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裝影視劇中,經(jīng)常能看到太監(jiān)在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畫面,感覺那圣旨既高端又遙遠,是我們普通人幾乎接觸不到的神圣物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就通過一幅咸豐皇帝頒發(fā)給我們德興丁村人的圣旨,來揭開她神秘的面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今年10月,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得知我的一個朋友的朋友手上有一幅德興丁村的圣旨。這個消息讓喜歡地方歷史文化的我感到非常驚喜,于是我讓我的朋友和圣旨持有人說下,能不能把圣旨拿給我研究研究,看看寫的內(nèi)容是不是和我們德興有關(guān)。圣旨的持有人爽快地答應了,在 10月22日,他就把圣旨拿到我家里來,讓我研究。他說因為圣旨保管不當,上面的字他仔細認了,認不出來幾個,讓我?guī)兔纯?,能不能弄清楚里面寫的?nèi)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圣旨攤開,稍微看了下,發(fā)現(xiàn)有丁憲銘三個字,我就幾乎能確定這幅圣旨是頒發(fā)給我們德興丁村人的敕命了。于是,我就答應下來,幫忙他搞清楚寫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旨全長約160厘米,寬約30厘米,是絲綢制品,左邊滿文,中間有“敕命之寶”兩個紅璽印,右邊是漢字,是非常標準的清代圣旨制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旨的漢字部分,除了那個“奉”字清楚以外,其他的字都很難辨認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聽說搞成這么破的原因是圣旨的原主人的父親拿它當褲腰帶系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說這塊布又長又軟,當腰帶系著非常舒服,這奢華程度,恐怕系“愛馬仕”皮帶應該也相形見絀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過,請不要怪這位父親不識貨,也許正是因為他把圣旨當成了褲腰帶,才讓這幅圣旨得以保存到現(xiàn)在。如果把她當寶貝供著,在那“破四舊”的年代,很可能早已被付之一炬了。</b><b style="font-size:15px;">(經(jīng)常聽老人講我們占才在那年代燒掉的那些好東西,真是心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漢字部分復原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過仔細辨認和查閱資料,終于在一個星期里,我把圣旨里寫的內(nèi)容一字不落的認出來了。我又按照清代圣旨的制式在畫圖軟件里復制出這幅圣旨漢字部分的模樣。(見上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來,我們就研究研究這幅圣旨到底是在講什么內(nèi)容,一起來揭開她高高在上的神秘面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來啊,這幅圣旨是咸豐皇帝追封德興丁村村民丁憲銘為九品登仕佐郎的敕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等等,有心細的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圣旨通篇都沒說丁憲銘是我們德興丁村人,你不會因為丁憲銘姓丁,就說他是我們德興丁村人吧,天下姓丁的人可多著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得好,這個問題如果在偽史充斥的西方國家那真是個大問題,就很難考證了。但在有上下5000年文明歷史的我們國家就不是個問題了,因為我們的老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發(fā)明了《宗譜》這個寶典,在這《宗譜》里,我們的每一位先輩都有一個簡略的生平介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查閱了丁村的《丁氏宗譜》,《宗譜》的第77-79頁上清楚的記載著憲銘公、廷選公和汪氏他們?nèi)耍⒅攸c介紹了“廷選公因己職欽授誥命榮封父母”,所以說這幅圣旨毫無疑問是咸豐帝欽授給我們德興丁村人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旨的漢字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話歸正傳,這幅圣旨究竟講了什么內(nèi)容呢?因為是古文,現(xiàn)代人看著估計十有八九都是頭大,我就用我半桶水的水平勉為其難地為大家翻譯翻譯,謬誤在所難免,還敬請大家批評指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旨的滿文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設置官職,是為了讓有才能的人都沒有被埋沒。獎賜你輩施加恩惠,讓人知道皇帝的恩寵是有原因的。你丁憲銘乃是捐職從九品官銜丁廷選的父親,你心地淳樸,行為嚴謹合禮,端正大方,教誨子孫嚴格,又講究方法。教育兒孫良善傳家,現(xiàn)在以你兒子功績,遵照先例,熱心誠意地追封你為登仕佐郎的官銜,這是皇帝恩賜給你的任命。嗚呼!你在世時得到了兒子的孝敬,現(xiàn)在又把難得的皇恩禮遇賞賜給你,這個官位的任命是和你的才能相應稱的。非同一般的榮耀要用正大光明的方式傳達,讓大家都以你為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皇帝的旨意又說:丁廷選你對國家盡心的奔走效勞,這樣的忠心是來原于你的孝心。在家里孝敬父親,必然也一樣孝敬母親。你汪氏乃是捐職從九品官銜丁廷選的的母親,你天性柔和,在家里端莊嚴整言行謹慎,勤勤懇懇地相夫教子。在大庭廣眾面前雍容華貴?,F(xiàn)在以你兒子功績,遵照先例,熱心誠意地追封你為九品孺人。嗚呼!至親能得到這么豐厚的恩榮,丁廷選你要勵精圖治做出更大的成績來報答皇上的恩寵,安靖恭謹是你等儒士應該效法的優(yōu)良品德?,F(xiàn)在皇上特地開恩表彰你母親汪氏的美德,讓天下人都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咸豐陸年拾月叁拾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敕命之寶御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就是這幅圣旨的大概意思,通過這樣一翻譯,大家是不是有點撥開迷霧的感覺?“圣旨原來就這樣啊,也不是那么神秘呀!”如果有這感覺,說明我這篇文章沒有白寫,多少幫您揭開了一點點關(guān)于圣旨的神秘面紗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會說“憲銘公在道光年就去世了,22年后再追封他為官有什么意思呢?”其實,在古代這種追封祖輩、父輩為官的情況是很盛行的,古人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光宗耀祖”。這和現(xiàn)在“追認某某為黨員”“追授某某為一等功”的意義也非常相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咸豐六年,正是國家陷于內(nèi)憂</b><b style="font-size:15px;">(長毛)</b><b style="font-size:22px;">外患</b><b style="font-size:15px;">(鴉片戰(zhàn)爭)</b><b style="font-size:22px;">的危機當中,我們的廷選公在那關(guān)鍵時刻,毅然決然的為國、為民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所以得到了咸豐皇帝的特別榮封,為我們德興丁村有這樣的鄉(xiāng)賢點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國人無論在經(jīng)營家庭,還是在服務社會,乃至于報效國家之時,都能夠珍惜歷史的傳統(tǒng),珍視前人的榮光,從而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為民族振興和復興注入蓬勃的生機,也從而真正做到了薪火相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而為人,我們要慎終追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感謝陳先生、曾經(jīng)王家、許有林、丁昭偉、丁金田、丁良生、丁武來等人在編輯此文時給予的幫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王發(fā)榮編輯于2022年12月1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