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對虢國遺址正式大規(guī)??碧胶桶l(fā)掘共進行了兩次,一次是50年代,另一次是90年代,不過前次為主動發(fā)掘,后者是被動進行。</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為治理黃河水患,國家準備在黃河上修建一座水庫大壩,在蘇聯(lián)專家指導下選址三門峽河段,隨后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lián)合組成了“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擔任隊長。</p> <p class="ql-block">考古隊不久就在現(xiàn)上村嶺發(fā)現(xiàn)的虢國貴族墓群和車馬坑,展板介紹上用“意外發(fā)現(xiàn)”,我想就隊長夏鼐先生而言這應該是“意料中的意外”了吧,就像當年徐旭生老先生對洛陽二里頭夏朝遺址的發(fā)掘一樣。</p> <p class="ql-block">在編號M1052號墓中發(fā)現(xiàn)了包括“七鼎六簋六鬲”等諸侯王等級的陪葬器,包括上篇所提的陽燧,專家從出土物品判定應為某位諸侯王的墓,但從該墓所處墓園位置(一般以西北為尊)卻較偏。</p> <p class="ql-block">后在墓室中發(fā)掘出兩件戈,并在其中一件戈的內上發(fā)現(xiàn)了“虢大子元徒戈”銘文(在館里我第一眼讀作“虢大子方徒戈”,被旁一小朋友認真指正,看來“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元”),明確了該墓為虢國太子墓。之所以墓室偏大概這太子是位領兵作戰(zhàn)的勇士,在某次戰(zhàn)斗中以身殉國,國王準以諸侯王規(guī)制下葬,卻因“死于兵者不入兆域”祖訓偏葬了。隨后在車馬坑的位置上建造了一座博物館即現(xiàn)在的“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90年代的發(fā)掘應該說是很遺憾了。80年代末三門峽“撤縣立市”,因土地征用相關部門將位于“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西北大片土地劃作征地農民的宅基地,而當時的形勢下相關部門也未安排進行考古探測。如果……,三門峽市也許會是一個旅游勝地了,只能是一聲嘆息。</p> <p class="ql-block">三門峽原為洛陽市管轄,考古神器便是洛陽的“地理標志產品”,當?shù)剞r民足不出戶便在自己屋內發(fā)掘,據說有些人當年就購買了汽車。這種情況居然持續(xù)了一年多才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p> <p class="ql-block">上文所提的M2001墓也被“摸金校尉”盯上,幸虧……盜墓賊被堵在盜洞內,若再遲一天墓室就可能被打穿。</p> <p class="ql-block">從導航地圖上兩博物館距離也就500-600米。再然后又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盜墓,三個人租下了距M2001墓不遠處的某工程局的倉庫,從倉庫挖掘地道進入墓區(qū),竟然好幾年未被發(fā)現(xiàn),最后是其中一人因分贓不均去自首才被發(fā)現(xiàn),大量文物流失。前些年杭州錢镠墓也是被盜墓分子采用此簡單而粗暴的辦法盜掘了。</p> <p class="ql-block">相關部門是否需要也采用此法進行監(jiān)控</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出來已是下午一點,心里對盜墓依然忿忿,腹中也饑腸碌碌,尋得一家“虢國羊肉湯”館,一碗羊肉湯、一個肉夾饃,頓覺全身舒暢,看來還是當?shù)厝苏f的“沒有啥事是一碗羊肉湯解決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匆匆三門峽一日,走了三個博物館,但依然有兩個問題尚不清:一個是按很多文章介紹當年周王分封了西虢和東虢,西虢在寶雞而東虢在滎陽,但在周朝沒有其它兩個封國是同名的,象鄭國、晉國、蔡國都是姬姓王封地,不應該有兩個虢國,況且東虢所在地滎陽周文王時期尚屬商朝地。</p> <p class="ql-block">另一個是當年為周幽王出主意“烽火戲諸侯”的虢石父,在周幽王國破身死后擁戴了周攜王,與周平王“二王并立”,為何周平王東遷時,虢國也東遷三門峽,周平王怎會把如此重要地域讓與不共戴天的虢國鎮(zhèn)守?哎,再去喝碗羊肉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