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劉錫貴先生(宣統(tǒng)三年,民國元年即農(nóng)歷1911年臘月初四日——農(nóng)歷1986年7月11日),乳名祿兒(弟兄排行老六,我們方言六說成祿,所以取其諧音),生肖豬,育有四子五女,是我們附近方圓百里聞名的老中醫(yī)。</p> <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當時六十多歲的爺爺清瘦矍鑠而威嚴。在他幼年時代(民國時期),儒商常家在村子里辦過私塾,爺爺便也借光有幸在私塾里就讀,在當時也是個秀才了,屬于我們村的文化人了,能打會算,青年時期又在外做買賣當掌柜的(應該就是現(xiàn)在的各大公司聘任的經(jīng)理吧),用莊戶人的說法就是:肚肚里有貨又見過世面。所以在我們村就是神一樣的存在。無論誰家婚喪嫁娶都被請去掌管大局,倍受村民們尊敬。</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爺爺身邊長大,爺爺?shù)耐滥鞘潜娝苤?,就連咳嗽一聲我都得迅速考慮一下是什么用意。爺爺既不打也不罵,在70年代物資匱乏,我們對零食的概念就是樹上結(jié)的棗,地里長得瓜菜,就連一個蘋果都是極盡奢侈。那飯桌上的副食更是微乎其微,如果今天中午會有一盤香菜黃豆,自然是會多吃黃豆了,爺爺會來一句:你那筷子還長得眼睛了,讓大家都吃吃。但在平時的飯食中會調(diào)節(jié)各種營養(yǎng)成分,比如稀飯里有時會煮蘿卜有時又會煮白菜即使你再不喜歡吃,只要對身體有益爺爺必強令你吃下。所以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不挑食和分享食物的好習慣。既尊重了老人的辛苦勞作又團結(jié)友愛了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爺爺是重男輕女的 ,好像總是會偏袒一些男孩子,其時我有七八歲吧,正值清明時節(jié),大伯從外地回來了,要帶著弟弟們?nèi)ゼ漓胱嫦龋冶憧摁[著也要去,可爺爺說哪有女兒家去的,只能男孩子去,后來也不知是我哭鬧的兇還是大伯說了好話,終是去了。而且多年以來,爺爺?shù)哪切r鮮小吃拿來給孩子們吃總是會叫到弟弟們?nèi)ツ?,總感覺倒是沾了弟弟們的光??蔂敔斘鍌€女兒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卻又都讀到高中畢業(yè),無論男也好女也罷,終究是爺爺?shù)暮⒆?,都是爺爺最疼愛的,所以想來是自己當時幼小心靈的幼稚想法罷了。</p> <p class="ql-block"> 爺爺醫(yī)德高尚,從不收病人的錢,得以救助之人自是感激不盡,而且就醫(yī)是隨叫隨到,聽老人們講,爺爺38歲那年,他的媽媽生病了,去請郎中來看病,結(jié)果沒請到,導致老人去世,爺爺便發(fā)誓開始學醫(yī)救助百姓,希望不要因為請不到醫(yī)生而發(fā)生意外,爺爺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幾十年來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人們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爺爺離世多年以后,我參加工作,大家聽說我是劉錫貴先生的孫女都會如數(shù)家珍的給我講講他們請爺爺看病的經(jīng)歷,或是調(diào)理家務糾紛的果斷,亦或是迎親嫁娶的機智,更或是幫人做媒的幾率,就連誰家生了小孩都要來求個名字。爺爺對于鄉(xiāng)親們的幫助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佩服,有幸生于這個大家庭中,又有幸得爺爺言傳身教。</p> <p class="ql-block"> 爺爺寫得一手好字,每逢春節(jié)就會割好紅紙寫春聯(lián),貼上滿院子的春聯(lián),雞窩、兔窩、廁所,哪兒哪兒都有,我們兄妹幾個便會圍著爺爺嘰嘰喳喳問個不停,還會要我們給鄰居爺爺奶奶們送去同樣的春聯(lián)祝福。</p> <p class="ql-block"> 爺爺關心國事,每天新聞聯(lián)播肯定少不了,那時沒有電視,通過一個叫收音機的來收聽廣播,傍晚,爺爺便會開著收音機盤腿坐在大炕上,微瞇雙眼雙手一下一下的搓著雙腳。同時還訂閱參考消息、文匯報、山西日報、人民日報、《求是》雜志(那時不認識這些字,都是問爺爺?shù)?,所以也便記住了有這些報紙雜志)。也許受爺爺熏陶從小便也喜歡看看書寫寫字,直至多年以后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都受益匪淺。</p> <p class="ql-block"> 爺爺對于中國多少年來的儒家傳統(tǒng)禮儀自是極盡講究,一年中每個節(jié)氣節(jié)日該吃什么該做什么都按照老祖宗的傳統(tǒng)而為之。有的日子講究姑娘不能在娘家過,爺爺必會讓姑姑們回婆家去。什么初一十五不出門不住親戚家了…… 女兒出嫁之后得恪守婦道相夫教子,男兒娶妻應夫妻同心勤儉持家。家有家規(guī),難能可貴的是爺爺?shù)膫鹘y(tǒng)教育換來了一家人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自立自強,一家有困難了自會八家支援。為我的爺爺點贊,也為我的姑姑叔伯們點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