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福建興化府古代貢茶尋源

千年廣業(yè)里

<p class="ql-block">  秋意漸濃,正是游山的好時節(jié)。近日偶然間聽聞家鄉(xiāng)山上有野茶樹之事,遂在三兩同鄉(xiāng)的慫恿下,準備回老家新縣廣宮的筆架山探查一番。</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了個大早,6點50分和朋友從涵江驅(qū)車回山里。一路閑談間,不覺車已入山。7點半車到廣宮村洋尾店,筆架山完整印入眼簾,見車窗外風景甚好,遂停車欣賞。</p> <p class="ql-block">  廣宮村在60年前稱為廣宮鄉(xiāng),1965年撤鄉(xiāng)分為3個村莊:?溪、廣宮、墘頂三個村。原廣宮鄉(xiāng)區(qū)域內(nèi),現(xiàn)有保留完整宋代的媽祖廟?溪宮、宋洋黃提刑府、步云洞、夾漈草堂。可見廣宮鄉(xiāng)在宋代人文薈萃。夾漈山、白石山、筆架山、泮洋山、東鎮(zhèn)山合圍而成廣宮小平原,湘溪、鳳摶溪、吉宦溪在廣宮合流而下。溪畔更有古人用一塊塊巨石,修砌的壯觀河道屹立千年。先人們在此地,開山修田利百世子孫。古代莆田至故興化縣城(新縣)的古驛道,從鄉(xiāng)中經(jīng)過至宋洋分為兩路。東北向至故興化縣城(新縣),經(jīng)大所經(jīng)三角埕至福清再到福州省城,稱“福興驛道”。北向經(jīng)大會嶺古道經(jīng)大洋至永泰縣城,稱“興永驛道”。</p><p class="ql-block"> 清代咸豐年間莆田名人宋廷尊有詩《雨宿?溪》:</p><p class="ql-block">飛雨灑秋空,山隱碧云里。</p><p class="ql-block">何處竹雞啼?蒼然濕衣履。</p><p class="ql-block">桑拓罩村煙,禽魚亂溪水。</p><p class="ql-block">偶逢三兩樵,日暮勸投止。</p><p class="ql-block">蕭條草舍寒,孤燈逼虛視。</p><p class="ql-block">不見著書人,著書心爾爾。</p><p class="ql-block"> 再行車2公里到墘頂村,乾峰赫然在眼前。遂開始下車步行。</p><p class="ql-block"> 筆架山從東望西由3座山峰構(gòu)成:乾峰、壺嫗峰、蓮峰。</p> <p class="ql-block">  乾峰即西北方山峰之意。古代興化縣衙西北向山峰,山形如大象,山頂有石寨,石寨旁有農(nóng)田。據(jù)說這個石寨建于元代,興化縣從興泰里游洋初遷廣業(yè)里湘溪時。原本欲修興化縣城墻,而蒙人縣官言興化府城深溝高壁,不堪一圍。當時元兵攻略南宋幾百座城墻,城墻再高大,也難以抵擋。城墻只能阻隔被圍在其中的百姓逃難。所以令各屯修建山塞用來抵擋賊寇,而興化縣不修城墻。</p><p class="ql-block"> 從公路往上幾百米到廣林院。以前曾出土很多石磨坊、雕刻磚等,現(xiàn)存直徑50厘米的基座可見當時規(guī)模龐大。站在古院遺址中間,兩傍長岡護手,坐北朝南,背靠壺嫗峰面向夾漈山。遺址分三層。大石基座在下層田邊推測為廣林院的參拜和集眾之所。中層則是當年出土眾多石磨坊石條雕刻磚較多的地方,有一塊石條上刻:當院僧??募眾緣。推測為生產(chǎn)生活區(qū)域。上層亦有一些磚石推測為當時住宿之所。</p> <p class="ql-block">  詢問周邊村民得知:古老相傳廣林院有三進院落,幾十年間常有銀器出土,是座比較富有的寺廟。在1992年開辟村道時挖出十來個石磨,蓮花紋紅磚等。寺院后有磚砌的排水溝現(xiàn)在填在公路下方。在莆田話中“貢茶”和“廣林”兩字諧音,這地方在古代可能是座生產(chǎn)貢茶的院圃。寺院前面還有一條道路稱為冶茶路。</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三百米到大會院,可惜當年修建青云山隧道時隧道內(nèi)的石頭存放在這個地方,后來石頭運走了遺址也失去曾經(jīng)田園的韻味。從一處山路的斷崖處還是能見到遺址底層的殘磚斷瓦碎瓷片。</p><p class="ql-block"> 詢問老農(nóng)得知此地曾經(jīng)為一個大姓的家寺,70年前這個姓氏在白沙鎮(zhèn)的后人仍有來祭祀,清代和民國時期,分枝到仙游楓亭的后人是騎馬過來祭祀。有兩間土房稱為“藥房”,其后人幾十年一修繕,直到1970年左右才倒塌。在寺院山門處有養(yǎng)馬地俗稱“馬廄”。在寺院的一處田壁上有塊殘碑上書:元豐辛酉歲記。元豐辛酉年即1081年。本地村民以前耕種這些田地時偶爾會撿拾到佛像。</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后山俗稱“和尚頭山”。山從頂端裂開,均分為三瓣,如蓮苞初綻,古人稱此山為蓮峰。</p> <p class="ql-block">  再從山路往上開始攀登大會嶺,約20分鐘到“天朝旌表”節(jié)孝坊,此牌坊是1869年同治皇帝下圣旨于我的烈祖母褒揚志節(jié),于1875年在此處修建牌坊,春秋二祭。牌坊上有“廣林”兩字,可見廣林在150年前便已是本地的地名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牌坊旁有座古代佛公廟避雨亭,墻基尚在,僅剩一面土墻。聽老農(nóng)講:這佛公廟避雨亭是宋代大會院的和尚所建,供來往嶺路的路人休憩避雨之用。古人行路到此總要抽簽問佛公,路途是否兇險以及前程如何。此廟非常靈驗所以才會保存千年。直到80年代后期行路之人漸少,此廟土墻崩塌,周圍山民都窮,也沒人組織去修繕,逐漸荒廢至今。曾有宋代本地進士薛利和(1012-1095年)經(jīng)過此廟休憩時遇到鄉(xiāng)親,吟唱兩句一直題寫在廟內(nèi)墻上:傍人笑我無藍袖,今日朱衣嶺上歸。</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百米有一塊石碑,石碑左刻:重整大會嶺姓名於右。中間刻本地陳、黃、胡、連、謝等姓幾十人捐資名單,右邊有乾隆丙子年號。乾隆至今已兩百多年了,按300年修一次古道,而佛公亭最少有九百余年的歷史傳說,這條嶺路不知在歷史上重修過幾次。</p> <p class="ql-block">  古石道旁不時有野茶樹出現(xiàn),有的單棵,有的一叢散落在漫山的古代茶田傍。直到嶺路頂端的土地廟前我們一行人,坐在一起休息下商議。聽說胡余峰頂端有古代的曬書石和虎踞岡古書院風景絕佳,便準備去尋找是否有大茶樹。時近中午陽光充足,走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卻光線陰暗,林間落滿厚厚的松針葉,山上雖有一丘丘田圃。砌田的石頭被大樹根頂?shù)弥щx破碎,累累古田圃遺跡猶在。而山林間大樹繁密之陰暗不利于茶樹的生長,心中頓感對此行尋茶不抱太大希望。</p> <p class="ql-block">  終于到達曬書石,一塊長約十余米的大石頭在林間,眼前被樹木擋住見不到周圍風景,據(jù)說當年虎踞岡古書院里每年都要在此曬書。再踩著林間松針葉往上攀爬百米便到達最山頂?shù)幕⒕釋艜?。宋代興化縣百俊方氏大族的方曄有首詩:</p><p class="ql-block">義齋昔啟虎蹲岡,一夕山祇預報祥。</p><p class="ql-block">會客曾聞居鼎席,應需重立相儒堂。</p> <p class="ql-block">  這個地方在北宋初年稱為義齋,是供周圍讀書的子弟念書的學堂,后來開辟為茶田后,人員較多不利清凈讀書。方山方姓人才倍出,便把義齋分枝遷往莊邊鎮(zhèn)的壽峰山去了。雖然是山巔周圍樹木好幾米高,仍然看不到好風景。再往下20米,幾塊高約30米的巨石橫跨在山巔。由于山勢險峻又有巨石,所以風景絕好。在壺嫗峰頂近可見廣業(yè)里各山,遠可望囊山、林山、九華山。相傳天氣晴好無云時,南面最遠處便是壺公山,而從壺公山頂向北遙望最遠處便是壺嫗峰,興化府內(nèi)一南一北兩相對望,因之名為壺嫗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巨石上遠處峰巒起伏,半個莆田山區(qū)盡收眼底。難怪宋代古人會選擇在此處讀書。遙指江山,上可學治國之道,下可學理民之要。文可學禮義詩書,武可學排兵布陣。北宋初期故興化縣,驟然間人文薈萃聲名鵲起便有跡可循。</p><p class="ql-block"> 聽同行人介紹在一個巨石下方有天然石桌。是古代祭祀虎踞岡山神的地方。本地傳說這幾塊巨石的其中一塊刻有“銀在閣老腳”,故事是:唐宋時期有一位閣老在此教習,見鄉(xiāng)人地少人多,而筆架山為種茶佳地,遂引回種茶之道。起初無人響應,閣老心生一計,取一簸箕白銀埋于山中,并刻字石上“銀在閣老腳”,一時之間鄉(xiāng)人爭相來此占山掘地開荒,此后茶田由此開始。</p><p class="ql-block"> 山頂風光無限好,也到了準備下山回去的時間了。一行人坐在山巔,分享帶來的食物與水之后,再次商議抱最后一絲希望去蓮峰嶺頭里,再尋一下茶樹。</p> <p class="ql-block">  從山顛下來的路終比上山輕松許多,二十分鐘后到達嶺頭里。這里地勢開闊,沒有繁茂的大樹遮掩,有村民幾十年來一直在種植的枇杷果園。</p><p class="ql-block"> 山區(qū)總是一個山頭一故事,我又開始尋找周邊村民了解這個山頭歷史。相傳當時(莆田話中“當時”與“唐時”諧音,用當時比較慎重)這里住著陳氏,在這一片山頂小平原放牛。下山的路是從西邊的和尚頭山,往下到達百俊泮洋。當牛養(yǎng)到99頭的時候大會嶺這條路修建好,漫山的茶園也開辟好了。牛經(jīng)常闖進茶圃中。所以陳氏認為風水被大會嶺這條路破壞了便搬遷到后頭坑谷目垅定居。后來這片小平原改造為田,一直屬于后頭坑陳氏耕種至今。</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時間已中午兩點多了,一行人在拍照完,便收拾行裝下山。在下山的路上,有本地70歲的村民,在得知我們上山尋找茶樹之行,便告知我們:他家的茶樹非常大今年還有去采摘茶葉并自己制茶,并回憶說他的祖母曾經(jīng)就在那采茶并自制茶葉。</p> <p class="ql-block">  據(jù)福建興化縣志鄭嵚《紀變漫言》記載萬歷十六年(1588年)廣業(yè)里還有人以種茶販茶為業(yè):莆大姓利之,遂相招結(jié)畬汀異客,茶布以為利。</p> <p class="ql-block">弘治1503年《興化府志》</p><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1503年《興化府志》中記載:</p><p class="ql-block"> 莆田縣帶管興化縣歸并課鈔(即稅收),茶課鈔四十七錠二貫九百五十文,茶引由(即販賣茶葉稅)鈔二十九錠。</p><p class="ql-block"> 仙游縣帶管興化縣歸并課鈔(即稅收),茶課鈔七錠一貫七百四十文,茶引由(即販賣茶葉稅)鈔二十二錠四貫。</p> <p class="ql-block">  而莆田其他地方?jīng)]有茶課鈔,可知明代興化縣是產(chǎn)茶之縣,撤縣之后莆田山區(qū)和仙游山區(qū)依然保持茶葉的產(chǎn)業(yè)。莆田廣業(yè)里山區(qū)是當時興化府最主要的產(chǎn)茶地。</p> <p class="ql-block">弘治1503年《興化府志》</p><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1503年《興化府志》中上供志記載景泰三年1453年:本府葉茶二百二十三斤。內(nèi)莆田縣該二百九斤,仙游縣該一十四斤。</p><p class="ql-block"> 由上面古籍材料可知當時興化府上供之茶為好茶,明初整個興化府莆田上供209斤,仙游上供14斤。</p> <p class="ql-block">  從上圖中可得知:明初天下歲貢茶葉4022斤,福建占2350斤。而興化府志之上供志記載景泰三年興化府上供223斤,其中莆田209斤,仙游14斤。興化府茶葉歲貢茶葉占全國份額的5.54%。占福建歲貢的9.49%??梢娕d化府當時乃是全國重要的貢茶產(chǎn)茶區(qū),而故興化縣在撤縣之后歸并入莆田縣的廣業(yè)里山區(qū)則是最主要的貢茶產(chǎn)茶地。兩宋至明初的四百年間(1080年-1480年間)在此設置貢茶院是非常有可能的。希望更多學者來考證這些史實,發(fā)掘更多史料。</p><p class="ql-block"> 胡立釗寫于2021年1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