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11)班清明包青團活動,這既是一次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同時也是一次勞動實踐。</p><p class="ql-block">孩子們在實踐活動中收獲了快樂,提高了動手能力,知道了清明節(jié)的意義,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看,我們寫的文章</p> 包青團 <p class="ql-block"> 包青團</p><p class="ql-block"> 殷梓睿</p><p class="ql-block">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逝魂。"馬上就到清明節(jié)了,老師說:"我們要包青團。"同學們一聽,教室里像炸了一樣。</p><p class="ql-block"> 等上課鈴一響只見老師拿著大大小小的箱子,同學們好奇的跑上去有的在說,這到底是什么,有的說是做青團,有的說也不一定是青團,老師讓大家安靜下來,把桌子圍起來,又讓同學們洗手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塑料袋平鋪桌子上,老師還發(fā)了手套。</p><p class="ql-block"> 開始做青團,老師把青團粉倒盆子里,然后一邊加水一邊攪拌,直到面粉揉成一個團;接著又放案板上來回揉搓光滑,由每位組長負責發(fā)給一小團,現(xiàn)在我知道為啥戴手套,一來是衛(wèi)生,更是防止我們手上粘青團。</p><p class="ql-block"> 拿到青團了,用手搓圓,輕輕壓扁,然后擠入紅豆沙,把青團邊捏住,再揉搓,一個青團就做好了。我們?nèi)绱俗隽?個,做好后包上保鮮膜,然后用一個盒包起來。</p><p class="ql-block"> 我吃了一吃青團,軟糯香甜,有一股清香飄過來,真是美味極了!</p> 包青團 <p class="ql-block"> 包青團 </p><p class="ql-block"> 馮子瑜 </p><p class="ql-block"> 前些天,老師告訴我們要準備一些材料,開展一個活動。教室里像炸了鍋一樣,有些同學猜是不是要包青團了?有些同學猜是不是要出去研學了?我們滿懷期盼等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老師拿著材料來到了教室里,同學們都歡呼起來,原來真的是要包青團。我們八人一組,做好準備工作以后就開始了。首先把軟軟的、嫩綠的青團皮揉成光滑的小圓球,按扁壓平,就成了一個圓圓的青團皮了,然后把準備好的豆沙餡放到了皮中間,這時老師提醒道:“不要放太多豆沙,不然它會“吐”的?!蓖瑢W們聽后都小心翼翼的操作起來,我把放了豆沙的皮放在了手心,一點一點小心的把它包了起來,第一個青團就完成了。這時,我看了看其他組員,有的已經(jīng)輕巧利索的包完了兩個,有的還在笨手笨腳的研究著。接下來我又包了三個,雖然大小不一,但是看著第一次自己動手包的青團,我還是滿意極了。</p> 包青團 <p class="ql-block"> 做青團</p><p class="ql-block"> 宋秉軒</p><p class="ql-block"> 公歷4月5日清明節(jié),有吃青團的習俗。下午老師拿著材料走進教室,說:“我們一起做青團吧!</p><p class="ql-block"> 首先老師給我們分了組,然后老師把準備好的材料分給每個人,我們把塑料整齊的鋪到課桌上,老師把揉好的面團切成小段分給我們,我先把它捏了幾下,讓它變軟一些,再揉成一個小圓球,我用手把面團輕輕的壓扁,大拇指按了幾下,讓它變成像外公喝酒的酒杯型,再用勺子盛了一點紅豆餡,放到面團上,我們再把外面的面皮慢慢地往中間捏,把餡兒封起來,一個美味可口的青團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 這時,一陣誘人的清香撲鼻而來,我早以饞的口水直流,吃一口自己做的青團,別提有多高興了。老師還讓我們把剩下的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爸爸媽媽說:“你們做的還挺好的,味道也美極了!”</p><p class="ql-block"> 這次活動真是受益匪淺,我們從中不僅得到了快樂,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更了解了清明節(jié)的意義。</p> 包青團 <p class="ql-block"> 包青團</p><p class="ql-block"> 郝一霖</p><p class="ql-block">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掃墓、踏青、吃青團等習俗。你知道青團是怎么做的嗎?哈哈!讓我來做給你看吧。 </p><p class="ql-block"> 星期五下午,老師帶領我們一起做青團。走進教室,只見一張張課桌上準備著各種食材,有面粉、艾草、紅豆餡等。同學們興奮極了,迫不及待地想大展身手。老師幫我們把面粉、綠綠的艾草汁、水倒入大臉盆中,揉成面團,大約揉了十分鐘,一個光滑的面團便形成了,軟軟的面團聞起來有股淡淡的艾草香味。 </p><p class="ql-block"> 老師將揉好的面團分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面團,分給我們。我先用手揉成一個小球,另一只手大拇指用力往球中間摁,另外四根手指并攏,將小球做成一個“小碗”,接著,我在小碗中間擠入紅豆餡,再慢慢地合攏小碗,把邊邊捏起來,再輕輕地揉成一個球,這樣一個青團就做好了。最后,我們把青團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裝飾盒里,這一群綠色的小精靈真可愛。 </p><p class="ql-block"> 大家滿眼期待地望著青團,美味的團子無比地吸引人!大家吃著自己包的青團,心里樂開了花!</p> 做青團 <p class="ql-block"> 包青團</p><p class="ql-block"> 高詩涵</p><p class="ql-block"> 星期五下午第三節(jié)課,張老師帶著準備好的材料小心翼翼地跨上講臺,我們心里樂開了花,因為這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包青團活動。</p><p class="ql-block"> 首先張老師帶上手套用溫水把面粉和成團,然后,把面團分成了五十八個小面團,一一發(fā)放到同學們手中。隨后,我們跟著張老師的步驟將小面團揉成圓形,再把它按扁,接著在里面填上餡,最后把口子封好,一個碧綠的青團就大功告成了!接著我又連續(xù)包起來“一瘦一胖,東倒西歪?!?lt;/p><p class="ql-block"> 我抬頭看看老師包的青團這么好,我更加認真地包。起初還在包“丑八怪”,慢慢地越包越好,越包越上手,最后包的又快又好了。</p><p class="ql-block"> 快要下課了,老師告我們把包好的青團放在包裝盒里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把自己包好的青團放在餐桌上,等著爸爸媽媽下班一起品嘗這香噴噴的青團,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p> 做青團 <p class="ql-block"> 做青團</p><p class="ql-block"> 雷承剛</p><p class="ql-block"> “草長鶯飛三月春,江南巧女做青團?!痹谀戏?,清明節(jié)的時候人們會吃用艾草做的面和豆沙一起包住的青團,聽說,離清明還有一個月的時候,青團就亮相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做青團,老師先讓我們把八個桌子靠在一起,再把中午準備好的購物袋放在桌子上,然后老師就開始揉面,只見老師戴上手套一邊倒水一邊攪拌,把和好的面分成一小團分給我們每個人。</p><p class="ql-block"> 我收到面的時候可高興了!老師說:“做青團要先把面揉成圓形的,然后壓成片,再把豆沙擠進去最后把它包住。注意!要把一些小縫隙包好。接下來該我做了,我拿起面揉成圓形的,再拿起豆沙擠入一些,最后我也包成一個青團,接下來一個個的都做好了,我用眼睛打量著我做的青團,看見一個個懦弱的小青團,我并沒在意它的樣子,轉(zhuǎn)身就接過老師給我的保鮮膜,包起了青團,我剛剛包到一半老師便把盒子和貼紙拿過來了,貼紙上還寫著“春天的味道——青團”。</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課堂可真是,既好玩,又開心呀!</p> 做青團 <p class="ql-block"> 做青團</p><p class="ql-block"> 王習琎</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要來到了,耳邊又響起了:“清明節(jié)時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個詩句。</p><p class="ql-block"> 為了讓我們感受下清明節(jié)的氛圍,老師也讓我們做一次青團,大家都歡呼雀躍了。首先老師讓我們準備好的面團和豆餡,然后示范給我們看,如何把面團揉成窩窩頭的樣子,接著把餡兒放進去,再把它包回來捏成一個圓形,我們四人一組,把桌子圍起來,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塑料袋鋪在桌子上,我們都洗干凈手,戴上一次性手套,于是我按老師的樣子捏,可是我怎么捏,都捏不圓,沒辦法,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捏成窩窩頭的樣子,擠入豆沙餡,再把它包回來,一個青團就做好了,我們又做了四個,做好后,包上保鮮膜,放到盒子里,再貼上貼紙,一盒青團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 青團外皮綠油油的,一口咬下去,糯糯的散發(fā)著艾草香。</p> 清明做青團 <p class="ql-block"> 清明 青團</p><p class="ql-block"> 張宸軒</p><p class="ql-block"> “汁鮮米糟包春味,葉嫩綿香裹外邊。每歲清明同祭祀,千家萬戶食青圓?!泵康角迕鞴?jié),家家戶戶都要吃青團祭祖。</p><p class="ql-block"> 今天,張老師和同學們在教室里制作青團,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一步是和面。首先,張老師一邊倒入青團粉,一邊攪拌,把面和好后,揉成團。第二步是制作青團。先取一塊像大瓶蓋一樣大的面團在干凈的木板上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球再用手壓扁成圓盤,然后用勺子把一些豆沙放進面中并包成和網(wǎng)球一樣大小的團,一個又青又圓的青團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 聽張老師說得輕松,看老師做得容易,可做起來卻一點兒也不容易。尤其是揉糯米團的那一步,不是掉到地上就是黏在桌子上;不是黏在袋子上,就是黏在我手上。要不是同桌來幫我揉團,我的青團就成一團糟了。</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一個個模樣各異的青團擺在了大家面前。有方的、扁的、橢圓的和圓的。雖然有的青團不太完美,但大家都體會到了制作青團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小小青團綠,年年果冷香。”青團雖小,但它是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也能讓我們了解青團的重要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