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莊嚴宏偉的——黃帝陵

堅果

<p class="ql-block">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 ,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 。陵前的“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p> <p class="ql-block">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約一千米處,是子午嶺向東延伸的部分。子午嶺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橋山總面積566.7公頃,山體渾厚,氣勢雄偉,沮水三面環(huán)流 。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蓋面積為 89.1公頃,計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沮河由西向東呈U形繞橋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橋山,黃帝陵因山而得名橋陵。</p> <p class="ql-block">軒轅廣場</p><p class="ql-block">軒轅廣場位于景區(qū)最南端,是一座寬園的不對稱半圓型廣場,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地面用直徑0.5米一0.6米的5000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p> <p class="ql-block">黃帝陵標識碑</p><p class="ql-block">位于黃帝陵印池廣場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標識碑正面雕刻的黃帝陵標識,圓形背景源自中華文化“天圓”的傳統(tǒng)理念,虛實相間體現(xiàn)時空轉(zhuǎn)換,圓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圖案,寓意黃帝開創(chuàng)的中華文明根植厚士、造福華夏。</p><p class="ql-block">黃帝陵標識碑的設計和制作,以毛澤東主席委托郭沫若題寫的“黃帝陵”為標識的主要素,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概念,確立了黃帝陵在中華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與 尊嚴。標識碑總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對始祖黃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柏樹枝干蒼勁挺拔,樹葉青翠,主干略向南傾斜。樹高19米,胸徑11米,其冠如蓋,其勢巍峨。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p> <h1>“黃帝腳印石”</h1>西漢文物,長0.62米,深約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黃帝陵東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傳說的“黃帝黃城巽宮”所在地。<br>1965年移至軒轅廟保存。<br>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以測運氣的習俗,據(jù)說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為大吉大利。 <p class="ql-block">漢武掛甲柏</p><p class="ql-block">黃帝腳印石旁,有一棵漢武掛甲柏,又稱將軍柏,志載:“漢武帝征翔方還,掛甲于此樹?!睒淝О吆勖懿?,縱橫成行,似有斷釘在內(nèi),是群柏之中最為奇特的一株。特別是每年清明節(jié)前,這棵古柏枝千上流出的柏液凝結(jié)為球狀,經(jīng)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1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jié)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桿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p> <h1>龍魂大鐘</h1>“龍魂”大鐘是用于公祭軒轅黃帝陵的禮器,設計將兼顧禮樂鐘之外形、廟堂鐘之音響和時代之風采。鐘體全高3.8米,口頸2.456米,重13噸。<br>“龍魂”大鐘以陜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銅鐘為主型,以漢代畫像黃帝功德為主圖案,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云紋為底飾,鐘紐為雙鳳聳立,兩側(cè)以雙龍為扉棱,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的整體造型莊重凝練,獨特精美,表現(xiàn)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xiàn)鐘銘盛世、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 <p class="ql-block">祭祀廣場</p><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廣場地面為花崗巖石鋪就,南端東西兩側(cè)各建三出網(wǎng),網(wǎng)前臺上擺放著八尊青銅鑄鴻叔簋 (gui);東西兩側(cè)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此外,東面還有一口龍魂大鐘,西面則立一面龍威大鼓。整個祭祀大院,莊嚴肅穆,威風凜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廣場</p><p class="ql-block">東西兩側(cè)分列著九尊高2米的青銅鑄牛鼎和代表56個民族的56面龍旗。</p> <p class="ql-block">龍尾道</p><p class="ql-block">軒轅廟前的龍尾道,共設95級石質(zhì)臺階,經(jīng)五個踏步組逐級登高,寓意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p> <p class="ql-block">祭亭</p><p class="ql-block">黃帝陵冢前為祭亭,亭寬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為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等,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為郭沫若受毛澤東囑托,于1958年5月手書。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卷起處系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亭柱上有兩幅楹聯(lián),一為:“奠華夏宏大業(yè)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巖石,,純凈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里舉行,成為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fā)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黃帝陵前還立有一塊石碑,位于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后,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軒轅黃帝在此乘龍升天時,人們不舍得他離開,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陵前原來還有一塊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是清陜西巡撫畢年沅于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所立,但現(xiàn)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冬,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宇,命人勒石成碑,置于黃帝陵墓之前。民國三十二年 (1943年),為整修黃帝陵廟,成立黃帝陵修建委員會,向社會募捐,擴建黃帝廟大殿等。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民國三十三年 (1944年),國民政府將中部縣易名為黃陵縣,更突顯了黃帝陵的獨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p><p class="ql-block">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院的主體建筑,坐落在廟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問。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簡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當問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檐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會、斗扶彩繪,兩側(cè)氣兩側(cè)背面、內(nèi)染等處的彩繪,均精致華麗。正般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lǐng)程潛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 (1938年)戛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大匾,字體鐵畫銀勾,剛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批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不遠萬里,奔赴橋山,共祭黃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黃帝陵題詞:“炎黃子孫”,1992年以來,陜西省對黃帝陵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港、澳、臺祭文碑</p><p class="ql-block">碑亭西前方,矗立著四塊石碑:香港回歸紀念碑、澳門回歸紀念碑、“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黃陵謁祖祭文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位于軒轅廟中軸線上,為仿漢風格的石質(zhì)建筑,建筑面積224平方米,五開間布局,4.8米高的18根柱子為花崗巖整條石。廟門臺基比廟前廣場高出2.72米。廟門正上方石匾“軒轅廟”匾,為蔣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節(jié)祭陵時所題。</p> <p class="ql-block">軒轅殿</p><p class="ql-block">祭祀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巍巍矗立著軒轅殿。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huán)境得以凈化。殿區(qū)內(nèi)不設其他樓閣廊榭,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gòu)成的大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p> <p class="ql-block">軒轅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圓形石柱圍合成40米X40米的長方形空間,柱間無墻,上履巨型覆斗屋頂,體現(xiàn)了“黃帝明堂”風貌,是廟區(qū)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沉長的屋檐、碩大的斗拱、簡潔而古樸的屋脊,使整座建筑顯得宏偉而莊嚴,具有古漢風格。</p> <p class="ql-block">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nèi),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內(nèi)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tǒng)約“五色土”,以象征黃帝恩澤祖國大地。整個軒轅殿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陽光雨露,象征著中華遠祖質(zhì)樸的宇宙理念。黃帝石刻像佇立在殿內(nèi)上方。</p> <p class="ql-block">軒轅黃帝像</p><p class="ql-block">軒轅殿內(nèi)中央偏北處,豎一高大花崗巖石碑一軒轅黃帝像石碑。石碑總高76米,基座寬5.68米,厚3.48米,正百和背面兩塊巨型石料各重約16噸。其造型特點既像傳統(tǒng)的祖宗牌位,又似傳統(tǒng)陵墓前的石碑,同時又如一座古樸的神龕,按照傳統(tǒng)文化觀念,名日“神主”。石碑正面刻軒轅黃帝像,此像與人文初祖殿的黃帝像一樣,高3.9米,寬2.6米,采用“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漢代畫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塊青灰崗巖巨型料石構(gòu)成甲骨文的“祖”宇形,呈現(xiàn)出嚴謹樸素、重批寫實的古漢風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巧,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p> <p class="ql-block">黃帝陵冢</p><p class="ql-block">黃帝陵冢位于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冢為土冢,扁球狀,高3.5米,直徑為16米,周長48米,有磚墻圍護。土家下部筑方形墓臺,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臺與圓家相結(jié)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h1>天黿神慧</h1>登陵道途中建有黃帝陵的守護神天黿神慧。傳說,天黿是華夏族古老的圖騰,是一種神異的龍,背有“河圖”,知天地鬼神世間萬物之興衰,具有神秘先知。黃帝在昆侖山遇神龍?zhí)禳x,名謂“白澤”,封其為守護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權(quán)的象征。據(jù)說,用“河圖”可以祈求幸福,撫摸龍角可以避邪消災。 <p class="ql-block">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萬余株,千年以上3萬余株 。</p> <p class="ql-block">漢武仙臺</p><p class="ql-block">東門進入陵園,左側(cè)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宇,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p><p class="ql-block">漢武仙臺或稱漢武祈仙臺,《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家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后,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歸途經(jīng)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筑臺,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后人因此稱此臺為祈仙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部縣志》 也載:漢武仙臺,“時黃陵左側(cè),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筑臺祈仙”。漢武仙臺下圍120米,上圍22.5米,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huán)抱,臺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p> <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題為“黃帝陵風水軸線”一文,文章說:“黃帝陵</p><p class="ql-block">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gòu)成一條連線,黃帝陵區(qū)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這條連線是西北至東南走向,也就是說,黃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東(坐西朝東),而是依據(jù)地理,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tài)——“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p> <p class="ql-block">印池</p><p class="ql-block">軒轅廣場北,是一條蜿蜒的河流一沮河,沮河古稱“姬水”,軒轅黃帝因“長于姬水“而姓姬。又傳說這條河原名“祖河”,當黃帝被召要“御龍飛升”回天宮時,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淚嘩嘩地從橋山之巔淌流下來,全部流入了“祖河”。酈道元在寫《水經(jīng)注》時,考慮到“祖河”既然是黃帝先民眼淚形成的,不如改為“淚河”,再后來,為了讓該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們的眼淚,又能代表“祖河〞,就將河名改成了“沮河”。橋山與印臺山之間的這段沮河,因在印臺山下,故又稱為“印池”,其寓意為黃帝用印之水,傳說黃帝總在此淘洗玉璽大印,對面即為黃帝置印的印臺山。印池占地300余畝,水域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總蓄水量46萬立方米,再現(xiàn)出“沮水秋風”、“橋山夜月”的自然景觀,也使黃帝陵山環(huán)水繞。</p> 軒轅殿<br><br>祭祀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巍巍矗立著軒轅殿。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huán)境得以凈化。殿區(qū)內(nèi)不設其他樓閣廊榭,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gòu)成的大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 <p class="ql-block">軒轅橋</p><p class="ql-block">印池之上,橫跨著一座通往北岸軒轅廟的軒轅橋。軒轅橋為仿灞河古礅梁橋,全長66米,寬8.6米,高6.15米,共九跨。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橋體全部采用花崗巖,每根石梁長5.71米,重10噸,由121根石梁鋪砌而成,給人以粗獷、古樸、厚重的視覺效果。</p><p class="ql-block">對面的山為印臺山。</p> <p class="ql-block">黃帝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后,由華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的豐功偉績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印池</p> <p class="ql-block">感謝表弟、弟媳盛情邀請我們來西安旅游,并親自駕車帶我們一路游玩陜西周邊的一些美景,吃一些地方特色美食!在此深表謝意!并祝表弟兔年快樂、身體早日康復!我們再一起游玩祖國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文字:網(wǎng)絡/堅果</p><p class="ql-block">攝影:堅果</p><p class="ql-block">時間:2018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