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從走進萊農(nóng)大院群,心中一直有個計劃:想用美篇的形式記錄我們曾經(jīng)的萊農(nóng)大院。年代久遠,有些人和事印象已經(jīng)模糊 ;千頭萬緒,思路難以梳理無從下筆。思前想后,決定用看圖說話的形式從我的視角,我的接觸及我保存的照片資料入手,講講照片里普通萊農(nóng)人的小故事吧!美篇中有我們尊敬的領導和長輩,有大院兩代事業(yè)有成的子女,有風雨同舟幾十年的圖書館新老同事,還有離退休老同志文體活動的精彩畫面。照片大致按時間順序,先黑白照后彩照,篇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措辭的推敲,只用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恩和久久的懷念,幾十年深深的萊農(nóng)情盡在其中躍然紙上 …… ??</p> <p class="ql-block"> 這是萊陽農(nóng)學院五十年代的老校門,至今仍印刻在我的心中。1958年12月底,我們一家七口人從榮成石島乘長途汽車,一路奔波于下午2點到達萊陽。天真冷啊!接站的是辦公室寧云明叔叔,公務員小耿叔叔,還有印象中好像是賈殿杰叔叔。那時候搬家沒有多少東西,三輛自行車分幾趟就搬進校園了!當時我和大妹前后坐在寧叔叔的自行車上,清楚的記得,叔叔問我萊陽好不好?我的回答是,一點兒也不好!天太冷了!腳都凍麻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坐著自行車就是通過這個大門來到了萊農(nóng),(當時我剛6虛歲),距今已64年了!半個多世紀,悠悠歲月風風雨雨,我及我的家人與這個大院與大院里的人結(jié)下了至深的永遠的情。</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家父生前保存的資料。是萊陽農(nóng)學院60年代下馬為萊陽農(nóng)校時,學校領導與畢業(yè)生班委的留影。圖中的年代好像是1964年。中排左二是黨委書記徐學善叔叔,左三是我老爸。后排左三是寧云明叔叔(后來調(diào)到煙臺市府任秘書長)。當年就是他用自行車把我們姐妹帶進萊農(nóng)大院??粗藦埨险掌?,六十年代徐書記,寧主任及老父親年輕的身影隨之浮現(xiàn)于眼前 ,深深的懷念??! </p> <p class="ql-block"> 圖片中的長者是學??倓仗庮I導胡作芳伯伯(右),上世紀七十年代與家父在北京天安門前的合影。胡伯伯溫和慈祥,永遠是笑容可掬。他的老伴張阿姨和我老媽非常要好,三年自然災害時,兩家人相互幫助共渡難關。記得當年媽媽特別想買臺縫紉機,以解決孩子們的縫縫補補之需,但苦于經(jīng)濟緊張遲遲未能如愿。張阿姨慷慨解囊,送來了幾十元錢,幫助我們把嶄新的上海牌縫紉機抬進了家門。后來的幾個月家里省吃儉用,早早的把錢還給了阿姨。縫紉機伴隨我們幾十年,媽媽經(jīng)常是下晚自習回來挑燈夜戰(zhàn)為我們姐弟縫補衣衫。每每看到它,就想起了敬愛的張阿姨的那份暖,那份愛!</p> <p class="ql-block"> 在網(wǎng)上下載的萊農(nóng)老照片,前排左一是楊國枝阿姨(農(nóng)學系主任),另一位是王炳理教授(后來的教務處處長)。楊阿姨的家叔叔是李文墩處長,她的三個兒子培旭,培欣,培忠是和我們一起長大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 大家能否看出圖片中的背景是萊農(nóng)什么地方? 我來告訴您 : 這是50年代萊陽農(nóng)學院的院辦公室,(八十年代的老圖書館采編組)。父親當年就是在此辦公。我家就住在后面的那排平房的最西面,中間是段叔叔田阿姨家 ,東面是李世峰書記崔阿姨家。平房后面是小北山 ,零零星星栽著各樣品種的桃樹?,F(xiàn)在這里是學生宿舍樓和學生食堂 ,一點兒也找不到原來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父親在辦公室前與弟弟的合影。弟弟今年65歲,從照片中那小小的身影,可以推算出照片的拍攝年代了吧!1961年?。?lt;/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的故事很有趣,小妹文麗與大地瓜的合影。合影的起因是 : 1959年,萊農(nóng)試驗田里的地瓜大豐收,一個地瓜高產(chǎn)至多少斤!準備拍照發(fā)省里有關報紙刊物做宣傳??紤]到光拍地瓜不好看,正好小妹在旁邊玩,于是報紙上就出現(xiàn)一個小女孩抱著豐收紅薯的宣傳照片。哈哈!我小時候經(jīng)常開玩笑,小妹有一張大大的地瓜照!</p> <p class="ql-block"> 照片背景是學院50年代~~70年代初時的辦公樓。小時候感覺小樓很漂亮,老師同學們照相都愿意到樓前采景。</p><p class="ql-block"> 此照是1961年拍的全家福。姥姥,爸媽,三舅(當時農(nóng)學院的學生)和我們姐弟四個,是儀器室李可君叔叔給拍的。記得小弟弟調(diào)皮,到處跑就是不照,抓回來又跑了!李叔叔到旁邊球場跟學生要了個籃球,承諾照完相就把球給他玩。嘿嘿!還真管用!弟弟老老實實拍了照,表情真不錯呢!看!籃球就在凳子底下哈!</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住小河口是六十年代初。照片里的房門就我們當年的家。三間房,中間做飯,兩邊臥室。沒有家具,一個大水缸盛糧食,一個小水缸盛水。一個裝儀器的破木頭箱子,放著我們姐弟四人和姥姥的四季衣服。屋里有用泥和頭發(fā)混合盤立起來的取暖小爐子,燒的都是我們姐妹在伙房廢舊煤渣里撿來的煤核。至今還記得那雙凍破了皮的手??!</p><p class="ql-block"> 這排平房相處了許多鄰居 : 六十年代初左邊倪江書記,右邊是徐寶永院長;六十年代末,左邊是田莉阿姨家,右邊是余偉德叔叔家。那個年代雖然生活艱苦,但人們的精神面貌卻積極向上,鄰里們和諧融洽,相互支撐。閉目靜心回想一下,那一排平房里的男女老少幾十年前的形象都能一一展現(xiàn),每一張笑臉都是那樣地清晰可敬。</p> <p class="ql-block"> 李家姐妹與戰(zhàn)家姐妹</p><p class="ql-block"> 此照取景于學院的高賓招待室。如果沒記錯的話拍照時間應該是1976年。圖中的兩位俊俏的女孩是李世峰叔叔家的女兒,前排右一是麗華小妹,后排中間是李建華大姐。后排左是大妹文琴,前排左是小妹文麗,剩下的那一位自然就是我了。</p><p class="ql-block"> 1959年,我在萊師附小上一年級,建華姐姐上二年級。那時候大院里孩子少的屈指可數(shù)。我們兩個7、8歲的小女孩,手拉手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其實這路也不近,從校園小后山到萊陽電影院南面(現(xiàn)在中醫(yī)藥學校宿舍)的附小,應該有5里路吧!夏天發(fā)大水,小河口橋漫水,只能從后面勞改隊繞回家。嘿!那時候的少年能吃苦,不用父母接送,好省心啊!</p><p class="ql-block"> 后來的建華大姐成長優(yōu)秀,在煙臺毓璜頂醫(yī)院任工會主席,班子成員。麗華小妹在本校實驗崗位退休。校園一起長大的小伙伴現(xiàn)在都步入夕陽 ,時間過得太快了!</p> <p class="ql-block"> 唐家姐妹與戰(zhàn)家姐妹</p><p class="ql-block"> 前幾天,萊農(nóng)大院群里都在尋找唐惠生小妹的聯(lián)系方式,我試著聯(lián)系了有關同事,但仍無答案?,F(xiàn)在我拿出與唐家姐妹70年代的合影,想必大院朋友們都會熟悉!她可是我們中間的靚女?。?lt;/p><p class="ql-block"> 大約是1975年,我們四人一起到學校北場果園合的影。前排是我和大妹文琴,后排是美生和惠生(右),攝影者是唐家大哥唐紹基。美生是我初中的同窗 ,1965年一起考入萊陽九中(火車站附近);九十年代又相遇萊農(nóng)圖書館,我在采編部,她在期刊閱覽部。同窗加同事,生命中的緣分情深意長啊!此時此刻,我突然淚流滿面難以控制,老同學,好想念您啊!</p> <p class="ql-block"> 這張橫版照片,是70年代蓋家姐妹約文麗妹與畢業(yè)學生的離別留影。左起依次為 : 蓋青,學生,蓋云,文麗,學生。蓋樹人書記,王淑英阿姨共有四個子女。另外兩個子女是兒子蓋廣生,二女兒蓋麗。廣生海洋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工作,從事海洋生物研究。直到現(xiàn)在仍忙碌在祖國的天南地北,穿梭于沿海一帶各個海洋館。大院子女的驕傲啊 !廣生老弟,祝您事業(yè)騰飛再添新篇。</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 ,學院新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當時的萊農(nóng)人興奮極了!在壯觀矗立的樓前,老師學生們紛紛拍照留念。我們姐弟也與大樓來了個同框。我們買了膠卷,邀請紀立文叔叔拍照。因為在那個年代,整個大院紀叔叔的攝影技術是一流的。他熱情認真力求完美,拍之前總是啟發(fā)我們獵取最佳表情,用他的話就是 : 來!孩子們稍稍的笑一笑,照出來可漂亮了哈!</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的姐弟合影,至今仍保存完美。每每瀏覽時,那熟悉的大樓,年輕的我們,還有攝影的紀叔,像過電影一樣緩緩地從眼前掠過,一切都是那樣地親切。</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全家合影于農(nóng)學院花果山</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阿姨,大家肯定一眼就能認出來,是牧醫(yī)系孔藹霞阿姨。記得1980年的一天,我?guī)Ш⒆釉谠捍箝T口玩。苗叔叔和孔阿姨拿著照相機走了過來,要和我們一起合個影。太高興了!苗叔先給我們母子倆照了一張 ,然后和孔老師來了個三人照。當時兒子兩歲,我28歲,孔阿姨也就40多歲。40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離退休老同志有活動時,看見孔阿姨心里總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同見到自己的長輩。祝您健康!敬愛的阿姨 ??</p> <p class="ql-block"> 提起萊農(nóng)大院里調(diào)皮的小朋友,上圖這兩位就在其中。左邊是王慶國,右邊是戰(zhàn)鋼,小時候那叫一個皮??!上山打鳥,下河摸魚,拆鳥窩,挖知了,手拿彈弓身背玩具槍,經(jīng)常落禍犯錯。記得小時候到了下班的時候,經(jīng)常有家長在我家門口等著向我媽媽告狀。弟弟不是用彈弓打碎人家的玻璃,就是與人家的孩子干了架。哈!老媽一邊賠償一邊道歉!態(tài)度那叫一個誠懇,但過后弟弟挨得這頓揍,也可謂結(jié)結(jié)實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照是二位高中時的留影。慶國后來隨父母工作調(diào)動搬家于萊陽中醫(yī)藥學校,他的父親是王志新伯伯,母親是孫秀芬阿姨,曾經(jīng)都是農(nóng)學院頗受人尊敬的長輩。慶國和戰(zhàn)鋼小時候雖然調(diào)皮,長大后對待工作可是兢兢業(yè)業(yè)拼搏奉獻,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是先進工作者,不愧為是萊農(nóng)大院走出來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1980年母子于萊陽農(nóng)學院大門口</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萊農(nóng)大門較之五十年代大為改觀 ??顯得寬敞大氣 ?? 1958年我6歲時走進大門,當時的感覺是新鮮驚奇,牌子上醒目的五個大字: 萊陽農(nóng)學院,深深的吸引著我 ?? 當年搬家前家父的話猶在耳邊 : 明天咱們就要到萊陽農(nóng)學院生活了!那個校園真美!你一定會喜歡的。</p><p class="ql-block"> 的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 ,我依舊如父親所說,深深的愛著這所大學,喜歡這個校園,懷念這里的領導和同事們。</p> <p class="ql-block"> 每當看見這張老照片,一股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這是我81年~84年的鄰居張玉蘭阿姨。我和兒子斌斌,張阿姨和外孫女穎穎合影于老圖書館采編組門前。</p><p class="ql-block"> 相處三年多的鄰居,留下了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張阿姨和書臣書記對我如同對自己的子女,無論在思想上,工作和生活上都是關懷備至。對我的兒子更是照顧有加。我打心底里感覺到不是父母如同父母。難忘1984年王書記調(diào)離農(nóng)學院搬家時,我站在門口難舍難分的心情不亞于78年送自己的父母調(diào)離學院。王書記現(xiàn)在可好?發(fā)自內(nèi)心的祝您老人家幸福安康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學院運動會上幼兒園的隊伍,好一排小小的觀眾??!看看都是哪位小朋友? 右起兒子鄭斌抱著李巖濤(圖書館沈南老師的愛子),依次左數(shù): 印刷廠小宋的兒子 (叫不上名字),修忠(辛紅嬋老師的兒子)等。</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運動會上小小運動員: 辛朝鵬(右,張玉玲處長的愛子),鄭斌(左,我的兒子)。幼兒園小朋友也有比賽項目,這是比賽后的合影。兩個小伙子模樣真有點兒像哈! ??</p><p class="ql-block"> 這些當年的小朋友是第二代大院子女。李巖濤小時候就特別聰明,長大了更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后在國外定居。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說,學校圖書館老師的后代,佼佼者可謂層出不窮!張樂萃館長,束春德副館長,李翠花老師,劉世華老師,劉金愛老師,王磊老師,唐曉紅老師等等等等,她們的子女都是學業(yè)有成出類拔萃,學歷不是博士就是研究生,工作不是在國外發(fā)展就是在國內(nèi)高就。說萊農(nóng)大院第一代子女優(yōu)秀,那第二代子女更棒 ????</p> <p class="ql-block"> 畫面是當年1號宿舍樓西單元的孩子們:姜程(后排),徐萌(前左),鄭斌(前右)。當年我住四樓,孫紹芬老師三樓,李元美處長二樓。三家的大人相處和諧,孩子們也特別團結(jié)。這是三個小朋友在紹芬老師家打撲克時,孫老師給拍照保存,留下了永久的紀念?,F(xiàn)在孩子們已過不惑之年,姜程,徐萌在青農(nóng)工作,鄭斌則在梨鄉(xiāng)奉獻。這張照片不知孩子們是否保存? 我可是保存至今啊!</p><p class="ql-block"> 1號樓西單元的居住時光特別值得留戀,借美篇一角向老鄰居們表示感謝 : 感謝周書記和陳阿姨,吳院長和謝阿姨,唐翹平教授和馬阿姨,紹芬大姐,元美大姐,王濤師傅等的關照!有幸與你們相處數(shù)年,深感非常非常的幸福 ??</p> <p class="ql-block">1991年圖書館工作人員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圖書館期刊閱覽室老師合影。前排右一是本部門領導辛茂樂老師。這位在學院圖書館工作幾十年的老一輩,曾任圖書館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期刊部主任。她對圖書館事業(yè)忠誠,對圖書館工作執(zhí)著,對圖書館同事熱情,是頗受眾人尊重和愛戴的領導 ????</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圖書館采編部老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圖書館流通部老師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跟隨張樂萃館長(右二)參觀北京高校圖書館,同行的有牟肖光老師(左一),呂成果老師(右一)。在莊嚴的首都天安門前,我們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在前幾十年圖書館歷屆館長中,張館長是唯一的女領導,與此同時,也是在圖書館發(fā)展壯大的關鍵時刻走馬上任且奉獻最大的館長之一;牟肖光館長是后來提拔的優(yōu)秀年輕干部;呂成果老師已定居國外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過去了!照片里的圖書館人或退休,或調(diào)離,先后都離開了圖書崗位。但對青農(nóng)圖書館,對一起工作同事們的那份摯愛和思念依舊在,永遠在 …… 。 ????</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再回館,心情別樣的美。2020年,束館長(左一),李老師(中),唐老師于圖書館門前,拍照者是我呀 ! ??</p> <p class="ql-block">與徐文敏老師,潘信芳老師,唐建英老師合影于院辦公大樓前。</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特別能戰(zhàn)斗的集體,圖書館采編部成員于院辦公樓前綠色草坪上的合影。后排左起有王磊,春玉,金愛,曉紅老師,前排左起有文艷,學英,永香老師和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是館工會組織的課外春游活動,各個工會小組選擇校園美麗的景點同框,現(xiàn)在瀏覽照片仔細端詳,那時候的我們個個都好年輕??!</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運動會場上的圖書館隊伍 </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四位老同志是李翠花,(左一),沈南(左二),我,張?zhí)m英老師(右一)在2020年離退休職工運動會上的合影。1980年前后,我們四人先后走進了圖書館的大門,40多年的工作相處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p><p class="ql-block"> 與張老師在流通部一起工作了5年,有一件事至今不能忘懷。記得1985年寒假,我正在家復習功課備戰(zhàn)成人高考,幾下輕輕的敲門聲引我打開了房門。原來是張老師的一對兒女何大明和何大勇,從小河口宿舍抬著一小簍饅頭到一號家屬樓(我的家),孩子們小臉凍得紅紅的。小姐姐說 : 媽媽蒸了一鍋饅頭,讓我們送給戰(zhàn)阿姨,阿姨最近有點忙,沒有時間做 ……。當時感動的心情無以言表,那鍋饅頭的芳香銘刻于心伴隨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圖,2008年圖書館館員夏游嶗山時于船上的合拍。年輕的和年長的老師心情是那般地愉悅,幸福的笑臉映入湖面。</p><p class="ql-block"> 下圖,2021年老干處春季趣味運動會上,萊陽校區(qū)退休館員一起合影,邀請于鳳舉老師為我們拍照。 ????</p> <p class="ql-block">青農(nóng)大城陽校區(qū)圖書館退休老師</p> <p class="ql-block">青農(nóng)大萊陽校區(qū)圖書館退休老師</p> <p class="ql-block">感謝離退休工作處領導和工作人員的熱心服務 ( 合影于美麗的大乳山)</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插花賽場瀟灑老一輩:劉治西教授,陸亞馨教授和張友發(fā)教授。</p><p class="ql-block"> 每當看到陸阿姨的照片,心里感覺就像見到了自己的家長。1978年跟阿姨做鄰居,那時正值我面臨生育。阿姨改善生活總是讓越宇弟送來一碗 。不光在生活上如此關照 ,還多次叮囑我生產(chǎn)時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和新生兒護理方法。后來我們一起搬家到小河口(第二次入住此院),雖然已不再是鄰居,但阿姨依然關愛如初。兒子的小褲子,小背心都是阿姨幫忙縫做。在那一段難忘的時光里,父母不在身邊,對象外地當兵,多虧有陸阿姨,黃青云阿姨,王建平科長等熱心人的幫助,使我順利地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美美夕陽紅,瀟灑萊農(nóng)人???!劉書記于處長笑得多美??!</p> <p class="ql-block">校醫(yī)院袁大夫,王院長,周護士長</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俊俏靚麗的兩姐妹,是萊農(nóng)生教授遲阿姨優(yōu)秀的女兒。姐姐生吉萍(左)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妹妹生吉俐是中國音樂協(xié)會委員,中國音樂文學會理事,著名詞作家,曾為多部電視劇的主題曲,片尾曲作詞。創(chuàng)作的歌曲,散文獲得廣泛好評。這是生家的驕傲!也是萊農(nóng)的自豪!為萊農(nóng)大院出色的高層次人才點贊 ???? </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在老干處組織的活動中偶遇顧耘教授。因小時候我們同一個大院成長,所以見面有說不出的興奮和說不完的話題。他告訴我,很想念在煙臺居住的兒時伙伴 :文琴,文麗,戰(zhàn)鋼,建國,榮國,慶國。應該找個時間好好聚一下。我說,他們也經(jīng)常提起優(yōu)秀的顧家三兄弟(顧耘,顧明,顧軍)。來!給您拍個照!我轉(zhuǎn)發(fā)給煙臺的姐弟們看看哈!(上圖即是)</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們是大院第一代子女,曾經(jīng)一起勞動,一起玩耍,一起打乒乓球,一起看電影,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此刻,我腦海中又出現(xiàn)一排熟悉的名字 : 沈長朋,宿麗婭,劉新,胡麗娟,趙越光,曾惠儀,苗麗麗,許小芳,王蓮,徐燕,魯紅,譚青, 孫晨等等等等。多么期盼疫情盡快消失,大院的子女們早日一聚。</p> <p class="ql-block"> 插花比賽與老同事褚艷芳,于鳳舉老師合影。一起工作時我們才二十幾歲,現(xiàn)在已步入古稀之年了!</p> <p class="ql-block"> 城陽校區(qū)圖書館退休老師合影</p><p class="ql-block"> 多年不見了!親愛的同事們,好想你們啊 !?? 張館長,沈老師,于老師,劉老師,還有四位年輕的老妹,傳榮,永香,永艷,敏鳳等老師們,雖然我們不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但我們的心相印相連,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有過多少朋友仿佛還在身邊 。</p><p class="ql-block"> 誰能與我同醉相知年年歲歲,</p><p class="ql-block"> 咫尺天涯皆有緣此情溫暖人間。</p><p class="ql-block"> 照片瀏覽結(jié)束,美篇也接近了尾聲?;貞浀倪^程也是思念的釋放。穿越時空回到那些火熱的年代,萊農(nóng)大院里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提筆淚目,終生難忘 …… ????</p><p class="ql-block"> 2022年即將過去,2023年就要來臨。辭舊迎新之際,愿青農(nóng)明天更加美好,愿老師們幸福安康 !愿萊農(nóng)大院的朋友們快快樂樂,平平安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25日【原創(chuà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