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魏紫熙的山水畫初學(xué)清季王石谷,筆墨清潤,丘壑奇?zhèn)?,富有寫生意趣。繼師宋人山水,于劉松年、李唐、馬遠(yuǎn)、夏圭之大小斧劈、水墨清潤,十分用功,得其三味。中年后接蹤清初石濤、梅清諸賢,搜盡奇峰,師法造化,鐘情黃山峰巒煙云,形成兼有雄勁嚴(yán)整與雋秀清潤的筆墨特色。造型、章法之外,重視書法入畫,講究骨法用筆,往往正、側(cè)、逆鋒同時兼用,具有很強(qiáng)的表現(xiàn)力。擅畫水,得之于馬遠(yuǎn)水法,勾勒、渲染之外,融人光影處理,或云水空蒙,或濁浪排空,若感其勢、若聞其聲。善用暖色,好在濃墨上以朱(石票)、朱砂層層點染畫秋山,前人所無。</p><p class="ql-block">老松、長瀑、峰巒、房舍、舟楫......</p><p class="ql-block">欣賞山水畫大家魏紫熙筆下的這100幅精品山水圖,給人的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是心靈的洗滌。</p> <h3>魏紫熙(1915—2002),著名山水、人物畫家,原名顯文,生于河南遂平,現(xiàn)代金陵畫派山水大家之一,其筆墨凝重質(zhì)樸,畫風(fēng)蒼秀齊出,婀娜中見剛健之氣,婉媚外顯遒勁之韻。</h3></br><h3> <p class="ql-block">早年畢業(yè)于開封河南藝師。他的山水畫初學(xué)王石谷,后偏愛馬遠(yuǎn)、夏圭等南宋畫家的畫法,復(fù)涉新安畫派諸家。作為江蘇畫畫院的畫師,五六十年代經(jīng)常赴各地寫生,致力于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p> <p class="ql-block"><b>魏紫熙談南北方山水畫</b>南北方山水畫在技巧、風(fēng)格上的差異,我認(rèn)為在五六十年代。北方的山水畫太過注重于筆墨,皴、擦、點、染面面俱到。我記得以前看了北方的一位老畫家的畫,叫什么名字記不清了,畫的是烏江,用很粗的筆畫一塊大石頭。但整個畫沒有氣勢,畫面里多是空的,太小氣。小氣的毛病在哪兒呢?他不是用筆墨的變化來處理景物,光用一支大筆來勾一個石頭的框子就算了,這不行,是站不住的。其實還是要用小筆一筆筆地畫出來才好。這張畫說起來是烏江,畫祖國西南的山,應(yīng)該很有氣勢,但看起來小氣得不得了,可惜現(xiàn)在手里沒有此畫,如有的話可以看看。他這畫包括當(dāng)時北方幾位老畫家的畫都是受老的技法的束縛。</p> <p class="ql-block">“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tǒng)”,這是魏紫熙的信條。</p><p class="ql-block">他參與組織并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魏紫熙成為江蘇省第一批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特殊貢獻(xiàn)藝術(shù)家終身津貼的畫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江蘇畫家的畫就有所突破。他們在畫畫時不是說每一張畫里一定要有皴、有點、有勾;有時候光勾,也有時候光點,有的時候什么方法都有,這樣的畫一看就有氣勢,這是為氣勢而畫畫。北方的有些畫家,為皴、擦、點、染而畫畫,認(rèn)為皴、擦、點、染是中國畫里必不可少的東西。其實并不盡然。就我說的前面的那個人,他到西南我們也到西南,回來畫出的畫就是兩個樣子,我們的畫看著是新的,欣欣向榮的,他的畫看起來卻老氣橫秋的。當(dāng)然,這是北方的某一部分人的情況,不是指全部。</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bbM3lf5-TMQwZixqf-4z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