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中藏有一枚“永安通寶”折三錢。幣文古樸,間有楷書和棣書之意。通體鎏金,幣超重達(dá)14.54克,直徑32.2mm(面)-32.5mm(背)厚2.5mm外緣2.2mm,穿7.5mm,面廓1.1mm背廓1.5-2.8mm。偏廓移范,或鑄造工藝使然。</p> <p class="ql-block"> 遍查互聯(lián)網(wǎng),不知此幣系猴年馬月所鑄,那個(gè)皇帝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史料所稱,古幣中僅有那個(gè)亂臣賊子劉仁恭父子所鑄“永安一十”“永安一百”等錢幣,就無“永安通寶”一說。</p><p class="ql-block"> 但觀此錢。在清洗還原前是這樣的。也還是綠銹裹身有些歲月。</p> <p class="ql-block"> 我稱了它的重量,直徑僅3.25cm面積僅8.23cm2的銅塊,重量竟達(dá)到14.54克。潛意識認(rèn)為它非普通銅幣,即刻用洗銅水清洗出來,越洗越興奮。最后看見了她的廬山真面目,她果真是一塊重鎏金錢幣。</p> <p class="ql-block">脫去衣服后的“永安通寶”錢又給我提供了許多值得研究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1,她的幣文非宋代文人所書??瑫鴰в虚σ?,與遼金仿漢字書法滋味相似。幣文筆畫深峻,挺拔,粗壯而剛毅有力。</p><p class="ql-block"> 2,她的表面鎏金工藝精湛。鍍層均勻厚重,表面有明顯金顆粒,很好地保護(hù)了錢體未受嚴(yán)重腐蝕。</p><p class="ql-block"> 3,她的外緣,內(nèi)穿和穿廓較公整,穿壁有精修。面穿徑小于背穿徑而有斜度。但背緣偏斜,內(nèi)穿廓偏斜,似有移范。</p><p class="ql-block"> 4,她的外幣邊輪精修,縱向修痕可見。與內(nèi)穿徑相似,面徑小于背徑。</p><p class="ql-block"> 5,她的幣背在內(nèi)穿左右側(cè)陰刻“戊申十月”。是否有特殊含義?</p><p class="ql-block"> 從以上信息綜合整體上判斷,此幣有歷史痕跡,此幣是熔鑄之體,此幣絕非民間私鑄之物,應(yīng)有官鑄特征。</p><p class="ql-block"> 因追溯查詢歷史&錢譜中對此錢均無記載。我只有另辟蹊徑,從背陰刻文入手。這是一個(gè)非常清晰的“戊申”歷史時(shí)辰。先查有些年是“戊申”年。</p><p class="ql-block"> <b>一,查詢到中國歷史上以農(nóng)歷紀(jì)年的</b></p><p class="ql-block"> 第1千年中為“戊申年”的年份有:48年、108年、168年、228年、288年、348年、<b style="color:rgb(237, 35, 8);">408年</b>、468年、<b style="color:rgb(237, 35, 8);">528年</b>、588年、648年、708年、768年、828年、888年、948年。</p><p class="ql-block"> 第2千年中為“戊申年”的年份有:1008年、1068年、1128年、1188年、1248年、1308年、1368年、1428年、1488年、1548年、1608年、1668年、1728年、1788年、1848年、1908年、1968年。</p><p class="ql-block"><b>二,查中國各朝代中那些朝代采用過</b></p><p class="ql-block"><b>“永安”年號。</b></p><p class="ql-block"> 1,永安 (吳):三國孫吳景帝孫休(258年─264年)</p><p class="ql-block"> 2, 永安 (晉):西晉惠帝司馬衷304年即建興(晉愍帝):十六國前涼張寔 314年─320年 (宋·龔穎《運(yùn)歷圖》記張寔改元“永安”,恐與歷史實(shí)際不合。張寔似沿用了晉愍帝“建興”年號。)</p><p class="ql-block"> 3,永安 (北涼):十六國北涼沮渠蒙遜,401年─412年</p><p class="ql-block"> 4, 永安 (北魏):北朝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28年─530年。<b>528年為戊申年。</b></p><p class="ql-block"> 5,永安 (夏):西夏夏崇宗李乾順 1098年─1100年</p><p class="ql-block"> 上述朝代用過“永安”年號,執(zhí)政期又落在“戊申”年的十六國北涼沮渠蒙遜年號(401—412)之間的408年&“北魏”的(528年)。</p><p class="ql-block"> <b>難不成此“永安通寶”系十六國北涼沮渠蒙遜或北魏所鑄?</b></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種推理,前提是藏品的背陰刻紋“戊申十月”可信,是當(dāng)時(shí)人所刻。但又見有泉友“遼金宮藏”撰有長文述遼錢背陰刻紋多數(shù)是憶造的假幣之說,又令我迷惑!</p><p class="ql-block"> 查十六國北涼沮渠蒙遜未鑄有名為“永安”的銅錢,而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始鑄有北朝篆書“永安五銖”。</p><p class="ql-block"> 但史上認(rèn)定北魏朝代時(shí)無“通寶”。</p><p class="ql-block"> “通寶”是中國自唐開始的銅幣的一種名稱,北魏在唐朝之前,沒有“通寶”。</p><p class="ql-block"> 令我的推測陷入死胡同。</p><p class="ql-block"> 余下只有兩種可能:</p><p class="ql-block"> 一是北魏時(shí)鑄有“永安通寶”錢,但史書未載。這在中國錢幣史上也是有多個(gè)案例可詢的。許多錢幣都在早期未見顯現(xiàn),所以無載。</p><p class="ql-block"> 二是正如泉友“遼金宮藏”所言,錢背陰刻紋“戊申十月”是虛構(gòu)的或后人憶造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關(guān)于此“永安通寶”折三鎏金幣的身世,還急需挖掘。我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尚有許多未解之謎包括古錢幣的歷史,這正是古錢幣收藏愛好者,研究者做不完的課題和迷人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4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