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賴,從束、從刀、從目、從八。束,帶分枝的長槍,如方天畫戟。刀,短把佩刀。目,即貝,財富的象征。八,鼎的車前形。賴,即以最強有力的手段,保衛(wèi)祖宗所傳給的土地財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賴姓的來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我賴氏也和中華其它姓氏一樣,源遠流長。賴氏源自姬姓,姬姓與“姜”、“姚”、“姒”、“贏”等其他“女”字旁的姓氏一樣,都發(fā)端于母系。賴,古代為地名,現(xiàn)在的河南省東南,淮河流域,以息縣為中心的一塊地盤。那里一馬平川,千里沃野,是炎黃先祖?zhèn)鹘o我們的一片風水寶地。殷商時期,有烈山氏部落居此,為炎帝后裔。武王代紂之時,其弟姬穎率部參戰(zhàn),駐于賴。公元前1122年武王封其地與穎,令其建國,是為賴國。都城在今息縣包信鎮(zhèn),為姬姓諸侯國之一,歷時584年,傳14代國王。公元前538年。入漢后此地先后建褒信、息等縣治,今其中心地區(qū)為息縣。賴氏自叔穎公建國后,歷代相傳,安享封邑,無擴張野心,社會安靖。然在春秋時弱肉強食的混戰(zhàn)中,一直被強鄰所覬覦。尤其是野心勃勃的楚國,不斷以強力吞并鄰國,擴張自己的疆土,對近在咫尺的賴國豈能放過。傳說賴國傳至第十四代,至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楚靈王糾集一些諸侯,借攻打吳國之機吞并了賴國。賴國君主為免百姓涂炭,打開城門投降。楚靈王聽從椒舉之言,“遷賴于鄢”,就是現(xiàn)在河南鄢陵。遷鄢后,他們不忘故土,總想回到賴地復興自己的邦國,這事舉族稱賴氏,當時仍屬姬姓,由于賴國始終未能重建,從此賴國遺民以賴為氏,生活在河南古郡地一帶。至秦漢后“姓”“氏”合為同義,其部沿用“賴”這一姓氏至今。</p> <p class="ql-block">二、賴姓與潁川</p><p class="ql-block">自周武王弟姬穎于賴建國后,傳國584年,歷經(jīng)十四代國君。第一代國君穎公姓姬名穎,譜稱叔穎公。賴國被吞并后,王族被迫遷居于鄢。古鄢位于今河南鄢陵縣西北。時適逢春秋戰(zhàn)國,諸侯間弱肉強食,互相吞并,天下打亂,民不聊生。賴氏舉族人散奔各地避亂,依邦有道則出而大顯身手,邦無道則退而隱跡山林的原則,長時間隱居不仕。遺留在故地的賴氏庶子遺民,為避楚之害,遂依附原地居民,多改姓羅、傅,故有“賴、羅、傅同宗同源”之說。其間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至秦,時間達360余年,昭穆失序,世代與祖名難以確考。此數(shù)百年間人物不顯,史書中也少有記載,直至西漢賴先公出任朝臣,官封高爵,賴氏始得復顯,從此確認以原賴國第一代君王叔穎公為賴氏始祖,以潁川為賴氏祖居郡號。在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間,賴氏從鄢地發(fā)展至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后移治今許昌一帶)、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和河內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等地。至秦末已在潁川形成望族。后漢高祖劉邦統(tǒng)一天下建立漢朝后,特別是“文景之治”期間,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賴氏族人適時而出建功立業(yè),出現(xiàn)了一段光輝燦爛的歷史時期。兩漢四百余年間,賴氏代有文武人才,歷十余代不衰。時居潁川,或耕或讀,學而優(yōu)則出任朝廷命官,為中州望族,遂以潁川郡名為堂號,稱“潁川堂”。兩漢間,“潁川堂”在此顯赫一方達數(shù)百年之久,后成為賴氏始發(fā)堂號。</p> <p class="ql-block">三、從潁川南遷(到寧都)</p><p class="ql-block">東漢末年,特別是進入三國后,天下大亂,民生涂炭,“群雄爭中土,黎庶走南疆”,大批平民舉家舉族逃往比較僻靜的南方避難。賴忠誠(先公后第十三代人),居河南活州豐寧(今河南臨潁縣域),官都尉,為避戰(zhàn)亂,棄職還鄉(xiāng),于三國末年率領族人舉家南遷來到吳國南邊的偏僻山區(qū),當時的揭陽縣桴源(今江西寧都肖田鄉(xiāng)美佳山村)隱居。他們開創(chuàng)耕讀之路,一邊蓽路藍縷開辟山林,一邊還堅持以詩書教育后代。</p><p class="ql-block">寧都--賴氏 自賴碩、毅兄定居雪竹坪后,家道富盛,人丁大蕃,成為富甲一方之旺族。其世系為:一世、碩公房:碩--燦(文輝)--昭、得、度、明、思、求、彥?!愎浚阂?-九安、九。定碩(仲方)公自南朝元嘉末,筑室奠基寧都赤(雪)竹坪,至隋開皇年間“七宣”公分徙的一百四十余年間,是南遷之后賴氏衍播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期。</p><p class="ql-block">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赤竹坪改作縣署后,燦公(文輝)七子及其后人紛紛遷徙各方,長子昭公(宣著)后裔居縣城及七里、武村、蓮湖等地開基。次子得公(宣仁)系下賴標徙福建上杭、古田開基,賴極徙福建寧化石村開基,賴樞徙福建清流開基。三子度公(宣儀)后裔返遷忠誠祖公開基地桴源守護先榮,后人徙廣東、廣西等地。四子明公(宣光)后裔徙撫州、南昌、宜黃、樂安等地開基,后裔傳湖北襄樊等地。五子思公(宜繹)先遷官竹園,之子蘭公、蕙公再徙石城秋溪、上弼開基;芷公后裔徙信豐、安遠、長汀等地開基;蓀公徙廣昌驛前開基;萃公遷寧都官竹園開基。六子求公(宣行)遷寧都赤坎湖田橋賴村開基,后裔傳瑞金、于都、興國、永豐、信豐、會昌等地。七子彥公(宣杰)后裔遷會昌、吉安、楊州等地開基。</p> <p class="ql-block">四、鳳堰賴氏遷徙情況</p><p class="ql-block">安康鳳堰賴氏家族手寫記錄家譜,記載“老祖原籍廣東省嘉應州興寧縣,后移江西省南昌府寧州地名,彭古移上武鄉(xiāng)上源洞,祀奉仙古(姑)壇居住移崇鄉(xiāng)上四王地名通窩祀祭。居住后遷陜西省興安府漢陰縣南山堰坪鋪地名老沐溝祀祭川主老爺土地祠下居住”。</p> <p class="ql-block">手寫本家譜短短的文字呈現(xiàn)了很多信息,如祖籍、祖輩安葬的地名、祭祀的場所,同時還記載朝元公祖父為運公,父親為亮賢公,兄弟有三排行老二。運公出生年不詳,卒于乾隆癸丑年正月十二日酉時,娶范氏出生年“前皇”八月十九日酉時,死后葬于銅鼓南門壩官山坐北朝南。運公葬于武鄉(xiāng)二十二都上源洞橫港。運公生育兩子,長子亮賢公次子亮貴公。亮賢公生于康熙丁亥年七月二十四日亥時(1707年),卒于乾隆庚寅年四月十三日巳時(1770年),葬于崇鄉(xiāng)通窩。亮賢公娶藍氏,藍氏生于雍正丙午年十一月初八卯時,卒于乾隆辛卯年九月十五日辰時,與亮賢公合葬坐東朝西南。次子亮貴公生于“前皇”庚寅年四月二十日戌時,卒年不詳。亮賢公生三子,長子朝興,二子朝元,三子朝榜。長子朝興與妻謝氏合葬于亮賢公之墓不遠處,坐東向西。三子朝榜生于乾隆戊寅年(1758年)六月初五日酉時,娶王氏生于乾隆丙戌年(1766年)二月二十日丑時。</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節(jié)理事會清明掃墓,對老祖墳碑文進行了考察。由于墓碑損毀嚴重,無法反映朝元公的具體年份和日期,只知道朝元公出生在清朝乾隆年間。通過編纂委員會考察推斷:朝元公為1751年出生,1782年從江西南昌到陜西,朝元公在陜西生活48年,其妻張氏出生1768年,長子賴秀萬1793年2月出生(張氏25歲生子賴秀萬),五子賴秀章出生1812年。</p> <p class="ql-block">2022年“五一”,鳳堰賴氏理事會8人奔銅鼓縣進行尋根問祖。通過考察,手寫記錄本家譜中記載的小地名:上源洞,仙古(姑)壇、通窩、較車嶺這些地名在今天依然沿用,只不過都被莽莽蒼蒼的森林覆蓋,未考察到其他宗親的相關信息。不過在銅鼓的賴氏家譜中發(fā)現(xiàn)康乾年間一支第81世為“朝”字輩,另外一支第82世為“秀”字輩的宗親,這個有價值的信息正好證明了朝元公及后人秀字輩的輩分和銅鼓宗親的一致性。同時,我族手抄本家譜上記載的朝元公堂兄弟“賴朝嵩”與銅鼓宗親家譜中的“賴濟嵩”年齡等信息神似。據(jù)銅鼓理事會講述,銅鼓在四修家譜時(清末民初),銅鼓、萬載、修水三縣為統(tǒng)一賴姓,將宗親的輩分或名進行了修改,同時在歷次修譜時未捐資的宗親不上家普。由于銅鼓家譜到現(xiàn)在已是六次修譜,故而在銅鼓家譜中未發(fā)現(xiàn)找到我族相關信息。遺憾的是本次在編寫家譜時未到廣東嘉應州興寧縣對家族相關信息進行考證,本次編纂的家譜中從廣東遷徙銅鼓縣家族的延續(xù)在出現(xiàn)斷代記錄。</p> <p class="ql-block">通過考察考證:手抄本記載朝元公父輩在銅鼓居住的多個小地名二百多年來依然在沿用。這些信息的證實,我鳳堰賴氏與銅鼓賴氏屬一脈相承。</p> <p class="ql-block">縱觀歷史,客家賴氏的衍播與發(fā)展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忠誠公在三國末期從中原南遷贛地揭陽桴源,乃是南方客家賴氏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而仲方公在南朝元嘉末又一交舉家從浙江松陽回遷江西桴源,開發(fā)赤竹坪,則是寧都府地的開拓者和中興者。然而隋開皇十八年的易宅為衙,更是客家賴氏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促成了寧都賴氏空前規(guī)模向外遷徙?!捌咝惫姆轴阏沁@次大規(guī)模遷徙中最為雄壯的一支生力軍,它使客家賴氏由贛而綿延世界各地,特別是朝元公遷徙陜西,讓客家賴氏在鳳堰美麗的土地上留下了光輝足跡和燦爛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