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再回首難忘的知青歲月

夕陽晚香---宋德才

<p class="ql-block">  去年獼猴嶺學校師生相聚,萌生向有緣上山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的知青伙伴們發(fā)起共同舉辦紀念五十周年紀念活動的倡議,得到七二屆、七三屆、七六屆、七七屆回場知青全體積極響應,并由文其光、周志勇、符小雄、羅海雄、王朝東、范迎海、李國強、符德紅、趙大平、陶福文、孫甫等人牽頭,組織成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五十周年聚會籌備組并開展運作,制定方案,建立微信群溝通聯系,于3月11日上午在八所和佳樂酒店二樓舉行籌備組全體成員會議,通過活動方案,宣布各項工作即日啟動。在此春暖花開時節(jié),我們期待已久的4月8日聚會活動向我們走來,勾想我們對昔日知青往事的回憶,現將大家珍藏的照片資料制成美篇。</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7日在老場部廣播站大石頭前,七二屆、七三屆知青聚會全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這是2018年4月7日,七二屆、七三屆老知青聚會在老場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當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當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選派參加東方縣運動會全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當年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當年青年班的知青到廣東三水尋找班長唐科興、付培德。</p> <p class="ql-block">林放鳴老師與學生們合影。</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知青工作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九四年聚會時知青與張風午老場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上山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七二、七三、七六、七七屆全體知青聚會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當年獼猴嶺子弟學校師生籃球隊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我代表東方市教育局到獼猴嶺林場調查學生入學情況,在教堂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東風林場子弟學校全體女教師和兩位廠子弟在學校宿舍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廣壩風景區(qū)和林場碼頭。</p> <p class="ql-block">知青在大窩口學習毛主席最新指示。</p> <p class="ql-block">七六、七七屆在紀念上山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四十周年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七六、七七屆紀念上山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四十周年聚會在小桂林風景區(qū)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我們青年知青一行,在場長陶福文的陪同下,重游老場部,在現是著名旅游景點獼猴洞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團總支全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東方市政協撰寫《東方.知青歲月》一書(并入選海南知青集),有羅海雄的《憶東風林場知青往事》、符德紅的《我的知青生活回首》、文昌龍的《憶獼猴嶺林場知青歲月》等三人稿件,現刊登分享,以饗大家。</p> <p class="ql-block">  一、追尋</p><p class="ql-block"> 我 1973 年秋高中畢業(yè)前,父親所在單位就統計了本系統干部職工子女參加工作情況,我家6個孩子,我是老大,可能可以照顧,但要等待。我的母校板橋中學唐信才校長邀請回校當臨時代課老師;與我同是感城公社的應屆知青卻選擇了到學校當代課老師,但我關心的是八所地區(qū)的應屆畢業(yè)生都上山下鄉(xiāng)到各農、林場去了,公社下面的怎么辦?真是使我著急,我就回母校寫了畢業(yè)證明,到公社寫了要求上山下鄉(xiāng)證明書,親自跑到八所找到縣知青辦,堅決要求上山下鄉(xiāng),當一名合乎這個時代主流、充滿著理想主義的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兩個月后,我接到縣知青辦通知,上山下鄉(xiāng)到東風林場(現改名獼猴嶺采伐場)。</p><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28日早上,我同板橋、三家、東方等公社的15名知青,被林場派來的大貨車接進了場部。車一到就受到場內的干部、老工人和先來的老知青列隊馬路兩旁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的熱烈歡迎。這時在迎接的人群中有人高喊我的名字,我覺得很奇怪,轉過頭來一看,認得出他是與我在縣紅代會開會共過事的文其光。我十分高興,迎向前去握手問候。文其光接著把我介紹給場長、老知青們。在場部組織新來知青學習開會中,當時已是場團書記的文其光向我們介紹場里的工作、生活情況并向我們提出了很多要求與期待。隨后文其光把我單獨叫到一邊囑咐,你我過去都是“學生頭”,現在上山下鄉(xiāng)來到這里,也要發(fā)揮積極作用,帶頭做好工作。還特別交代我不要談戀愛,我聽了后一頭霧水。20 多年后知青聚會時,文其光已是東方縣副縣長(后任東方市政協主席),他談到林場那段時光時,說他也曾經暗戀過女知青,這時我才明白。</p><p class="ql-block"> 二、磨煉</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被安排到采伐三班。這個班的老工人和知青對半,多數老工人都是我的湛江老鄉(xiāng),語言能溝通,知青中的一半是老知青,比我們先來一年,大家相互尊重,一起工作生活很融洽;但當一名采伐工很不容易,我工作生活環(huán)境是原始森林、高山峻嶺道路崎嶇不平,爬山走路要從站立一步一步學起,磨刀磨鋸削撬棍,一招一式跟著學,鋸木放木裝車樣樣學,學得不好就會摔跤傷手傷腳,這都是家常便飯。我算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我虛心向黎族老采伐手容亞邁學磨刀,他磨的刀可用來剃胡子、刮腳上的毛;向老鄉(xiāng)老采伐工林廣杰學磨鋸,他磨的鋸用來鋸木頭像使用割紙刀割紙那樣輕便,特別是老班長賴西,智勇雙全、以身作則、模范帶頭,哪里艱苦就往哪里上,其優(yōu)秀品質最值得我學習。經過三個月的傳、幫、帶,我能獨立工作了,不但是采伐能手,放木、裝車樣樣精通,得心應手,那年我們班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全年的采伐任務,受到了場部的表揚。這時候我們知青已成為林場生產任務的主力軍,接著場部組織各班的知青會戰(zhàn)山頂采伐 60天,拿下 1000 立方米,為了第二年的采伐任務又成立百人青年突擊隊,從大窩口向茅草坡進軍開辟公路,我?guī)ьI青年突擊隊僅用三個月就把新伐區(qū)茅草山的公路開通。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艱苦的工作磨煉,使我得到迅速成長。1975 年初我光榮出席海南區(qū)青年突擊隊表彰大會,獲得嘉獎。</p><p class="ql-block"> 三、成長</p><p class="ql-block"> 我們林場是全縣上山下鄉(xiāng)知青最多的一個點,先后接收知青(包括回場知青)共 300 余人,超過原場里的老工人,成為場里工作的新生主力軍。由于知青的到來,林場的面貌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有了文藝宣傳隊、電影隊、籃球隊、廣播站、醫(yī)院、學校,凡到周末從山上涌向場部的男知青穿著新衣、白球鞋、打上發(fā)蠟,油油滑滑的,女知青打扮得花枝招展,漂漂亮亮的,大家歡聚一起進行文體活動,有唱有跳、有說有笑,也有不少成雙結對躲進河邊水壩、山坡山林隱蔽的地方談情說愛,經常流傳出愛戀的美談佳話,真讓人羨慕。我心想男女十八哪個不懷春,我可以記住文其光的囑咐,但不能去傷害他們,讓他們幸??鞓?。凡是想起這一切,最讓我們知青敬仰懷念的是張鳳午老場長,他是解放海南的南下大軍的干部,北方人,是位德高望重、和藹可親的領導,對我們知青特別關愛,就像父母般無微不至,讓每一個到過林場的知青都感到溫暖,至今每每聚在一起都提及,在那個物質嚴重缺乏的年代能讓我們吃飽還節(jié)省糧票給家里,居民定量每月半斤豬肉,而林場一發(fā)就是三四斤,一個月有三至四次,還憶東風林場知青往有魚干和各種罐頭,這是不可想象的。那時,最值得女知青驕傲和令人羨慕的是個個都長得很胖。張場長對場里老工人的關照和幫助更是功德無量,不但給他們從農村帶來的家屬子女上戶口,還幫他們安排了工作,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箴言。有了張場長這好榜樣的言傳身教,我也立志要為廣大知青多做些事情,特別是當選團書記管知青干部后,我不愿坐在辦公室,經常到知青生產工作生活中去了解情況,上山去一起勞動開路、采伐、裝車,還帶領 20 多個知青到南堯的大山里去建養(yǎng)牛的牧場;1975年8月場里決定送我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校青年干部學習班學習,我當選班長,帶領東方全體學員積極學習、辦墻報、上臺發(fā)言,表現突出,我們班被評為優(yōu)秀班。</p><p class="ql-block"> 四、解惑</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參加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校青年干部學習班回到場里,一看卻少了一半知青,原來有 100 余名知青招工回城被分到感城糖廠、氮肥廠、港務鐵路等單位,這讓我感到很失落,也很困惑。不是上山下鄉(xiāng)表現好就能被招工回城嗎?為什么要了100余人也沒有我的份?我是怎么啦?我?guī)线@些問題找張鳳午場長,他不等我開口就發(fā)話:海雄同志,留你下來是我和場里的決定,大部分知青走了,我知道你的想法,留下來的 50 多名知青也需要人帶啊,團書記送你去學習是要培養(yǎng)你,將來讓你擔任個副場長。這時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真實想法,我表現好是想回城工作,不想在這里當什么。張場長轉了個圈說:你真的不想在這里,當下也沒法,你還是把留下的知青帶好,幫場里做好知青工作是很重要的,等到有招工的機會再考慮。我還是不放心地說:“那時你調走了,我留下來就慘了。”張場長信誓旦旦地說:“保證在我調走之前讓你調回城。好嗎?”最后,我繼續(xù)積極地投入工作。留下來的知青每個人的情緒低落,存在各種思想問題,我不但耐心地開導,還以身作則,像張場長那樣關心幫助知青們,沒有發(fā)生大的波動,讓大家度過那困惑不解的知青年代。由于場里知青回城,生產人員缺少,場里決定讓我到縣里參加招工知青會議,當年 11 月我們又招回 60余名知青(包括回場子弟知青),場里生產工作又有新的起色,知青們再度活躍起來我抓緊改選了團總支,讓新老知青中表現較突出、工作能力較強的王朝東、蔡其光、許為工、李國強、符德紅、趙大平、薛玉霞、陳雪影等當選委員,這屆團總支委員一直到了 1976 年 12 月我們接到新的招工回城的時候大家還一起合影,一直保存至今。每當我見到這張照片,知青的歲月就會繚繞在我的腦海中。</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我從瓊西中學高中畢業(yè),8 月便上山下鄉(xiāng)到東方縣紅星知青農場參加突擊隊開荒種地。當年,我僅17歲。除了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外,我當時還有另外一個想法:盡快找到工作,確保生活穩(wěn)定,尋找發(fā)展前途,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轉眼間41年過去了,今天回首這段艱苦的歲月,我覺得收獲很大。個人思想成熟起來,也學到了一些工作方法,對我后來的人生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一、開荒種地奮戰(zhàn) 40天,一到紅星知青農場,雖然人生地不熟,但在同事們的關懷幫助下,我很快便了解那里的情況,適應了那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開荒種地,是我進場后面對的艱苦勞動,在之后的40天里,艱苦的勞動一直無情地考驗著我。在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場地的伙食比較差,吃的都是蘿卜干,青菜,魚肉很少吃到,用水經常緊張,有時大伙忙了一天,晚上想洗個澡都沒有水。</p><p class="ql-block"> “既然選擇來到這里,就是為了心中的目標和愿望--鍛煉自己,發(fā)展自己。如果這點苦都吃不下,將來談何奉獻祖國?!碑敃r,雄心壯志深深扎根在我心里,雖然環(huán)境條件異常艱苦,但我一直沒有怨言、沒有退卻。40天的日子是短暫的,很快,我在紅星知青農場的生活就結束了。之后,我打算繼續(xù)挑戰(zhàn)和磨煉自我,決然選擇了更偏遠、更艱苦的山區(qū)--東方縣獼猴嶺林場。</p><p class="ql-block"> 二、到邊遠的山區(qū)繼續(xù)磨煉1976年10月,經東方縣知青辦批準,我來到了東方縣獼猴嶺林場接受再教育,它位于現在大廣壩水庫中心區(qū)東側約 20公里處。在那里,我掀開了人生新的篇章。來到林場后,場領導要我首先組建青年突擊隊,大伙齊心協力,規(guī)劃測量,開山修路,讓車輛通往林區(qū),按國家計劃采伐林木。開山修路不可小看,這可是一項非常辛苦而又危險的勞動同時也考驗隊員們協作的能力。我記得那會,沒有啥機械,每條路,每座山,都是我和隊員們用鋤頭、鏟子、拉耙等工具,必要時采用爆破,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如此高強度的勞作都已經堅持下來,對我個人今天的成長無疑是有幫助的。林場那段崢嶸歲月對我個人,乃至很多同事,都是一段無法忘記的時光。那時,因為我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苦活累活都想方設法去完成,為人處事公道老實,同時會唱歌,不僅受到同事們的信任和喜歡,也受到場里領導的關注和重用。</p><p class="ql-block"> 三、當音樂老師,組建文藝宣傳隊來到獼猴嶺林場2個月后,我就調到林場的子弟學校當音樂老師。一到學校,我看到學生們很喜歡音樂,卻不會唱歌,就暗暗地下了決心,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成為能歌善舞的學生。在學校里,我教會全校學生愛國革命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祖國大動脈》等幾首歌,在短時間內把學校的氣氛搞得活躍起來。在那段時光,學校領導高興,林場領導也高興,學生家長更高興。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全校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校園文娛活動豐富多彩,我感到非常滿意和自豪。我在林場子弟學校期間,除了當好音樂老師外,還組織了一個40多人的林場文藝宣傳隊,我任副隊長主抓業(yè)務。我們大伙通過編排小品、相聲和大合唱等節(jié)目,經常在場部和連隊及周邊村莊開展演出,營造了整個林區(qū)的文化生活氛圍,豐富了林場干部職工的文化生活。從紅星知青農場到獼猴嶺林場,經過2年的艱苦歲月,我的思想成熟起來,認識事物的能力有了提高,社會閱歷得到豐富。我能有今天的成長與知青時期的艱苦鍛煉是分不開的,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煉一顆紅心,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這是當年我們這些剛從學校畢業(yè),十七八歲風華正茂的中學生的理想目標,也是當年千百萬知青的不二選擇。</p><p class="ql-block"> 30多年前,我和先后5批共416名知識青年(包括回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到獼猴嶺林場接受再教育勞動鍛煉。知青的到來給獼猴嶺這塊古老的原始林區(qū)帶來了生機,煥發(fā)出青春的氣息。知青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義無反顧、無私奉獻的精神,譜寫了一曲積極向上、慷慨激昂的時代贊歌,也為下一代帶來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知青在林區(qū)的勞動鍛煉過程中,不但從工人師傅那里學到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意志,同時也學會了各種勞動技能和做人的道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場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潮流中逐步實現了林業(yè)生產機械化。推土機、集材機、油鋸、電鋸材吊裝機等各種林業(yè)生產機械設備不斷充實到各個生產流程中,而知青有文化知識,在勞動工作過程中都很快成為使用這些機械設備的能手,成為林場生產的主力軍。青年人熱愛文娛體育活動,知青的到來也改變了林場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林場先后建起了子弟學校、廣播站、衛(wèi)生站圖書室、籃球場、排球場和電影隊等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場所,每逢周末節(jié)假日,知青們從各個生產連隊匯集到場部,積極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知青在與老工人朝夕相處,共同勞動生活中建立了淳樸的感情,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諧共處,把林場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p><p class="ql-block"> 一、下鄉(xiāng)獼猴嶺林場獼猴嶺林場(原名:東風林場、獼猴嶺采伐場,直屬海南省林業(yè)廳森工企業(yè))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東部的獼猴嶺林區(qū),面積21萬畝,主峰海拔1600多米,是海南第三高峰,它處在尖峰嶺、霸王嶺和佳西嶺之中,在當時是一塊荒無人煙的原始熱帶雨林林區(qū),山中有著無數的參天古樹和珍貴林種、物種,森林中棲息生活著成群的獼猴和各種野生動物,嶺中有洞,洞洞相連,昌化江水繞著林區(qū)山山嶺嶺匯集到大廣壩電站庫區(qū)。20 世紀 50年代“大躍進”開發(fā)林區(qū)時創(chuàng)辦的獼猴嶺林場,成為東方縣當年最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安置點。1976年10月4日早上,我們這些剛從東方縣各個學校高中,初中畢業(yè),報名參加上山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縣城縣知青辦指定的地點,街道兩旁早就站滿了歡送的人群,我和大家一樣在歡送的鑼鼓聲中,胸佩紅花,提著簡單的行李,在父母、親友、老師的叮嚀囑咐中上車,向目的地稱嶺林場進發(fā)。汽車從縣城八所到東河鎮(zhèn)后,就一直沿著昌化江邊嶇崎山路行駛,到達大廣壩庫區(qū)上游,通過一座跨越昌化江木橋前行5公里到達林場場部。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相互暢談今后的理想、憧憬著未來人生的美好。我們這些的年輕人,在人生的旅途中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城市環(huán)境,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親人,到一個全新的陌生林區(qū)創(chuàng)業(yè),未來的工作生活將會是怎么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多多少少的未知。</p><p class="ql-block"> 二、“無名溝”與“無命溝”到達場部的第二天早上,我們這屆知青(共90人)集中在場部大會議室(平時場里開大會或開展各類文娛活動的場所),張風午主任(當時場長稱革委會主任)給我們做“上山下鄉(xiāng)大有作為”的政治形勢報告,前幾屆來場的知青代表講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和上山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的體會,以他們親身經歷的事例勉勵我們新知青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工作,積極向上,要與老工人打成一片,把學校里學到的文化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去,虛心接受老工人的再教育,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的接班人。老工人代表也給我們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安全等事項,要求我們和老工人團結一致,把自己融入工人隊伍中去,成為合格的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員。經過3天學習,我們被分配到生產第一線。我們這批知青,無論男、女都分配到三連開公路。當時,場部生產一線有三個連隊,一連在橋頭工區(qū),主要從事墾荒造林和撫育幼林;二連在山上從事木材采伐和裝運;三連則是沿著二連采伐山頭開公路運輸木材。住在場部為我們到來而新建的瓦房里,吃飯是在場部職工食堂里。我被分配在三連青年班,開始了全新的知青生活。上山工作的第一天,我們班的任務是到無名溝(作者注:因此山溝無名,故稱“無名溝”)開公路,緊接我們班后面路段開公路的是場部一個婦女班。那時,我們開公路使用的工具是鐵釬十字鎬、鋤頭和木耙。中午,我們下班經過婦女班路段時,該班也在收拾工具準備下班。突然,從公路旁邊的山坡上滾下一塊大石頭,砸在正低頭收工具的姓陸的女工頭上,她被石頭砸倒在地上,鮮血濺到四周,當場身亡。我們剛好經過,都被這突然發(fā)生的事故驚呆了,腳都軟了下來,一種恐懼頓時充滿身心。這血淋淋的一幕,讓我們一連幾天都吃不了飯。晚上,女知青都不敢出門。事故發(fā)生后,我們將“無名溝”稱為“無命溝”。在那個特殊年代,那個充滿艱辛的知青歲月里,我們這些知青內心深處都珍藏著一代人對前途和理想的向往與追求。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和生活歷練,大都成熟了,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像當初經歷突發(fā)事故那樣驚慌、恐懼。而在現實充滿艱苦和危險的木材采伐工作中,我們都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堅持戰(zhàn)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策劃撰稿:羅海雄</p><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宋德才</p><p class="ql-block">時間:2023年3月18日</p>

知青

林場

上山下鄉(xiāng)

獼猴

采伐

工作

場里

場部

我們

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