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無韻不成詩,《中華新韻典》的有關問題說明:</b></p> <p class="ql-block">1. e、o 同韻。</p><p class="ql-block">e 與 o 在漢語拼音中發(fā)音的區(qū)別,是依賴于聲母的,當其與 b、p、m、f 相拚時,發(fā) o 音,與其它聲母相拚時,發(fā) e 音。</p><p class="ql-block">它兩個其實是一個韻母,只是與不同的聲母相拚時,才造成了讀音的微小差別。</p><p class="ql-block">《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兩個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讀音的實際情況。</p><p class="ql-block">因此,把 e、o 歸入同一韻部,在實際發(fā)音上是不違反“同身同韻”的標準的。</p> <p class="ql-block">2. eng、ong 同韻。</p><p class="ql-block">韻母 ong 的使用,只是《漢語拼音方案》的特殊處理。</p><p class="ql-block">從音韻學角度上講,ong、iong 的韻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應為 ueng、ǖeng,其韻身都是 eng 。</p><p class="ql-block">《漢語拼音方案》中還有一個韻母 ueng,與 ong 同音,可見 ong 與 ueng 是等效的。</p><p class="ql-block">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韻母同為ㄥ,其與 eng 同身同韻的狀況,更是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平水韻》分為一東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轍》統(tǒng)歸中東,反映出古人已經(jīng)認識到它們可以是同韻的。</p> <p class="ql-block">3. ie、ue 的韻身不是 e,而是 ê。</p><p class="ql-block">我們所說的“同身同韻”的標準,是以字的實際讀音為依據(jù)的。</p><p class="ql-block">《漢語拼音方案》為了簡便,對個別字母的使用做了調(diào)整。</p><p class="ql-block">比如,ie、ue 中的 e 實際應是 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為了簡便,以 e 代之。</p><p class="ql-block">注音時是簡便了,劃韻時卻增加了一層假面具。</p><p class="ql-block">必須拋開假面具,按照其實際讀音劃韻。</p><p class="ql-block">因此 ie、ue 不應與 e 同韻,而應自成一韻。</p><p class="ql-block">《平水韻》中,此二韻雜于九佳六麻,《十三轍》始辟“乜斜”,反映出讀音的發(fā)展分化狀況。</p> <p class="ql-block">4. an、en 不同韻。</p><p class="ql-block">這兩個韻母的字,有一部分在古代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而《平水韻》把它們歸入同一個韻部(十三元)。</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今有些地方方言中還保留著這種坊音,但普通話中已明顯的區(qū)別出來了。</p><p class="ql-block">這兩個韻母雖然都是以鼻音n做為韻尾,但做了韻腹的主元音不同,因而韻身不同。</p><p class="ql-block">按照“同身同韻”的標準,不應同韻。</p> <p class="ql-block">5. en、eng 不通押。</p><p class="ql-block">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現(xiàn)象,多見于詞。</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今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現(xiàn)象,即是古音的殘留。</p><p class="ql-block">普通話中,它們的讀音差別是非常明顯的,不能通押。</p><p class="ql-block">且新韻只有十幾個韻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韻再無放寬的必要。</p><p class="ql-block">因此,不論從“同身同韻”的標準來說,還是從具體操作的尺度來說,這兩個韻部都不應再通押。</p><p class="ql-block">(注:為簡便起見,本文所舉舊韻部僅為平聲韻部,對其仄聲韻部,根據(jù)“同身同韻”的標準,讀者用者自會解決其韻部歸屬,茲不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其他幾個問題:</b></p> <p class="ql-block">問題一</p><p class="ql-block">——怎么能取消《平水韻》呢?詩韻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韻》。</p><p class="ql-block">方針中的“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韻》。“雙軌”中的一軌,就是指的《平水韻》。</p><p class="ql-block">詩韻改革是要“允用新韻”,提倡新韻,由“單軌”變?yōu)椤半p軌”。</p><p class="ql-block">千萬不要一談詩韻改革,便以為就要取消《平水韻》。</p> <p class="ql-block">問題二</p><p class="ql-block">——《平水韻》已是歷史定論,怎么能用今韻去補充、修改平水韻呢?</p><p class="ql-block">詩韻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韻》,而是要改只準用《平水韻》的“單軌制”,建立新韻,“雙軌并行”。</p><p class="ql-block">至于《平水韻》本身有無需要修訂完善之處,那是另一個問題,不屬于詩韻改革的范疇。</p> <p class="ql-block">問題三</p><p class="ql-block">——不學《平水韻》,不懂入聲字,怎么能讀懂古詩呢?</p><p class="ql-block">詩韻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韻》,更不是要讓大家用今韻去讀古詩,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知古”就是要學習《平水韻》,懂得入聲字。</p><p class="ql-block">不但如此,為繼承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還要精研《平水韻》,精通入聲字。</p><p class="ql-block">所謂“倡古知今(此處《中華詩詞》編輯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應為倡今知古——冶超編校),雙軌并行”,就是這個意思。</p> <p class="ql-block">問題四</p><p class="ql-block">——既然雙軌并行,古韻有《平水韻》,今韻有《新華字典》?!对婍嵭戮帯芬呀?jīng)夠用,還編什么新韻書呢?</p><p class="ql-block">《新華字典》是字典,不是韻書。它按拉丁字母的順序編排,因而基本上是按聲母編排,而不是按韻母編排的。</p><p class="ql-block">《新華字典》只解決讀音問題,不解決韻部問題,因此,它起不了韻書的作用。用它作為韻書使用,顯然不合適。</p><p class="ql-block">《詩韻新編》對韻部的劃分仍有需要完善之處,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轍》,與韻部劃分交錯,使用多有不便。</p> <p class="ql-block">問題五</p><p class="ql-block">——不依《平水韻》,算什么舊體詩呢?</p><p class="ql-block">舊體詩的標志并不僅僅是韻,而是體式,風格、神韻等諸多方面。</p><p class="ql-block">《平水韻》,是以宋音為依據(jù)劃分的。</p><p class="ql-block">時過“音”遷,代有新韻,這是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其實,古和今是相對的,《平水韻》對于宋以前的古音來說,也是“今韻”;與《詩經(jīng)》《楚辭》,相去甚遠;即于唐韻,亦多異處。</p><p class="ql-block">難道宋以前的詩詞,就不算舊體詩了么?</p> <p class="ql-block">問題六</p><p class="ql-block">——新的韻書,必須劃分入聲韻部?</p><p class="ql-block">新韻必須以普通話為依據(jù)。普通話里已沒有了入聲字,怎么能出現(xiàn)入聲韻部呢?</p> <p class="ql-block">問題七</p><p class="ql-block">——很多地方方言中還有大量入聲讀音,入聲也應算今聲,理當入今韻?</p><p class="ql-block">方言不能作為國家、民族的代表語言。</p><p class="ql-block">即如《平水韻》,也是以當時流行最普遍的“官話”為依據(jù),并未囊括當時所有的方言。</p><p class="ql-block">如按方言劃韻,就不可能有全國統(tǒng)一的韻書,這既有悖于國家大政方針,也有悖于廣大詩詞作者讀者的愿望,是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p><p class="ql-block">明白了以上這些問題,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雙軌并行’的方針,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擔心和疑惑,同時亦可減少一些無謂的爭論,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詩韻改革的大業(yè)上來。</p> <p class="ql-block">總之,以普通話為基礎,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依據(jù),以“同身同韻”為劃分標準,制定新的《中華新韻典》,與《平水韻》雙軌并行,同時作為詩壇的正式韻書,乃是詩韻改革的基本任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