游客創(chuàng)造健康游覽又鍛煉身體的條件。同時我們還要大力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開展果木品種開發(fā),種植中草藥等,幫助咐近農(nóng)民發(fā)家致富等?!?lt;/p><p class="ql-block"> 王剛還傳神似地為我們講道,杜家山新呈現(xiàn)的美麗景觀。杜家山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花開時節(jié)常常彩蝶紛飛,大群的彩蝶飛到谷中河灘邊,驅之不散,成為遠近聞名的“北方蝴蝶泉”。當然是大自然的生態(tài)好了,蝴蝶成群飛回。但當?shù)氐睦习傩照f,那是知青回來了,他們的情懷感天動地,化作彩蝶回歸杜家山清靜的山谷。 </p><p class="ql-block"> 幽靜的杜家山,優(yōu)美的青山綠水,清清的杏林,滿山的綠草野花,還有那飛舞的彩蝶……這里有著中國知青一代的生活夢想,有著他們樂于奉獻、甘于吃苦,和勞動人民在一起建設家園的美好的、綠色的知青情懷!</p> <p class="ql-block">  走進杜家山村,見到村落有當年知青們自己動手蓋的食堂、宿舍。1971年建了10間知青宿舍,知青食堂11間,以及1976年知青學大寨而自行建造的8孔石窯。石窯上雕刻有五角星,兩側刻寫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標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杜家山生動感人的知青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從杜家山下來,返程的一路上,我的心緒久久難以平靜。腦海里一直仍反復映現(xiàn)的是杜家山上蔡立堅、周山湖、王剛等知青形象,眼前一直顯現(xiàn)著杜家山村落里的窯洞及知青雕塑群像。感概不已,不由寫下一首小詩發(fā)給了王剛老師。</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知青守望者</p><p class="ql-block"> 當芳華漸消</p><p class="ql-block"> 青春不再</p><p class="ql-block"> 我又重歸大山</p><p class="ql-block"> 繼續(xù)著當年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風雨過后</p><p class="ql-block"> 歌聲遠去</p><p class="ql-block"> 我仍執(zhí)著地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期待著你的歸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光似水</p><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為了那個共同承諾</p><p class="ql-block"> 我在這里,為你守候</p><p class="ql-block"> 守候著詩和遠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歸來吧,戰(zhàn)友們</p><p class="ql-block"> 我已備下美酒</p><p class="ql-block"> 迎接你,為你洗塵</p><p class="ql-block"> 為了我們曾經(jīng)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一起暢懷豪飲 </p><p class="ql-block"> 一同放聲高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作者 李潞玉2023年4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剛老師隨后又回了我他寫的一首詞。</p><p class="ql-block"> 臨江仙.重上杜家山 </p><p class="ql-block"> 王剛</p><p class="ql-block"> 調寄《滾滾長江東逝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莽莽太行千仞壁,</p><p class="ql-block"> 砥礪年少英雄。</p><p class="ql-block"> 是非成敗未成空。</p><p class="ql-block"> 滿目荒山綠, </p><p class="ql-block"> 幾度夕陽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發(fā)知青江湖上,</p><p class="ql-block"> 慣看秋月春風。</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上喜相逢。 </p><p class="ql-block"> 往昔多少事,</p><p class="ql-block"> 都付笑談中。</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王剛兩位杜家山老知青,退休后本應在城市里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但為了完成自己當年知青時代許下的諾言,重上杜家山,執(zhí)著地堅守在杜家山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一待又是十多年,其感人業(yè)績,可敬可佩,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王剛老師曾說過的一番話。杜家山當年的知青,后來參加工作,分散在各地。如今他們也都早已退休,大多也已為七十多歲的老人。杜家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這里曾有他們的理想,曾留有他們的青春記憶。近幾年他們中很多人懷舊,經(jīng)常會攜帶家人子女前來杜家山,尋訪當年知青留下的足跡。有我們在這里守望著,我們當年的知青戰(zhàn)友歸來,有我們建的知青基地接待他們,戰(zhàn)友們就會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格外親切。</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知青之家,歡迎當年杜家山所有知青回來看看。天下知青是一家,也歡迎全國各地的知青朋友及家人來杜家山觀光做客,我們已備下杜家山松葉青美酒,迎接朋友們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1日於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