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是怎樣的痛可以讓人拋下血肉之軀寧愿去死,又是怎樣的擔當讓人寧愿選擇忍辱負重委屈地活?我們是永遠也無法感同身受的,因為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也正如哈姆萊特說過,那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沒有一個旅人從那個神秘之國回來過。他們沒有回來,我們沒有去過,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理解那些去了的人們,而那些在生與死的考量后堅強地活下來的人們,我們是看得見的,他們也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歌頌的。哈姆萊特本是對世界充滿希望和愛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才俊,在他的眼里世界一切都是真善美的,他是單純而自信的。顯赫的家世,幸福的家庭,皇室的高貴地位,同樣美麗而高貴的戀人,親密無間的朋友,這一切已足夠讓人羨慕和驚嘆,偏偏他還有不一般的英俊、才華和勇氣,更讓他是神一般的存在。奧菲利婭是仰慕他的,在她心中哈姆萊特是完美的,她為他的瘋病扼腕嘆息,更為他的愛而發(fā)狂;民眾是愛戴他的,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的人們希望他有朝一日成為他們的領袖,期待著有一天跟隨著他過上人文理性沒有陰謀只有平等的幸福生活??墒巧羁倳沁@樣,總有一些人躺在黑暗中畏懼光明,克洛狄斯就是這樣的人,他用自私殘酷的手段奪得的王位當然不能讓別人有覬覷的機會。而當災難來臨,一切都是那樣無法預料,那種劇疼也許只有哈姆萊特自己才能體會,這是我們這些俗人難以同理的。也許對一切認知太過美好,所以落差的巨大,痛的也會愈厲害,被陰謀兇殘所害的父王,亂倫的母后,被利用而背叛的愛情,因為誤解而失去的友情,皇室社會黑暗的現(xiàn)實……一切理想破滅的哈姆萊特,想去死而尋求解脫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死了,睡著了,一切都完了”這是一了百了的事情,所有肉體上和心靈上的痛苦也就跟著去了,這對于常人來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莎翁筆下哈姆萊特不是常人,這也是莎翁高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因此就有了哈姆萊特痛徹心肺的糾結,太過痛苦也就無懼死,尋求死亡成了他個人擺脫心靈之疼最好的選擇,可他又不能死,如果就此死去他將死不瞑目。正因為如此,哈姆萊特有了他內心劇烈的矛盾沖突,有了他非同尋常的彷徨和徘徊,有了生和死的激烈的斗爭??赡苡腥藭f哈姆萊特作為英雄人物不應該憂愁寡斷,他的延宕說明他不夠果敢,這不是英雄人物所應有的性格。而我認為哈姆萊特他也是人不是神,正因為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才會憂郁躊躇,因為他是有理性有血性還有感性我們才會被他所深深吸引。莎翁是把感情用足在了這個人物身上。</p> <p class="ql-block"> 當然,哈姆萊特的矛盾沖突可敬之處在于他的思量最后轉變成“向死而生的勇氣和擔當”。哈姆萊特的結局是悲壯的,我在想如果他是選擇自殺而亡,那莎翁就失出了這個人文主義的代言人物。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類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這種悲劇越有價值就越會引起人們的悲憫之心同理之情,正如你所珍藏的東西丟失了,價值越昂貴那你就越惋惜;正如你所珍愛的人失去了,感情越深你就會越痛心;正如身邊的人英年早失,越優(yōu)秀越讓人嘆息……相反“LAZE”們就不會那么關注了,僅僅只是人們飯后的談資罷了。在黑暗現(xiàn)實面前,哈姆萊特想到的還是“睡著了也許還會有夢”,因為這個夢他想到了自己的責任擔當,想到了他自己未竟的事業(yè),由此他“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而不愿去結束自己這種非人的痛苦____這本可以用一把小刀可以解決的問題。當然是人都是懼怕死的,但真的這個神秘之國的苦難會超過這現(xiàn)實的苦難嗎?我看未必這樣。死是要有勇氣的,但遇到現(xiàn)實如此黑暗的的哈姆萊特他能選擇向生是更需要千百倍勇敢的,這種勇氣是永遠超過死亡本身的。</p> <p class="ql-block"> 縱觀現(xiàn)實,風風雨雨,溝溝坑坑,我們都要好好活著。無論你正經(jīng)受何種苦痛和磨難,挫折面前責任和擔當應該永遠大于一切,永遠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氣?;钪磺胁艜锌赡?,活著一切才會有希望。正如哈姆萊特,盡管最終悲壯而亡,但他卻成就了千百年的經(jīng)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