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憶四十七年冬,架設(shè)銀線在紅豐。</p><p class="ql-block"> 天寒地凍不畏冷,吃苦耐勞六隊兵。</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初,六隊二分隊和三分隊,在教導員劉紹文、副隊長劉振海的帶領(lǐng)下,順利的完成了,四川綿竹、什邡電纜和架空明線施工任務,從四川撤回北京延慶。</p> <p class="ql-block"> 3月中旬,六隊歡送13名老戰(zhàn)士光榮復員。</p><p class="ql-block"> 71年兵8人,黃愛民、劉全貴、孟憲利、田秀生、王長春、李露云、李建民、李濤。</p><p class="ql-block"> 73年兵5人,沈恩成、王洪濤、邵延山、李春忠、朱興武。</p><p class="ql-block"> 5月中旬,張海和劉士軍,去黑龍江嫩江總參三部紅豐農(nóng)場,完成了農(nóng)場場部至雙山,架空明線勘測路由,及工程設(shè)計任務。</p><p class="ql-block"> 5月下旬,由三分隊長孟勝利帶隊去遺光寺,執(zhí)行營區(qū)架設(shè)廣播線任務,工期為1個月。</p><p class="ql-block"> 有7人參加,孟勝利、李占峰、張小力、曹志新、楊波、隋秉一、段永江。</p><p class="ql-block"> 6月下旬,司令部以六隊為主,成立拔河隊,去遺光寺集中訓練,參加8月份部里舉辦的體育運動會,拔河比賽榮獲冠軍。</p><p class="ql-block"> 六隊有9人參加,劉林章、孫懷欣、楊波、劉士軍、宋坤、桑敬國、安云鵬、趙德福、段永江。</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1975年司令部拔河隊合影</p> <p class="ql-block"> 7月上旬,歡送老隊長梁紹興,光榮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六隊由教導員劉紹文,主持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由三分隊長孟勝利帶隊,帶領(lǐng)兩個班去遺光寺,第二次參加4號院,營房建設(shè)工作,工期2個月。</p><p class="ql-block"> 8月中旬,由一分隊長侯慶良帶隊,李明坤負責工程技術(shù),第三次赴漢中,執(zhí)行十一局電纜施工任務。工程概況:1X4高頻直埋電纜,起點,上樵壩坑道,終點,雙溪坑道,線路全長25公里。</p><p class="ql-block"> 有12人參加</p><p class="ql-block"> 侯慶良、李明坤、路廣闊、陳新憲、商德林、趙德利、尹學奎、譚會仁、許福先、尤家斌、朱毅剛、賈中華。</p><p class="ql-block"> 這個工程為跨年工程,參加人員于1976年5月,分批撤回北京,最后由李明坤留守,做工程后期的留守工作,這個工程施工期為8個月。</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4年六隊在京人員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初,由二班長張海、隋秉一打前站,去黑龍江嫩江總參三部紅豐農(nóng)場,執(zhí)行架空明線施工任務。他們2人托運施工設(shè)備,在雙山火車站接收工程物資,準備工程材料,做施工前期的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 9月中旬,工程材料準備齊全,農(nóng)場的秋收已過,具備了施工條件,大隊人馬在分隊長孟勝利的帶領(lǐng)下,開赴紅豐農(nóng)場,執(zhí)行架線施工任務。</p><p class="ql-block"> 參加人員19人</p><p class="ql-block"> 孟勝利、張 海、李占峰、趙建軍、孫占祿、黃庚午、楊金川、張小力、張春生、曹志新、桑敬國、隋秉一、楊 波、楊紹華、孫立昌、段永江、李軍峰、劉玉華、齊昌順。</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六隊73年兵在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中午從北京延慶,坐汽車出發(fā),到北京火車站,晚上乘坐北京至齊齊哈爾的直快列車,于第二天晚上到達了齊齊哈爾市,在火車站稍作休息,又乘坐哈爾濱至加格達奇的普通列車,于第二天清晨,到達了雙山火車站下車。</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2年六隊在鐵嶺聚會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雙山隸屬嫩江縣管轄,是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五師的師部所在地,我們在火車站前,見到了場部派來接站的司機李師傅,李師傅開著解放牌大卡車,他很細心,想的也很周全,將車箱的上面,鋪上了厚厚豆秸,我們坐在上面非常舒服。</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友們都是第一次來到黑龍江,坐在汽車上,我們都很興奮,雖然一路很疲勞,但是,都沒有絲毫困意,我們觀賞著廣袤無垠的嫩江平原,還有那一棵棵、一片片,堅毅、傲然、挺拔、如詩如畫的白樺林。</p><p class="ql-block"> 我們又坐了2個多小時的汽車,到達了農(nóng)場場部,見到了打前站的張海和隋秉一,見到了前來歡迎我們的場領(lǐng)導龐場長。我們把背包放到了場部的招待所,就去場部食堂吃中午飯。</p><p class="ql-block"> 因為天氣漸漸的冷了,我們來時,都穿著冬裝棉衣,另外,還配發(fā)了皮帽子、皮大衣、皮大頭鞋。</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2年六隊在石家莊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年代,出公差乘火車,基本上都是坐硬座,我們奔波了2天2夜,確實很辛苦,也很累,為了趕工期,下午也沒有休息。分隊長孟勝利安排了工作任務,將人員分成了兩隊,一隊是班長和技術(shù)人員,在張海的帶領(lǐng)下,去看路由,熟悉線路的情況。另一隊在隋秉一的帶領(lǐng)下,去清點施工物資,準備材料和工具,準備工作忙而不亂,井井有條。</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工程就開工了,工程由張海全面負責技術(shù)工作。由于人員不足,在場領(lǐng)導的安排下,總參三部各局來農(nóng)場支援的戰(zhàn)友們,也都推遲了返回原單位的日期,來參加架線施工,還有農(nóng)場開拖拉機的職工郝師傅、李師傅、羅師傅等等,都來協(xié)助我們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7年六隊在泊頭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總參三部紅豐農(nóng)場,始建1961年9月,于2001年9月撤銷,共存在了40年,占地七萬二千畝,耕地四萬三千畝。農(nóng)場撤銷后,所有土地及設(shè)備被劃歸到,黑龍江省九三農(nóng)墾局(原農(nóng)五師)管理?,F(xiàn)在稱:黑龍江九三農(nóng)墾紅楓種植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紅豐農(nóng)場,在嫩江平原上,所有的農(nóng)場當中,是農(nóng)業(yè)機械化,最強的一個農(nóng)場,是總參三部下屬的團級建制單位。</p><p class="ql-block"> 紅豐農(nóng)場地處嫩江平原上,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屬于寒溫帶季風氣候。嫩江平原是我國,最重要的產(chǎn)糧基地,我們?nèi)r,秋收已過,地里面已經(jīng)沒有了農(nóng)作物,一眼望去,全是無際的沃野,在農(nóng)場東面遠處是著名的五大連池,在場部可以看到風景區(qū),火山噴發(fā)時堆積的巖石山。</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5年在延慶機要區(q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工程概況</p><p class="ql-block"> 線路的主要干線,場部至雙山,全長35公里。次要支線,場部至一隊,全長4公里。線路采用架空明線新4A技術(shù),木桿四線擔,4.0毫米鐵線條。</p><p class="ql-block"> 線路延著場部至雙山的土路架設(shè),沿途全是平原,所經(jīng)過的地段,是兵團的耕地,有部分是沼澤地,有部分是白樺林,施工條件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這個工程我們共干了三個月,工程于12月中旬全部竣工,我們休整了幾天,辦理托運施工設(shè)備和工具,于1976年元旦節(jié)前,撤回了北京總部。</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3年六隊在石家莊聚會合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架線施工,比較順利,吃住都在場部,不用考慮后勤保障工作,龐場長幾乎每天都和我們在一起工作。龐場長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山東籍人,是一位老革命,在解放戰(zhàn)爭中,參加過解放上海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另外,還有來農(nóng)場支援的各局戰(zhàn)友們,及農(nóng)場的職工們協(xié)助,工程的進度很快,但是,在工程的后期,因天氣寒冷,也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不便。</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7年株洲戰(zhàn)友來京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工程的后期,我們在架設(shè)場部至一隊的支線中,劉副隊長從北京,專程來農(nóng)場慰問我們,我們?nèi)w干部戰(zhàn)士,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架線施工的干勁倍增。</p><p class="ql-block"> 通信站六隊的兵,是能吃苦的兵,是不怕累的兵,我們更不畏嚴寒了。我們按時、高質(zhì)量的完成了,這次架線施工任務。</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03年六隊在鐵嶺聚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中旬,六隊有21名老戰(zhàn)士光榮復員。</p><p class="ql-block"> 71年兵6人,齊書哲、張小力、楊金川、孫懷欣、趙建軍、黃庚午。</p><p class="ql-block"> 73年兵15人,其中:鐵嶺籍12人,陳萬華、尹金山、郝連軍、安云鵬、張紹華、米鳳成、段永江、趙德福、劉萬義、袁海軍、趙德民、張景山,株洲籍3人,宋錦文、齊昌順、曹文海。</p><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孟勝利,調(diào)到通信站站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4月下旬,六隊全員進住遺光寺,都住在機要區(qū)小禮堂里,在司令部二灶食堂的后面,建了個臨時簡易食堂,開始做營區(qū)電纜施工前期工作,新辦公大樓正在建設(shè)中,需要鋪設(shè)電纜管道,給辦公樓搬遷做好準備。</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76年滄州兵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76年4月底,六隊有42名新兵入伍。</p><p class="ql-block">滄州兵22人</p><p class="ql-block"> 李樹亭、李希勇、張金嶺、張俊祥、張炳森、孫世權(quán)、祁建寬、王振連、王錄林、王建新、高云峰、胡樹才、石德勝、劉志遠、劉玉華、劉前忠、馬金河、尹東太、尙景志、黃建國、狄青瑞、王守勤。</p><p class="ql-block">泊頭兵20人</p><p class="ql-block"> 常振東、韓連智、王志英、秦志山、劉俊華、金永泉、孟祥新、于鳳行、馬存款、于同忠、付萬強、張國慶、王國洪、孫智信、呂澤坤、王悅忠、韓海生、李國占、于潮、馬萬強。</p><p class="ql-block"> 1976年“五一”勞動節(jié)后,遺光寺營區(qū)電纜施工全面展開,營區(qū)的工程比較零星,地下隱蔽建筑也比較復雜,給施工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施工時間比較長,我們陸陸續(xù)續(xù)干了兩年多,工程才全部竣工。</p><p class="ql-block"> 楊波寫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6日</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2017年六隊在滄州聚會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