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6日上午,內(nèi)蒙五姐妹和部分外地來寧同學回到了闊別五十多年的原南京軍事學院子弟學?!暇┦杏罨▽W校。故地重游,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 回想當年,從1960年9月到1964年7月,我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這里</span>度過了一年級到四年級豐富愉快的全日制住校集體生活,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雖然經(jīng)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吃過窩窩頭、豆腐渣,但是我們沒有挨過餓,是幸運的幸福的。</span>同學之間親如兄弟姐妹,老師對我們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照顧。五年級以后雖然學校交到了地方管理,搬回了城里,變成了走讀,但我們還是在學校一起讀書,放學后一起回家,假日里一起玩耍,同學發(fā)小之間的友誼持續(xù)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當年宇花學校的校門,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掛上了T80科技文化國際社區(qū)的牌子。門牌上標的地址是鐵匠營80號。</p> <p class="ql-block"> 校門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好親切哦,路旁那兩排整齊的梧桐現(xiàn)在都長成了參天大樹。</p> <p class="ql-block"> 走在這條路上是多么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 忍不住要抒發(fā)一下激動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先去看看學校辦公樓和禮堂。</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重修的挺漂亮。</p> <p class="ql-block"> 路邊石凳上坐著好愜意。</p> <p class="ql-block"> 玩玩當年的你拍一我拍一。</p> <p class="ql-block"> 一直往前走,左手邊就是學校的小禮堂。</p> <p class="ql-block"> 禮堂前原來的草地,現(xiàn)在變成了一片竹林。</p> <p class="ql-block"> 門前也變了樣。</p> <p class="ql-block"> 禮堂內(nèi)部被分隔成一個個小空間,還搭建了二樓,成為一個富含文化氣息的書畫社。想當年,這里可是我們文藝演出、看電影和打乒乓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學校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 這塊鑲嵌在辦公大樓墻壁上的石碑上寫著: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八月一日蕭錚為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奠基。</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校校址在解放前屬于國民黨的中央政治學校。</p> <p class="ql-block"> 這排平房是學校醫(yī)務室。</p> <p class="ql-block"> 這是醫(yī)務室的住院部。</p> <p class="ql-block"> 沿著這座大樓邊上的路上坡,就走到了碉堡處。</p> <p class="ql-block"> 這是建于抗日戰(zhàn)爭之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碉堡。隨著歲月的流失,昔日碉堡御敵的功能已不復存在,但它警示人們不要忘記當年那場使中國人民蒙受苦難的戰(zhàn)爭,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這排平房原來是音樂教室和校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下的幾排平房是學校各年級的食堂和學校的洗衣房。</p> <p class="ql-block"> 沿著幾座食堂之間的樓梯走下山坡。</p> <p class="ql-block"> 來到了原來學校的足球場。當年足球場邊還有單杠、雙杠、爬竿、爬梯等鍛煉器械。現(xiàn)在這里成了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 走過足球場,前面就是我們年級一二三四班的教室和宿舍樓。樓下是教室,樓上是宿舍。</p> <p class="ql-block"> 這里正在施工,搭起了圍擋。</p> <p class="ql-block"> 這里曾經(jīng)是我們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老師的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后面這幢是五六七八班的教室和宿舍樓。前幾年這里還拍過一部電視劇。</p> <p class="ql-block"> 記得當年兩棟樓之間有一部高高的秋千。下午活動時間,我們在這里盡情地玩耍。</p> <p class="ql-block"> 去看看馬路另一邊的校舍吧。這里右手邊是我們一年級時候用過的大食堂。正前方對著的應該是當年的洗澡堂。左手邊則是幾幢高年級的教室和宿舍樓。</p> <p class="ql-block"> 原來的大食堂改造成為一家專注工程設(shè)計的共想空間。</p> <p class="ql-block"> 原來的洗澡堂改建成為了一家語言教育戲劇中心。</p> <p class="ql-block"> 原先中間的花壇,現(xiàn)在被修建成了一個很大的露臺。</p> <p class="ql-block"> 在高年級的教學樓前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回到學校中心的林蔭道上,隱約看到我們年級的教學樓掩映在綠樹之中。</p> <p class="ql-block"> 左手邊是兩座大食堂之間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是低我們一屆的學生教室和宿舍樓。</p> <p class="ql-block"> 最里面的圍墻處開辟了一個新的大門,外墻上寫著“T80科技文化國際社區(qū)”一排大字。</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了老宇花的校門,我們</span>沿著當年學校經(jīng)常組織游玩的美齡宮、明孝陵、中山陵、音樂臺、靈谷寺等景區(qū)一路走來,共同回顧那段永遠難忘的美好時光。</p><p class="ql-block"> 先往美齡宮去。當年這里是一條羊腸小道,要穿過一片密密的森林?,F(xiàn)在這里變成了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梢詮南埋R坊一直通到中山陵,中間有岔道可以走到美齡宮。</p> <p class="ql-block"> 路邊有一片綠色,真美!我們給它加點紅色。</p> <p class="ql-block"> 走著走著,對面來了兩個人,怎么這么面熟呢?</p> <p class="ql-block"> 原來是老同學發(fā)小和她的愛人。這就是緣分吧!</p> <p class="ql-block"> 路過一片茶園,我們也來做一回采茶姑娘。</p> <p class="ql-block"> 美齡宮到啦。</p><p class="ql-block"> 美齡宮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于小紅山上,又稱“小紅山官邸”。美齡宮始建于1931年,1934年竣工,耗資36萬銀元,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當年宋美齡使用的汽車。</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 會客廳。</p> <p class="ql-block"> 大餐廳。</p> <p class="ql-block"> 蔣介石臥室。</p> <p class="ql-block"> 宋美齡臥室。</p> <p class="ql-block"> 小餐廳。</p> <p class="ql-block"> 宋美齡禱告室。</p> <p class="ql-block"> 宋美齡畫室。宋美齡(1898—2003),海南文昌人,出生于上海,系蔣介石夫人。不僅叱咤于政治和外交風云,還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書畫大家。曾學過西洋繪畫?;貒笙群髱煆膰嫶髱煆埓笄АⅫS君璧、鄭曼青,擅長畫山水和花鳥。</p> <p class="ql-block"> 宋美齡的幾幅繪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 從美齡宮出來往明孝陵去。明孝陵從洪武14年(1381年) 正式動工,至永樂3年(1405年) 建成,歷時25年。先后用工10萬,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nèi)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yǎng)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qū)以獗穑F(xiàn)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神道保留了6種石獸,獅、獬豸、駱駝、麒麟、馬和象,每種兩跪兩立六種24只,神道望柱1對,文臣武將各4。</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景區(qū)導覽圖。</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長長的神道。</p> <p class="ql-block"> 秋意初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望柱。</p> <p class="ql-block"> 武將。</p> <p class="ql-block"> 文臣。</p> <p class="ql-block"> 背后為金水橋。</p> <p class="ql-block"> 文武方門(孝陵正門)。</p> <p class="ql-block"> 碑殿。建于清康熙年間,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謁陵,見墻垣多傾圮,下旨“交與江蘇巡撫宋犖,織造郎中曹寅會同修理”,并御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曹寅勒石制碑,以垂永久。碑兩側(cè)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來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嬪妃的牌位,是一座擁有三層石造須彌座臺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巨大木結(jié)構(gòu)殿宇,現(xiàn)仍遺留有56個石柱礎(chǔ)。原建筑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兵火,同治年間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 寶城明樓,后面為寶頂?shù)貙m。</p> <p class="ql-block"> 穿過甬道。有人走累了,坐在臺階上休息。</p> <p class="ql-block"> 正對著甬道出口的就是寶頂?shù)貙m的墻壁,上書:此山明太祖之墓。</p> <p class="ql-block"> 寶頂上植被茂密。</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明孝陵,我們又趕往中山陵。中山陵1926年1月動工興建,至1929年夏建成,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博愛坊前合影留念后,有三位同學依約去了原南京軍事學院(今南京軍區(qū)大院)故地重游,就此大家分別行動了。</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正門,上面為孫中山先生手跡:天下為公。</p> <p class="ql-block"> 碑亭。碑亭刻有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顏體鎦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從碑亭到祭堂,共有339級石階。</p> <p class="ql-block"> 最上面就是孫中山先生的靈堂和墓室。當時因為正在修理,暫不開放。</p> <p class="ql-block"> 孝經(jīng)鼎。</p> <p class="ql-block"> 陵園郵局。</p> <p class="ql-block"> 音樂臺。記得當年我們學校還在這里舉行過聯(lián)歡演出。現(xiàn)在這里滿是鴿子。</p> <p class="ql-block"> 分發(fā)喂鴿子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乘坐景區(qū)交通車,我們到達今天最后一個目的地—靈谷景區(qū)。靈谷景區(qū)實際上分為兩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是靈谷寺寺廟。靈谷寺始建于南梁天監(jiān)十四年(515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后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焚毀、搬遷?,F(xiàn)靈谷禪寺經(jīng)重新修建,恢復了照壁、山門、前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玄奘院等。2016年1月8日,靈谷寺玄奘院地宮舉行落成儀式,鎮(zhèn)寺之寶——玄奘的頂骨從玄奘院大殿移駕地宮內(nèi)保存。</p><p class="ql-block"> 二是民國時期北伐戰(zhàn)爭,犧牲了大批國民革命軍將士。為了紀念這些烈士,當時的國民政府將靈谷寺的無梁殿改為紀念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場所,開辟了多處公墓,并建造了陣亡將士紀念塔—靈谷塔。</p><p class="ql-block"> 我們主要參觀的是第二部分。</p> <p class="ql-block"> 萬工湖。始建于明朝時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命軍工在此開挖,因軍工人數(shù)有數(shù)萬名之多,故而得名萬工湖,據(jù)說當年這個湖從開工到竣工,只用了一天時間。</p> <p class="ql-block"> 紅色山門是靈谷寺的正門,原為明代靈谷寺金剛殿的舊址,后毀于戰(zhàn)火。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的數(shù)萬國民革命軍將士,1931年在靈谷寺舊址位置建筑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紅山門即為公墓正門。門額“靈谷勝境”四字,由現(xiàn)代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書寫。 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北平軍分會贈送的。公墓現(xiàn)已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陣亡將士公墓牌坊。牌坊建于42層石階之上,高10米,共五間,鋼筋水泥構(gòu)筑,綠色琉璃瓦覆頂,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 前后門額上刻有“大仁大義”、“救國救民”八個字,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所書。坊前的一對石虎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七軍贈送。</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就是無梁殿,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原為靈谷寺內(nèi)供奉無量壽佛的無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磚砌拱券結(jié)構(gòu),不設(shè)木梁,故又稱“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這里既是紀念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烈士的場所,又是辛亥革命蠟像館。</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p> <p class="ql-block"> 無梁殿內(nèi)部墻壁上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共33224人。</p> <p class="ql-block">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一公墓。</p> <p class="ql-block"> 為紀念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建立的靈谷塔,共九層。</p> <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去原南京軍事學院大院的三姐妹在大禮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啦,我們終于回來了。敬禮!</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塑像前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走在軍院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 當年軍院服務社照相館陳列過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我曾經(jīng)的家,永遠不變的珍貴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