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立節(jié)可為千載道,成文自足一家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緬懷同盟會元老之一、吾贛先賢湯增璧</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彭江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簡介:彭江流,江西萍鄉(xiāng)人,中共黨員。1921年1月生,1948年畢業(yè)于江西省立宜春中學高中部。曾任《江西日報》一級編輯、新華社江西分社記者、萍鄉(xiāng)《地方志》、《文物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萍鄉(xiāng)市委黨史辦副主任。有《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的歷史》(約2萬余字),收入195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史資料》第二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至黨的高級干部閱讀,并在《工人半月刊》上連載發(fā)表)。在新華通訊社江西分社工作時,北京總社1957年《新聞業(yè)務》(活頁版),刊有總社在全國范圍內(nèi)通報三篇加分好稿,其中有兩篇是他寫的:《青春回到"寡婦村"》和《打狗魚》民間故事(1960年曾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民間故事選》)。1978年后曾任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負責人:與人合撰《智斗美女蛇》,并搬上銀幕。1982年任萍鄉(xiāng)地方志、文物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83年任市委黨史辦副主任。主編《萍鄉(xiāng)古今》系列叢書,以一人之力,歷時15載,成書16輯,達三百萬言。其事跡曾載湖北大學《史志文萃》1986年第11期《當代史志工作者》專欄,題為《春風伴我撰〈萍鄉(xiāng)古今〉》。他還是安源工運史的拓荒者,他所寫的《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時間是1921年冬考正》一文獲江西省中共黨史學會優(yōu)秀論著,刊于《江西大學學報》。曾引起毛澤東文獻研究會的注意。從1993年起,歷時五載,撰寫張國燾研究,五易其稿,達百萬余言,不少專題已發(fā)表于《炎黃春秋》等報刊。如《張國燾奉命阻止南昌起義》、《張國燾大弟張國庶》等,受到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臺灣等萍鄉(xiāng)籍名人好評。紛紛撰嵌名聯(lián)、詩、詞相贈。1995年被評為"萍鄉(xiāng)市十佳老干部"、"萍鄉(xiāng)市優(yōu)秀黨員"稱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7月是中國同盟會成立90周年,使我想起吾贛先賢湯增璧。湯增壁字公介,號朗卿,湘東區(qū)東橋鄉(xiāng)人,享年67歲。今年是他誕生115周年、逝世48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2年,湯入南京兩江師范,1904年,湯以官費赴日本留學,肄業(yè)于早稻田大學,與黃興、章大炎同居一室。約在1904年,由黃興、宋教仁介紹加入華興會,為該會最早會員之一。1908年,他曾任《民報》編輯、副主編。為配合《民報》宣傳,江西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江西》雜志,他是主辦人。他與黃興交情甚篤,1916年夏,黃曾書聯(lián)兩幀贈湯:一是:立節(jié)可為千載道,成文自足一家言;另一是:秋水為神玉為骨,詞源如海筆如椽。這兩幀對聯(lián)是黃興對湯革命品質(zhì)和詩文才華的評價。國民黨元老居正在《湯公介先生事路》一文中寫道:“平生廉介自守,罔事積蓄,雖或環(huán)堵簫然,處之晏如。為文駢散皆工,詩典前四句是贊揚他的“立節(jié)”,后三句是贊揚他的“成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湯的一生有兩件事最為人樂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毛澤東最尊敬的老師,他雖是同盟會元老,但辛亥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篡奪,因而1914年曾在長沙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任教,擔任毛澤東所在班的國文教員,對毛澤東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毛澤東在一師的同班同學周士釗《少年毛澤東的故事》第59頁說“有一學期,班上來了個姓湯的國文教員。他原來是在報館當編輯的,講課時能夠聯(lián)系中國和世界形勢,教給學生一點時事知識?!珴蓶|常于課余找他談話,交換對時事的看法?!泵珴蓶|當時對時事非常關心,對湯的“講課時結合時事”,當然感到高興,師生關系與一般同學不同,頗為密切。他還經(jīng)常登門拜訪,向湯求教。湯十分器重毛的文才,更不吝賜教,并不厭其煩地給他舊《民報》看。湯的一家對毛的印象極深,以致20年后,湯的大兒子湯鐘瑤在1934年12月2日日記中寫道:“閱報,知去年死中國新文學界三個文人;一、彭家煌,湖南人。民國三年,家父執(zhí)教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彭君及毛澤東,均為該校學生,而毛氏尤為家父得意弟子。十年以后,乃毛氏出沒于贛境,為紅軍領袖之一。(其二、三略)”。(湯鐘瑤日記)他寫這則日記的時間,正是紅軍失敗,開始長征的時候,而湯氏后人仍說“毛氏尤為家父得意弟子”,引以為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周年昌(研究員),曾有一個湯增璧專題科研計劃。1983年5月曾來到萍鄉(xiāng),由筆者陪同前去湯氏故居東橋訪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湯不僅同情毛澤東這個得意弟子,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支持東橋湯氏族人參加紅軍,民國二十年,東橋地區(qū)的蘇維埃運動受挫,不能在東橋立足,便逃到南京湯家避難。湯增璧逝世時,蔣介石無動于衷,但湯昔日的戰(zhàn)友卻給他以很高的評價,國民黨元老居正曾撰《湯公介先生事略》;于佑任的挽聯(lián)是:開國耆碩;李宗仁的挽聯(lián)是:矩花猶存;于佑任給他書寫遺像;許世英敬署哀啟?,F(xiàn)由湯氏后人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挽劉道一詩》的真正作者。1906年,上栗市蔡紹南和湖南人劉道一等人領導了萍瀏體起義,震驚中外。劉道一為清庭所殺時,年僅22歲。他是同盟會為中國革命犧牲的第一人。黃興奉孫中山之命,囑湯增璧同撰《挽劉道一詩》。全詩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尚余遺業(yè)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塞上秋風嘶戰(zhàn)馬,神州落日泣哀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時痛飲黃龍酒,橫攬江流一奠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詩因系孫中山署名,故當時流傳甚廣。1914年上海廣益書局(中華民國名人詩選》,第一首便是孫中山署名的這首詩,此詩還被收入《國父全集》,是該書唯一的一首詩。(美)薛君度的《黃興與中國革命》,卻認為此詩為黃興代作,實誤。湯擔心埋沒了自己代撰的功績,曾請知情人張繼書寫此詩行書橫幅,落款為“右公介仁兄代總理《挽劉道一詩》,滄州薄泉張繼敬書”。他死后,在《訃告》中曾提及此事,大意是說:“……‘塞上風嘶戰(zhàn)馬,神州落日泣哀鴻’句,一時傳誦士林……”所指就是此詩。1912年冬,黃興解職回到湖南,兩人在長沙歡聚,時逾一月,中間,湯陪同黃興回萍鄉(xiāng)安源考察礦務。不久,黃興去武漢出任粵川鐵路督辦,又邀湯去武漢度歲。漢口《國民日報)請黃興題詞,用祝新年元旦,湯為黃代筆。詩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萬家簫鼓又喧春,婦孺歡騰楚水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伏臘敢忘周正朔,與尸猶念漢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飄零江梅千波譎,檢點湖山一磊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試取群言閱興廢,相期牖覺副天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詩曾收入《黃興年譜》。當黃興讀到“檢點湖山一磊新”這句時,不禁嘆曰:“不圖我今日真作檢點也” 兩人相對莞爾而笑。湯在《同盟感舊錄》中還曾提到:“先生貽書,猶謂檢點作天子,果屬何人,意指黎元洪”。</p> <p class="ql-block">湯增璧長子湯鐘瑤與二婚夫人在臺灣</p> <p class="ql-block">湯鐘瑤夫婦與二夫人所生長子在臺灣</p> <p class="ql-block">湯鐘瑤臺灣兒子婚禮場面</p> <p class="ql-block">湯鐘瑤臺灣兒子婚禮場面</p> <p class="ql-block">湯鐘瑤臺灣兒子與孫子</p> <p class="ql-block">《萍鄉(xiāng)日報》剪報</p> <p class="ql-block">《萍鄉(xiāng)日報》剪報</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剪報</p> <p class="ql-block">《江西日報》剪報</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剪報</p> <p class="ql-block">《河北師院報》剪報,湯鐘琰乃湯增壁四兒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