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城花暖鷓鴣飛--浙東唐詩名城新昌故事》 婁國耀 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i>西園重教</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既退,于所居止止山莊旁立一軒曰兩曲軒。復營東廬墓地,建祖父祠。凡親族貧乏者,皆有以潤之。而戒諸子,則日討勤儉,蓋皆自少年艱苦中得之也。年六十三卒。</p><p class="ql-block"> ——錄自民國《新昌縣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私塾執(zhí)教 營建息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剛蒙蒙亮,彩煙鄉(xiāng)鐘澤村(今回山鎮(zhèn)中宅村)籠罩在乳白色的濃霧中?!班膏膏浮?,不知誰家傳出一聲清脆的雞鳴聲,緊接著全村的公雞開始此起彼伏地鳴叫起來。雞鳴聲喚醒沉睡了一夜的小山村,村莊逐漸熱鬧起來:四周傳出“吱吜”“吱吜”的開門聲,巷子里響起輕重不一的腳步聲,村頭井池邊發(fā)出“撲通撲通”的汲水聲,還有誰家幼兒響亮的讀書聲……</p><p class="ql-block"> 太陽緩緩地從東邊的山頭露出通紅的臉蛋,在流動的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的農(nóng)舍,漸漸地清晰起來。村莊坐北朝南,北面最高的位置上矗立著一座粉墻黛瓦、庭院深邃的新屋臺門。臺門建筑考究,工藝精湛,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特別是門樓上方和屋頂?shù)牡窕ㄓ葹榫旅利悺>幼≡谛挛菖_門的五戶人家是同胞兄弟,房子是排行老三的梁葆仁為兄弟們所建。</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生于1844年,字承薪,又字墨春,號西園,別號澤春,彩煙鄉(xiāng)鐘澤村人。他大器晚成,清光緒十二年(1886)貢士,光緒十六年(1890)恩科進士,同年以即用知縣簽發(fā)湖北,光緒二十二年(1896)出任湖北天門知縣,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卸任。</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25歲那年,父親病故,此后至入仕,始終由兄弟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為了感謝這份手足之情,他特意遣人送回銀兩,請人建造新屋臺門送給兄弟及其子女居住。他又為每個兄弟各置了十畝田,使他們居有其屋,耕有其田。</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葆仁托病致仕,回到家鄉(xiāng)。他沒有和兄弟們一起居住在鐘澤村的新屋臺門,而是帶著十幾箱行李來到位于靈巖山麓的息廬。靈巖位于彩煙鄉(xiāng)(今城南鄉(xiāng))韓妃村與下洲村之間,山勢陡峭,樹林茂密,上下無路可行。靈巖極像一把太師椅,中間部分稍凹陷,左右兩旁各有一座山峰前傾。靈巖前有十里沙灘,東西流向的韓妃江從中穿過。</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在同治三年(1864)考取秀才,先后在韓妃村、下洲村的私塾執(zhí)教。教書之余,他喜歡到這片沙灘上,或看書,或看景,或沉思,在這青山綠水間享受獨處的時光。他在兩村執(zhí)教期間,誨人不倦,教導有方,深得當?shù)匕傩盏木粗?。當?shù)卮迕駷榱肆羲L期在此任教,經(jīng)過商議,決定把這塊沙灘贈送給他。</p><p class="ql-block"> 書籍使人看見更廣闊的世界。盡管深處鄉(xiāng)野,梁葆仁卻心懷鴻鵠之志。教書是為了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他的志向是希望通過刻苦學習獲得更大的成就,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此,他沒有接受鄉(xiāng)親們的饋贈。同治七年(1868),在母親和兄弟的資助下,梁葆仁到新昌鼓山書院及杭州的敷文、崇文、紫陽、詁經(jīng)精舍等著名書院深造。</p><p class="ql-block"> 在杭州求學期間,梁葆仁結識了富陽的夏滌庵。兩人性情相投,成為好友。夏滌庵邀他去家里做客。夏家有很多藏書,求知若渴的梁葆仁不分晝夜,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他在此博覽群書,眼界大開,學業(yè)突飛猛進,被時人稱為“浙東才子”。這段心無旁騖的讀書時光,為他日后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以及仕途中取得非凡成就打下了扎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在似水般流逝的時光中,梁葆仁的年齡在悄悄地增長,轉眼到了而立之年。他結束杭城的學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在家人的張羅下,他與同鄉(xiāng)嶺頭周村一位周姓姑娘結成百年之好。成家后,他帶著妻子再次來到韓妃村、下洲村私塾任教。</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年(1876),梁葆仁用低廉的價格買下靈巖前的沙灘,在此建造了一座別業(yè)。別業(yè)背靠靈巖,面對韓妃江,是風水學上“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的上好位置。別業(y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建在韓妃江上的兩排石頭矴步。遇到下大雨,江水猛漲,水漫過矴步,就得靠竹筏或小船進出。自古君子多愛竹,梁葆仁亦然,也在別業(yè)后院種上竹子,兩旁種上果樹。如此一來,新居成了一處僻靜之地,猶如世外桃源。所有師者都希望自己的弟子能翱翔萬里,大有成就,前半生以教書為主的梁葆仁也一樣,因此他給別業(yè)取名為“息廬”,來自莊生“弟子若有鯤鵬志,師者愿做六月息”中的“六月息”之意。</p><p class="ql-block"> 土地是山川之根、萬物之本,是人類的衣食父母。韓妃、下洲兩村位于兩山之間的峽谷中,原本就缺田少地,梁葆仁買了沙灘,卻沒有田地。為了有可種植的土地,梁葆仁在沙灘上“淘汰芟刈,堤水之沖其壤,漸靜土膏以息,種桑八百,本雜以果蔬,栽以松竹,終成美觀”。</p><p class="ql-block"> 有屋可居,有地可種,梁葆仁安家落戶后,邊教書邊學習。同年,他在鄉(xiāng)試中獲第四十九名。后來,梁葆仁走出彩煙,在天臺文明、嵊縣芝山及本縣鼓山等書院執(zhí)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悉心藏書 以教澤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說在外多年的梁葆仁回來了,族人或親友以及附近的居民紛紛前來看望。堂屋里擺放著十幾口箱子,這是他從千里迢迢之外的湖北帶回來的。幾個調(diào)皮的孩子圍著箱子追逐,梁葆仁立即吩咐家人拿出小點心,引開孩子。</p><p class="ql-block"> 看他似寶貝般地護著箱子,一人問道:“梁先生,箱子里是不是裝著珍稀奇寶?”</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點點頭說:“是的?!?lt;/p><p class="ql-block"> 另一個人說:“梁先生,我們鄉(xiāng)下人寡聞少見,能不能打開箱子讓我們看看,長長見識?”</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笑笑,沒說話。</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他并不惱,有幾個人趁機起哄:“梁先生,打開看看吧,讓我們開開眼界。”</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也忽然來了興致,他說:“行,里面是各式各樣的寶貝,你們想看哪個?”</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人指著最中間的一個箱子說:“就看這個吧。”</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說:“就這個?不反悔嗎?”</p><p class="ql-block"> 大家齊聲回答:“對,就這個?!?lt;/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拿下掛在腰間的一串鑰匙,按序號找出其中一把,打開鎖,掀起箱蓋,里面竟是滿滿一箱子書。</p><p class="ql-block"> “啊,居然是書?!”大家有些不敢相信。有人建議再打開一箱看看。</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依言又打開一箱,里面同樣是書。梁葆仁說:“箱子里裝的全是書,書才是世間最寶貴的財富。”說完,他打開所有的箱子,里面果然全是書。</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永遠無法忘記,當他看到同學夏滌庵家中偌大的藏書樓中,一排排書架上陳列著各類書籍時,他簡直被震撼了。就是那些書籍,在他面前展現(xiàn)了一片新天地,也是從那時起,他第一次領悟到藏書的意義和價值。于是心底就有了一個藏書夢。</p><p class="ql-block"> 在湖北天門縣任職的十二年間,梁葆仁省吃儉用購買各種書籍,數(shù)量達一萬二千余冊。這些書涉及經(jīng)史子集各部,包括水利專著、醫(yī)典、文學曲藝以及地方史志等,其中有不少是難得的孤本、善本和珍本,這次返鄉(xiāng)的他帶回這十幾箱書。他走的是水路,一路上最擔心船翻,晚上都不敢睡踏實。直待安全到家,他才長吁一口氣。</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托病引退時幾乎已身無分文。光緒皇帝感念其為官清平,為民勤政,將他在修筑江堤防洪工程時節(jié)余的一萬余緡賞賜給他,這筆錢成了他唯一的余錢?;氐郊亦l(xiāng)的梁葆仁,看到親友和族人中不乏貧窮者,就拿出獎賞得來的白銀,“皆賑之”,并“告誡諸子,以勤儉持家”。</p><p class="ql-block"> 為了安置帶回來的書籍,梁葆仁擴建了息廬,新添了數(shù)間樓房,做了藏書樓。他引韓妃江水供家人飲用洗滌,又在院子里搭建了花園水池,和書屋連在一起。書讀累了就漫步其間,小憩一番。他還在息廬外添建了“兩曲軒”和一座碉樓。息廬地勢低洼,又靠近韓妃江,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碉樓能起到很好的防澇作用。擴建后的息廬比原來壯觀和氣派了很多,梁葆仁把其改名為“止止山莊”,其意取自老子的“止其所止,不得不止”之句,莊名暗含著主人急流勇退,打算在此安度晚年之意。</p><p class="ql-block"> 這批凝聚著梁葆仁一生心血的古籍古書收藏在止止山莊,這里成了清代江浙有名的民間藏書樓之一。為了讓這些書籍物盡其用,被其孫梁以忠捐贈給新昌縣人民政府。在1958年新嵊并縣時,悉數(shù)運往嵊縣圖書館,現(xiàn)尚有一萬余冊古籍留在嵊州。</p><p class="ql-block"> 梁葆仁回來的那年,一群有識之士正在新昌東部的大市聚創(chuàng)建一所新式學堂。該校取名為“知新學堂”(今大市聚知新中學),“知新”之名來源于梁啟超定名的《知新報》,“學堂”是遵清《欽定學堂章程》的統(tǒng)一規(guī)定。一向崇尚教育的梁葆仁得知后,主動捐贈部分朝廷獎勵的白銀用作該校建設。</p><p class="ql-block"> 知新學堂落成時,校方負責人邀請梁葆仁寫記。他欣然應允,親撰《知新學堂記》:“……正中講堂三楹,東翼教習樓各三楹,學舍十二楹,西之翼如東,正前門廳三楹,附門計支應舍九楹……”知新學堂為新昌重點學堂之一,為新昌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其中我國現(xiàn)代司法奠基人、第一部紅色憲法重要起草人梁柏臺就曾就讀于此。在參與創(chuàng)建知新學堂外,梁葆仁又吩咐妻子周氏將其個人積攢的私房錢捐出,創(chuàng)辦道南小學(現(xiàn)回山鎮(zhèn)道南中學前身),同時叮囑其長子梁岸聲出資創(chuàng)辦鐘澤小學(現(xiàn)新天小學前身)。</p><p class="ql-block"> 家風是家庭的靈魂,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梁葆仁一生重視教育的價值觀,沾溉浸濡著族中子弟。在其子孫中,創(chuàng)辦學?;驈慕陶呱醵啵绱巫恿簶渎曉鞴艿滥闲W,孫梁以忠曾創(chuàng)辦永寧鄉(xiāng)中心小學及新昌縣簡易師范學校,孫梁品槐曾任原新天中心學校校長,孫梁品梅曾任新天梁氏小學校長等,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第三、第四代后人中,從教者有近二十人之多。到目前,其第五代、第六代后人中,仍有眾多從教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圍灘筑田 造福鄉(xiāng)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十九年(1903)冬天,從集市上買米回來的管家再次向梁葆仁抱怨,大米又漲價了,這是秋后漲的第三波。冬天不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尚且如此昂貴,待年后,不知又會貴出多少。這期間,每一位來止止山莊的客人,聊天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提起飛漲的物價。</p><p class="ql-block"> 一天,梁葆仁站在止止山莊前,眺望河灘上的桑園和果園,眼前浮現(xiàn)出當年“淘汰芟刈,堤水之沖其壤,漸靜土膏以息”的場景。眼下,那些桑樹和果樹下,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已積聚了很多泥土。他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有水有泥是糧田的基本要求,水有韓妃江,泥在樹根下,何不砍桑移果,掘土取泥,在此圍灘筑田呢?”有了這個想法,他又細細地琢磨了一番,覺得完全可行。</p><p class="ql-block"> 江南多雨,冬季是一年中雨水相對較少的季節(jié),此時的韓妃江的水位較低,是難得的造田良機。梁葆仁當機立斷,再次拿出朝廷獎勵的部分銀兩,組織韓妃、下洲兩村及附近的鄉(xiāng)民二百余人開始動工。工程率先著手治理韓妃江,再圍灘造田。</p><p class="ql-block"> 工程開始后,往日安靜的靈巖一下子熱鬧起來。每天一早,鄉(xiāng)民們肩扛鋤頭、鐵鍬,手拿鏨子、鐵錘,從四面八方涌向這里。有人砍桑移果,有人掘土取泥,有人肩挑簸箕,有人抬石運送,有人鑿石筑堤……在忙碌的現(xiàn)場,梁葆仁腳著草鞋,手執(zhí)竹杖,每天親臨指揮。</p><p class="ql-block"> 在梁葆仁的策劃和指揮下,“墾欹斜而成平地,去沙礫而為淤田,阡陌交通縱橫”,沙灘逐漸變成良田的樣子。考慮到韓妃、下洲兩村亦無多少糧田,梁葆仁決定擴大改造面積,將止止山莊上游及周圍一些荒蕪之地也改造成糧田。</p><p class="ql-block"> 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回山大旱,整個夏天沒下幾滴雨。平時川流不息的韓妃江,也只剩下江心一彎水。大批村民家中開始斷糧。梁葆仁從黃巖購回大米500石(約75000余斤),賑災百姓。除了老弱病殘者按口糧領取,有勞動力者則以工換糧的方式發(fā)放。</p><p class="ql-block"> 圍灘造田歷時數(shù)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墾荒成功,韓妃江兩岸的十里荒灘變成了百畝糧田。新開墾出來的糧田,除了自家種植部分外,梁葆仁讓村民隨意種植,按收成適當收些田租。梁葆仁圍灘造田的創(chuàng)舉,可謂開了新昌早期大規(guī)模墾荒造田開發(fā)農(nóng)業(yè)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光緒三十二年秋天,止止山莊前的農(nóng)田里,黃澄澄的稻穗笑彎了腰。鄉(xiāng)民們彎著腰,弓著身,揮汗如雨在陽光下收割稻谷。梁葆仁站在窗前,欣喜地看著這豐收的一幕。突然,他眼前一黑,手中茶杯摔落,隨后身軀重重地跌倒在地。家人聽到異響,立即趕過來,在他眼前不斷晃動的面容和喊叫聲,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那年的陰歷十二月十一日,梁葆仁因腦中風在止止山莊去世,享年63歲。</p><p class="ql-block"> 21年后的民國16年(1927),梁葆仁夫人周氏病逝。家人將西園先生和其夫人的靈柩,下葬到新昌縣與天臺縣交界處的三州鄉(xiāng)車門灣山崗上。那天,從靈巖村的止止山莊到天臺縣的車門灣墓地,沿途各村設壇祭祀,每戶村民家中掛白,以表對這位循吏的懷念。</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往事如煙,梁葆仁已離世一個多世紀。世間再無他的音容笑貌,但他的墓地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他的故事仍在被人們口口相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西園故里 精神薪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最繁榮時,止止山莊的房子有過八十余間,人口增添至四五十人。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歷經(jīng)一百多年的風雨洗禮,現(xiàn)在的山莊只剩下幾截斷壁殘墻。前幾天,筆者有意去探訪止止山莊,知道大概位置在韓妃村和下洲村之間。當車子駛出韓妃村后,筆者有意留心南面山麓的舊房子,直至下洲村也沒發(fā)現(xiàn)。經(jīng)村民指點,得知車已開過頭,后又折回。在返回的路上,筆者再仔細看南面山麓的舊房子,待車子再次駛至韓妃村時,還是沒有看到想象中的止止山莊。直至筆者又折回,看到寬闊的韓妃江上排列著兩排矴步,猜測應是此處,再觀察對面山麓的周圍景致,才在一片仲春的嫩綠中依稀看到一些殘墻。</p><p class="ql-block"> 山莊前由梁葆仁改造的糧田,現(xiàn)已全部種上茶樹。穿過茶園,跨過矴步,踏上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止止山莊便在路的上頭。破敗的院落里長滿雜草雜樹,遮住了低矮的斷墻殘壁,近距離都不容易分辨,更何況在離此幾百米遠的馬路上。止止山莊已成廢墟,唯有一個高大的石門框悲愴地立在其中,彰顯出曾經(jīng)的輝煌。站在止止山莊舊址上,筆者甚是唏噓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探訪過止止山莊舊址,轉身折回山莊前的小路,發(fā)現(xiàn)路旁有一排高大的溪丐樹。溪丐樹高聳入云,蒼勁的枝干似一只只巨手伸向天空。它們佇立在這里,迎來無數(shù)個黎明和黃昏,在日夜交替中看著山莊從興盛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都說歲月無情,它果真是摧毀一切美好事物的魔手嗎?不,它在摧毀美好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美好事物。筆者一面哀嘆古宅衰敗,舊跡難尋,一面繼續(xù)尋訪西園先生的老家——中宅村(今新天村)。值得慶幸的是中宅村和止止山莊呈現(xiàn)出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村口設有西園先生的簡介及照片,村中保留著與先生有關的古祠堂、古臺門等珍貴歷史遺存。</p><p class="ql-block"> 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中宅村以西園先生一生恪守的“士志于道,貴學圣賢立品,不得僅取功名,以為一時夸耀”的立世之道,打造成了一個以“好官故里”為主題的廉政旅游線——“天姥清風之旅”的特色站點,其中以先生故居及西園公祠為最具代表性的清廉文化陣地,成為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接受廉政文化教育實踐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代替著很多舊事物,止止山莊和它的主人已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消失在時空中,但是他“繼圣賢理學之儲,守風流樸茂之規(guī)”的高貴品質,不斷吸引著后人去觸摸,去靠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近你時,其實我已經(jīng)聽得見歲月的風聲</p><p class="ql-block">在呼啦啦地吹,如你門廊下的風鈴</p><p class="ql-block">那舒緩的叮叮當當,輕敲慢慢老去的村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啊,當我手撫你村前的護欄</p><p class="ql-block">屏息,閉眼,一些喧囂,一些洶涌</p><p class="ql-block">在你的村口,那條路上,紛至沓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無論從哪個方向走來,對你</p><p class="ql-block">我該對你贊美些什么,在你逼仄的墻角</p><p class="ql-block">我此刻應該是,呼吸著你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西園公祠出來,我突然發(fā)現(xiàn)你</p><p class="ql-block">你的時光從來不曾消失,也不曾將你遺忘</p><p class="ql-block">一些故事,總溫柔地降臨于我的身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邀你入詩,讓那些舊時光</p><p class="ql-block">在村前依次走過,等待草木再一次枯榮</p><p class="ql-block">在這人間,有些話,不說,你我已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