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王培青 中國旅游文學(xué) 2022-12-01 00:00 發(fā)表于浙江</p> <p class="ql-block">詩人杜甫在成都西效僅僅生活了四年,但留下的卻是一千多年來久盛不衰的"杜甫草堂"。每當讀到"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時,腦海里便浮現(xiàn)出了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即使如此艱辛,詩人也沒忘記天下蒼生,內(nèi)心的愿望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一兼愛天下的詩言總是讓我?guī)资陙韺@位詩人的景仰??偸窃谛闹袑Χ鸥Σ萏靡蝗缟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深秋的草堂在陽光的照耀下,寧靜的樹林里漫步著南來北往的游人。枯黃了的荷葉還在荷塘里拱衛(wèi)著傲然的蓮蓬,閣樓式的一覽亭靜靜的沐浴著秋天的陽光巍然屹立在那里,守護著草堂里的一草一木,聆聽著杜甫留下的吟唱。我輕輕地走過掛有吊匾的“唐朝遺跡”,沿著修竹茂林掩映的小道從工部祠來到“少陵草堂碑”前,觀摩著這通清代果親王的題書。堂堂正正,大氣挺勁的書法使得″少陵草堂"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親王,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清代著名書法家。據(jù)史記載,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親王從北京往道孚縣惠遠寺,為七世達賴喇嘛返藏餞行,經(jīng)過成都,游覽草堂,被杜甫的生活和詩言深深感動,于是揮筆寫下少陵草堂四個行楷大字。從此,少陵草堂碑便成了草堂的文物標志,參觀草堂的人,一定少不了要在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曲拱小橋,流水縈回的幽徑旁,我緩緩地走進了詩圣的"茅屋故居″,那"茅飛渡江灑江效,高者掛罥長林梢"的低吟仿佛就在眼前,無可奈何的詩人即便要在風(fēng)雨交加的夜晚難以入眠,但還是思念著天下的寒士們。發(fā)出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愿望。要天下的蒼生都有房住,自己凍死也無憾。這只有充滿抱負的詩人才能夠做到,那些醉生夢死的人當然不會有這樣的理想了。</p><p class="ql-block">作為任過當時朝廷的官吏,發(fā)出了這樣的愿望。如果不具備大胸襟和為天下蒼生的憂慮品性,哪里能夠有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呢?詩人的濟世情懷實在值得景仰!</p><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詩人之所以稱為詩圣。除了詩人的詩通俗易懂外,那就是字字如血,句句如淚的關(guān)注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濟世理想支撐著代代人無可替代地景仰著這位詩圣。</p> <p class="ql-block">踩著卵石路,經(jīng)過盆景園,杜甫千詩碑就在眼前。我背向“春夜喜雨園”,面朝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碑,一步一行"萬步千詩碑廊",徜徉在各種書法的海洋里,頓時全身心都有一種非常舒暢的感覺。走進詩歌的意境,回頭再看春夜喜雨中的杜甫雕像,“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正好是千詩碑的注腳嗎!千秋詩圣,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抬首那午后的茂林翠竹,已被深秋的陽光染上點點的金黃。繞湖長廊上,踱著休閑的游客。那掩映在林中的亭臺樓閣在溫和的陽光陪伴下,靜靜地等候著每一個游客的來臨。我慢慢地行走在幽深曲徑的林中,與一個個走出茅屋舊居的謁客,移步千詩碑廊的讀者擦身而過,只見他們在林蔭道上怱怱而去……</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因詩人而生,因詩人而名。但是一生落魄潦倒的詩人,也許沒有想到在逝去千年后,這里竟然成了千萬人拜謁的文學(xué)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