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解讀之四 <p class="ql-block">“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劉長卿《春分》。春分,是24節(jié)氣中的第四個節(jié)氣,亦為春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0日左右。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币馑际牵捍悍种?,晝夜長短幾乎均分。我們的祖先通過一年中對春,夏,秋冬四季時間的準確劃分,制定出二十四節(jié)氣。比如,今天春分的時間是5點24分14秒,也就是說在今天5點24分14秒的時候,白天和夜晚的時間是均分的,不會有絲毫?xí)r間上的誤差。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因為這個節(jié)令正好將春日的時間一分為二,因此被華夏先民稱作春分。</p> <p class="ql-block">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春分”似乎沒有立春那么熱鬧,但在氣象學(xué)上,它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與秋分、冬至、夏至一起構(gòu)成四大節(jié)點。春分這一天晝夜長短平均,這是春分的重要特點。一年有兩個平均點,一個是春分,一個是秋分。春分是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春季90天的半數(shù)),故稱“春分”。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如是記載:“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币馑际钦f: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6個時辰,也就是12小時;這一天分得最準確,也就是白天和夜晚分得最準確,不像冬至的時候白天非常短,夜晚非常長。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重要節(jié)點,太陽從這天起,光照北半球的時間越來越長,直到秋分。</p> <p class="ql-block">春分在古代是重要的節(jié)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古人最迷信的天體是太陽,故上古時期有朝日夕月之禮,春分“祭日”與秋分“祭月”應(yīng)對。人們感恩太陽的光輝普照,在春分要舉行祭祀太陽的盛大儀式。周朝天子在春分日早上要到祭壇祭日。所以,春分“祭日”從秦漢至明清都是“國禮”之一,先秦時期的《禮記·郊特牲》稱:“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鼻爻⑷罩黛?,春分時以牛祭日。明清時期,北京城東的日壇就是天子祭日的所在。清《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風(fēng)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币驗槿赵录漓胧恰皣蟮洹?,所以老百姓不能隨便祭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御定授時通考》中有關(guān)“春分”的內(nèi)容</span></p> <p class="ql-block">古代民間則有春分“豎雞子”“食湯圓”等習(xí)俗,為什么要吃湯圓呢?說是“粘雀子嘴”,祈莊稼免遭麻雀破壞,實際上雞蛋和湯圓與太陽有相似的形狀,隱含祭日風(fēng)俗。其實如果你對二十四節(jié)氣都了解的話,一定會有所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節(jié)令都會涉及到祭祖和農(nóng)耕。祭祖、農(nóng)耕很好的詮釋了華夏民族對土地的濃濃深情和祖先信仰。</p> <p class="ql-block">春分,最是一年好時節(jié),人間最美春分后。春分在雨水、驚蟄節(jié)氣之后,時和氣清,冷暖宜人,民諺云“春分春分,百草返青”。這個時節(jié),草長花開,鶯歌燕舞,春光明媚,溫暖宜人。來雨漸漸地不再是“沾衣欲濕”的雨,而風(fēng)更多的是“吹面不寒”的風(fēng)?!把嘧映鯕w風(fēng)不定,桃花欲動雨頻來”。春分過后,意味著春天最美的時候到來了。</p> <p class="ql-block">春分還是是長養(yǎng)的時令?!按悍侄翘欤锓侄鴿摐Y?!惫湃颂貏e看重春分,皆由晝夜等長現(xiàn)象而來。在儒道家看來,春分與秋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為“平衡”的兩個節(jié)氣,古人稱為“中”或“和”。春分后,古人的生活節(jié)奏也得調(diào)整,正式進入“春季模式”。漢代《易緯·乾鑿度》稱:“方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所以順四時,法天地之道?!币馑际钦f,春分到來后,應(yīng)適應(yīng)自然,跟著時序走。清《遵生八信箋·二月修養(yǎng)法》稱:“當和其志,平其心,勿極寒,勿太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贝悍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春困”,所以古人強調(diào)要心態(tài)平和和午休。</p> <p class="ql-block">春分三候。古人找出三種代表性自然現(xiàn)象,作為“春分”至“清明”這15天的物候特征,謂之“春分三候”?!兑葜軙r訓(xùn)解》稱:“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fā)聲。又五日,始電。”</p> <p class="ql-block">一候玄鳥至。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毖嘧邮谴悍謥?,秋分去的候鳥,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從南方飛來了,天氣變暖去年往南方過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p> <p class="ql-block">二候雷乃發(fā)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nèi)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fā)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注疏曰:“發(fā),猶出也?!崩资谴禾礻枤馍l(fā)的聲音,陽氣在奮力沖破陰氣的阻擾,隆隆有聲。</p> <p class="ql-block">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于陰。其光乃發(fā),故開始閃電。電閃雷鳴,春雨不再瀟瀟,已是落花知多少了。春分日后,燕子開始從南方北飛,下雨時開始伴隨著雷電。在春分的三候當中,在二候時雷乃發(fā)聲,三候才能夠頻繁見到春雨,以及伴隨著春雨的更多的閃電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春分在立春之后45天,正值春季時間長度之半,同時也是晝夜等分、寒暑平均的特別時間。春分凸顯了天道均平的時間特性,因此古人以春分日為校正度量衡的標準日,強調(diào)人事要符合天道的公平。用來自天文物候的自然律令來規(guī)訓(xùn)人間秩序,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也是一種特別的自然社會倫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