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牛仔,是指美國西部的牛仔,牛仔,就是跟牛有關的年輕人,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護送牛群(跟馮鞏無關)去最近的火車站,時間是18-19世紀,最盛時期,是1866-1886這二十年。 <p class="ql-block">美國是歐洲移民的后代,美國的牛是歐洲牛的子孫。美國的牛祖宗主要來源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英國,最早是哥倫布在1525年從西印度群島帶過去的,這是西班牙的牛。</p> 英國最早的牛是在1611年被運到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城,從此,牛在美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數(shù)量越來越多。19世紀后期,德克薩斯州已有5000萬頭牛,是最牛的州。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得克薩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驅(qū)趕到堪薩斯的鐵路邊,然后轉(zhuǎn)銷美國各地。當時還有專門的“牛道”和“牛鎮(zhèn)”,“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鎮(zhèn)”則是沿途的歇腳站。 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南北戰(zhàn)爭之后,火車冷藏車廂的發(fā)明,使得牛肉能夠長途運輸而保持新鮮。結(jié)果,美國東部各大城市的市場都向西部大牧場主開放,而大牧場主們立刻以擴充牧群飼養(yǎng)規(guī)模來適應日益增加的需求量。 在得克薩斯州和西南部各州大牧場飼養(yǎng)的牛群都要被集中趕到當時美國最靠西部的火車終站,即設在肯薩斯州阿比林的火車終站,以便用棚車把牛運至芝加哥,經(jīng)屠宰、切割和冷凍后再運往東部。 牛群長途跋涉,跨州越縣,當然需要人帶領、照管,牛仔應運而生。數(shù)以千計的年輕人蜂擁而至,要在大牧場尋找工作。牛仔的人員組成:尋求冒險的英國人,東部想脫離父母獨立的年輕人,叛變的士兵,少數(shù)原是奴隸的黑人,一些印第安人,以及來自邊境的墨西哥人。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牛仔的生活方式宣告結(jié)束。當時美國土地有百分之四十是用于畜牧的。市場上的牛肉大大供過于求,以至價格大跌,許多牧場主破產(chǎn)。 一八八六年冬天的一場大風暴毀滅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牛只,使許多牧場主和牧群陷入絕境。當牧場主們開始從這雙重災難中復蘇過來時,他們安裝了鐵絲網(wǎng)柵欄,以便在比較容易控制的條件下管理和喂養(yǎng)牛群。 從此,再也無須在空曠的牧場上放牧了。但要圍繞著鐵絲網(wǎng)和加設柵欄的莊稼地放牧,是使牛仔心灰意冷的事,不久他們就銷聲匿跡了。 19世紀末,美國的交通運輸日益發(fā)達,牛仔的地位漸漸降低。他們紛紛轉(zhuǎn)行干別的工作,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矯健的身影了。 簡單的說,是美國人的胃口:對牛肉的需求,以及交通的不發(fā)達,造就了牛仔行業(yè),而隨著交通的日益發(fā)達,各地牛肉的供大于求,牛仔蹤跡的消失就成了必然的結(jié)局。 但是,隨著文藝作品的不斷涌現(xiàn),牛仔精神很快成為美國人崇拜的偶像:熱情奔放、自由自在、敢于冒險、懲惡揚善、個人英雄主義,盡管有些夸張,但至少,他們是西部建設的開拓者,是“馬背上的英雄”,成為美國人津津樂道、崇拜和向往的精神支柱。 <p class="ql-block">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左輪手槍,是牛仔的標配,也是牛仔精神的符號。當然,牛仔褲跟牛仔無關。牛仔的真實生活遠比文藝作品中描述的要艱苦,他們需要面對的是惡劣的天氣、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豺狼虎豹、風餐露宿、四海為家。</p> 套索主要用來套住撒野的牛群頭,或者需要馴服的馬匹。左輪手槍當然主要是用來防身,還有同野獸斗爭的武器。牛仔巾是文藝范兒的體現(xiàn),也是個性的張揚,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是日常裝扮的主要穿戴,已經(jīng)形成固定的模式和身份的象征。 <p class="ql-block">演繹:楚楚子、馴馬小哥</p><p class="ql-block">組織及策劃、藝術指導:云山虎影</p><p class="ql-block">現(xiàn)場助理:禾木、浪漫隨心起舞</p><p class="ql-block">煙霧、湯偉</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增城快活林銀灘</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3年3月16日</p><p class="ql-block">視頻:影友杰夫</p><p class="ql-block">攝影、后期、文字:勇哥</p> 拍攝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