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馬伯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安回望繡成堆,</p><p class="ql-block">山頂千門次第開,</p><p class="ql-block">一騎紅塵妃子笑,</p><p class="ql-block">無人知是荔枝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是耳熟能詳?shù)?,小時候就會背,唐代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荔枝呢是熟悉的,尤其是來深圳之后。小時候在西安生活,有一次老家的親戚來拜訪,帶給我們一箱荔枝,當(dāng)時年紀(jì)小,不關(guān)心它是怎么來的,只關(guān)心味道:不好吃,我們都說有一股“爛地瓜”味兒。現(xiàn)在知道了,那就是不新鮮的味道。我倆經(jīng)常在公園閑逛,夏天的荔枝林里,果子掉落到地上,腐爛、發(fā)酵之后就會散發(fā)出這種味道。有一年應(yīng)朋友之邀去荔枝果園,現(xiàn)摘現(xiàn)吃,說不上喜歡,但那個新鮮勁兒確實不一般。以后每年荔枝上市的時候買一點來嘗個鮮,不敢多吃,一個原因是太甜了,齁甜。另一個原因是吃了上火,小孩子都知道,“熱氣哦”、“一顆荔枝三把火”。剛來深圳時,吃幾顆就會牙齒發(fā)炎腫痛,不由得再次對蘇東坡肅然起敬,“日啖荔枝三百顆”,他咋就不上火呢。在深圳呆時間長了,適應(yīng)了這熱氣,荔枝一般也都冷藏過后再吃,“冰冰涼,透心涼”,就不覺得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妃子笑”是荔枝的一個品種,而且是不太好的品種,在深圳的市場并不多見,我都沒吃過。這里最常見的品種是“桂味”和“糯米糍”,前者酸酸甜甜,后者不酸純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熟視無睹?,F(xiàn)代運輸業(yè)發(fā)達(dá),有飛機有高鐵有冷鏈,別說西安了,新鮮的荔枝即便從嶺南運到東北也能在24小時之內(nèi)到達(dá)。可在唐代它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這種問題我反正是沒想過,也想不出來,既沒有豐厚的歷史底蘊,也缺少立體的地理概念,更缺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索精神,想也是白想。馬伯庸先生的高明之處就是抓住一兩個小小的線索,憑著扎實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為我們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唐代,這新鮮的荔枝是如何從嶺南運到長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所以那道公文走了頗多部門,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挑大梁。最后,這“荔枝使”的差事落到了倒霉蛋李善德頭上,并非出自本意,而是被他人算計了。李善德,四十幾歲,是個九品下的上林署監(jiān)事。他明算及第,長于計算,短于文才,并不受重用。公文到達(dá)他們那兒的時候,他正在處理一件人生大事——買房,幾十年的積蓄全拿出來,不夠,還貸了款。雖然遠(yuǎn)點、破點、壓力山大,無論如何在首都圈有了一處屬于自己的房子,還是挺開心的。等他辦完私事回到單位,領(lǐng)導(dǎo)竟然請吃飯,受寵若驚啊。喝得高興時拿出公文派他個好差事,出任“荔枝使”,雙喜臨門啊,還貸有望啊。要知道各種明目的什么“使”,大都是國舅爺兼任的,根本輪不到別人。下班路上他急匆匆地往家趕,急于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家人,不小心跌了一跤,公文里掉出來個小東西,瞬間被嚇醒:他拿到的那份文件被偷梁換柱了,原本寫的“荔枝鮮”,被貼黃成了“荔枝煎”,難怪這等好事會落在他這么個小人物頭上。他急忙返回單位找領(lǐng)導(dǎo),上司當(dāng)然不承認(rèn)做了手腳,無權(quán)無勢的他是最理想的炮灰人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朋友韓十四勸他“和離”,就是跟妻子分手,免得獲罪后連累妻女。杜子美卻勸他,反正是個死,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這話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親下嶺南,了解荔枝保鮮的時間、方法,借用胡商的財力,做了幾次試驗:怎樣走才能把新鮮荔枝最快地運到最遠(yuǎn)的地方,這種計算是明算科出身的他最擅長的事。有了幾次試驗的結(jié)果,他信心滿滿地擬定了運送荔枝的細(xì)枝末節(jié),這計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氐介L安,他準(zhǔn)備在一個月內(nèi)打通所有關(guān)節(jié),否則就趕不上在六月一日貴妃生日當(dāng)天運到了。事與愿違,沒人理他,甚至他剛離開嶺南的時候還被人追殺,原因只有一個——你一個小人物都能辦成的事,我們卻辦不成,這讓大領(lǐng)導(dǎo)心里頭怎么想,我們還有活路嗎?我想起以前在哪里讀到國人的劣根性,不想著自己如何努力,只想著怎么把別人拉下馬。幸得貴人相助,當(dāng)然了,肯定不是為了協(xié)助他,只是利益之爭罷了。經(jīng)歷各種艱難險阻,耗費大量錢財,死傷無數(shù),最終單人單騎帶著兩壇荔枝回到長安,博得妃子一笑——吃不吃無所謂,好不好吃也無所謂,重要的是心意。完成這一壯舉的李善德平步青云了嗎?并沒有!認(rèn)死理的他,當(dāng)面跟國舅爺叫板,指出這事的勞民傷財,好在貴人相助,最后只是被貶到嶺南幽居。對他來說,這是最好的歸宿,可以不理世事,安安心心地種荔枝了。而且,陰差陽錯,躲過一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幾天深圳馬拉松開跑,將近兩萬人參賽,今年第一次將終點設(shè)在前海這邊,我倆去看熱鬧。男子第一梯隊跑過去了,后面陸續(xù)有人跑過來,看著奮力奔跑的他們,我卻不合時宜地想到“孤獨”兩個字,這些人注定與獎牌無緣,但也不甘落后,一路上都在孤獨地奔跑,跑完后孤獨地離開。有人吐了,有人倒下了,大多數(shù)人在堅持著。為什么?就像李善德,為了辦好荔枝鮮這差事,他瘸了一條腿,大部分時候也是獨自在路上奔波,不眠不休。為什么?李善德說過一句話: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yuǎn)的地方。我想這句話一定能讓那些跑者產(chǎn)生共鳴,歷經(jīng)磨難和考驗,獎牌不重要,完賽最重要。名次不重要,超越自己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荔枝林</p> <p class="ql-block">荔枝紅葉</p> <p class="ql-block">荔枝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