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簡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運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詞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20世紀(jì)50年代初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zhàn)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拉開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志愿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jié)束。1958年,志愿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jì)念日。[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年7月2日報道,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將以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fā)“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jì)念章。[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戰(zhàn)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2020年10月19日,習(xí)近平強調(diào):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43]2021年9月,“抗美援朝精神”被列入黨中央批準(zhǔn)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4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名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發(fā)生時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10月—1953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地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朝鮮半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參戰(zhàn)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國人民志愿軍、朝鮮人民軍;以美軍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結(jié)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3年7月,交戰(zhàn)協(xié)議簽字停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歷史背景戰(zhàn)爭過程傷亡情況大事記載雙方序列戰(zhàn)爭影響戰(zhàn)爭評價文藝作品中朝紀(jì)念偉大精神參考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歷史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朝鮮半島的分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45年8月8日,根據(jù)雅爾塔協(xié)定,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13日,蘇軍開始在朝鮮東部清津地區(qū)登陸,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劃分對日本占領(lǐng)地區(qū)受降范圍,經(jīng)蘇、美協(xié)商,在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以下簡稱三八線)為界,以北為蘇軍受降區(qū),以南為美軍受降區(qū)。[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根據(jù)開羅宣言精神,1945年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達(dá)成協(xié)議,由駐朝鮮的蘇軍司令部和美軍司令部組成聯(lián)合委員會,協(xié)助南、北朝鮮迅速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臨時政府,但是由于蘇、美雙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意見分歧而未能實現(xiàn)。[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大韓民國成立,9月9日,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朝鮮半島上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政權(quán),形成南北分裂、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統(tǒng)一問題,雙方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化,三八線上武裝沖突日增,局勢日趨緊張。[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48年10月,蘇聯(lián)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quán)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3][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至此,朝鮮南北正式分裂。但雙方都不放棄統(tǒng)一目標(biāo),三八線附近時有摩擦,終于導(dǎo)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4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朝鮮人民軍的南進與美國的干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28日即攻占南韓的政治中心漢城。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美國為維護其在亞洲的領(lǐng)導(dǎo)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yuǎn)東空軍協(xié)助韓國作戰(zhàn),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cè)牖?、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進攻臺灣。美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quán)組成“聯(lián)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在蘇聯(lián)代表因抗議聯(lián)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的表決結(jié)果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韓國以“必要的援助”。“聯(lián)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dǎo),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zhàn)。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zhàn)役。[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朝鮮人民軍處于節(jié)節(jié)勝利,先后發(fā)動了漢城戰(zhàn)役、鐵原戰(zhàn)役、大田戰(zhàn)役和洛東江戰(zhàn)役,占領(lǐng)了韓國90%的地區(qū)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丘、釜山間的狹小地區(qū)。8月31日,又發(fā)動了釜山戰(zhàn)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但是此后戰(zhàn)局處于膠著狀態(tài)。[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發(fā)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jié)起來,進行充分的準(zhǔn)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fā)表聲明,強烈譴責(zé)美國侵略朝鮮、臺灣及干涉亞洲事務(wù)的罪行[6]。號召“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正義和自由的人類,尤其是東方各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奮起,制止美國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新侵略”。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fā)表聲明,指出聯(lián)合國安理會6月27日關(guān)于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發(fā)出《關(guān)于舉行“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的通知》。抗美援朝運動開始波及全國,形成第一個高潮。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于7月13日作出《關(guān)于保衛(wèi)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diào)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后又調(diào)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jié)于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qū)。[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于朝鮮半島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yán)重,轉(zhuǎn)入戰(zhàn)略后退。9月30日,周恩來發(fā)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rèn)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占領(lǐng)平壤,企圖迅速占領(lǐng)整個朝鮮,并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并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蓖瑫r,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lǐng)空,轟炸丹東地區(qū),戰(zhàn)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yīng)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領(lǐng)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以后又增調(diào)了第50、第66軍)和炮兵第1、第2、第8師以及一個高射炮團、兩個工兵團,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后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qū)。第13兵團過江后,于10月20日改組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10月25日,志愿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后的第一仗。[5]</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dāng)下鴨綠江大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火車通過鴨綠江大橋視頻</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dāng)年美軍飛機炸毀的鴨綠江斷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抗美援朝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關(guān)于“鴨綠江斷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鴨綠江上的“燕窩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概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dāng)年朝鮮????戰(zhàn)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聯(lián)合國軍俘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部分志愿軍遺骸接回祖國</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抗美援朝老兵吊唁戰(zhàn)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