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3日,又出發(fā)了,飛往意大利“靴子的腳后跟”~普利亞。離開巴黎時小雨,氣溫24度,已是秋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普利亞(意大利語:Puglia,拉丁語:Apulia),也譯作阿普利亞,是意大利南部的一個大區(qū),東鄰亞得里亞海,東南面臨愛奧尼亞海,南面則鄰近奧特朗托海峽及塔蘭托灣。與該區(qū)南部知名的薩倫托半島,形成了意大利“皮靴后跟”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戴高樂機場候機室最近剛被裝修過,以60年代的風格改為現(xiàn)代新潮,內(nèi)書報雜志欄在大幅報道英國女王的去世。</p> <p class="ql-block">機場人不多,夏季度假的人流已經(jīng)過去,清凈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這次行程包括了普利亞大區(qū)16個城鎮(zhèn)的歷史文化古跡,從古希臘,古羅馬,直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的遺跡,文藝復(fù)興時代的繁華,時間跨度大,極為豐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行程中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著名的“天空之城“馬泰拉”,南方佛羅倫薩~萊切”,腓特烈二世的8面城堡,懸崖古城加利波利,圣米歇爾顯圣的洞穴和童話故事般的小蘑菇“特魯利屋頂村”。古希臘,古羅馬,十字軍...,一路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處處都有傳奇故事...,這是我一直向往的秘笈寶地,出發(fā)前已令我莫名興奮和小小激動。</p><p class="ql-block">趁現(xiàn)在記憶尤新,趕快記下來。</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點半從巴黎起飛,下午4:30就到了意大利的巴里~普利亞大區(qū)的首府。</p><p class="ql-block">巴里( Bari)的法語發(fā)音居然與巴黎(Paris)一樣,于是我們從Paris (巴黑依)到了Bari(巴黑依),大家開玩笑說,轉(zhuǎn)了一圈回到原點。</p> <p class="ql-block">飛機上看到大海邊緣的同時,也看了直到天邊橄欖樹田野。</p> <p class="ql-block">普利亞地區(qū)位于意大利東南沿海,與巴爾干半島的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隔亞得里亞海遙遙相望,相比意大利西面拿波里等熱點,這里游客少許多,但對我卻有極大的吸引力,一是這里是意大利相對偏僻的角落,從而保留了最古老傳統(tǒng)的地區(qū),二是因為去過了巴爾干半島,對這片與亞得里亞海隔海相望另一邊的古羅馬文明也多了一份好奇心。三是這里是中世紀西西里王朝的發(fā)源地,去了意大利“靴子尖上”的西西里,自然想看看“靴子跟”~普利亞。</p><p class="ql-block">特選了游客少的九月,隨法國以文化歷史藝術(shù)游的專題組團,開始了我們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到達普利亞的首府巴里,氣溫一下子升高到30度,陽光燦爛。</p><p class="ql-block">普利亞是意大利靴子的后跟,直接伸入地中海,不僅風光旖旎,歷史上受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11世紀的西西里王朝...,各種歷史文化影響,遺產(chǎn)古跡十分豐富。機場大廳的宣傳畫,基本上就是這里豐富多彩的景色大集錦啦!</p> <p class="ql-block">畢竟疫情尚存,當?shù)貙?dǎo)游翻譯告訴我們,意大利規(guī)定:直到九月底,還是必須在公眾場合和交通工具中戴口罩(而法國已經(jīng)全部“放開了”)。好在我們早有準備,立刻戴上。</p> <p class="ql-block">不耽誤時間,立刻出發(fā)前往羅馬古城比通托(Bitonto),這里以有第一座地中海巴西利卡基督教堂著稱。教堂建在5世紀的老教堂基礎(chǔ)上,里面保留著拜占庭時期的壁畫,11世紀西西里王朝時期改建成巴西利卡大教堂。</p><p class="ql-block">路邊是一望無際的橄欖樹林和葡萄園,如同所有地中海沿岸國家,這里也是傳統(tǒng)以橄欖樹和葡萄為主,據(jù)說有60百萬株橄欖樹。</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百分四十的頂級橄欖油來自種植多逹五千多萬棵橄欖樹的普利亞大區(qū),,而位于普利亞大區(qū)中的比通托,瀕臨亞得里亞海,充裕的南歐陽光加上含豐富礦物質(zhì)的石灰?guī)r,孕育出高品質(zhì)的橄欖油。金黃色比通托橄欖油, 以濃郁橄欖果香, 微辣的初榨冷壓聞名意大利,不著急,我們行程中會專門見識橄欖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普利亞的前世今生</b></p> <p class="ql-block">普利亞是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最后一次圍城所發(fā)生的地方。在古代只有這個“意大利靴后跟”被稱為普利亞;“皮靴”的腳尖則稱作卡拉布里亞。</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南方原是古意大利人及希臘殖民者定居之地方。公元前4世紀被羅馬人征服。二個時期都留下大量遺跡。</p><p class="ql-block">800年后,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普利亞又被東哥特人、倫巴第人及拜占庭帝國占據(jù)。</p> <p class="ql-block">從2世紀未到13世紀早期,普利亞是都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一個王室“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們喜愛的居住地,1138年此家族取得德意志王位。“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一個12世紀很有故事的皇帝特別喜歡這里,建有他著名的八面對稱“蒙特城堡”(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腓特烈二世曾安排他的私生子曼弗雷迪作為同父異母的哥哥德國國王康拉德四世在意大利的代理人??道滤氖烙?254年死后,曼弗雷迪作為康拉德兒子康拉丁的監(jiān)護人不顧教皇的反對占據(jù)了西西里王國,于是與教廷反目。曼弗雷迪成功抵擋了教宗的軍隊,并于1258年8月10日自己加冕為“西西里國王”。</p><p class="ql-block">惱羞成怒的教宗烏爾班四世尋求法國的幫助,冊封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為西西里國王。1266年2月26日“安茹的查理”(卡洛一世)在貝內(nèi)文托戰(zhàn)役擊敗并殺死了曼弗雷迪。1254年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jié),1268年該家族絕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西里王國</b></p> <p class="ql-block">中世紀的普利亞不屬于現(xiàn)在的意大利,而是屬于“西西里王國”。</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在1130年至1816年曾存在于現(xiàn)意大利的國家,創(chuàng)立者為西西里的魯杰羅二世。廣義上西西里王國領(lǐng)土不僅只包含西西里島,亦包括整個南意大利,1530年以前還包含馬耳他島和戈佐島。</p><p class="ql-block">而中世紀在這個“西西里王國”爭霸的,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和法蘭西王國的安茹家族。1266年查理一世在教皇國的支持下攻占了西西里島。滅了“霍亨斯陶芬王朝”,成為“西西里國王”。</p><p class="ql-block">1282年爆發(fā)了反安茹王朝的暴動“西西里晚禱”,之后王國分為兩個不同的王朝。西西里島由來自西班牙的阿拉貢國王統(tǒng)治,而意大利半島上的那不勒斯地區(qū)由來自法國諾曼的“安茹家族”統(tǒng)治。</p><p class="ql-block">1816年“西西里王國”與“那不勒斯王國”合并為“兩西西里王國”。1861年被并入意大利王國。</p> <p class="ql-block">西西里王國創(chuàng)始人是魯杰羅二世(Ruggero II,1095年12月22日–1154年2月26日),西西里伯爵魯杰羅一世之子,在先后取得了意大利“靴尖”卡拉布里亞(1122)和“靴跟”阿普利亞(1127)的全部領(lǐng)土后。被教宗安那克勒圖二世封為國王。</p> <p class="ql-block">他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直到非洲的馬地亞,取得非正式稱號“非洲之王”。但他拒絕參加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更愿意統(tǒng)治眾多的柏柏人,并對伊斯蘭表示寬容。于1140年頒布法典,他的宮廷成為阿拉伯和西方學(xué)者的交流中心。所以現(xiàn)在的“西西里風格”包括了許多伊斯蘭藝術(shù)因素。在現(xiàn)在的普利亞仍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魯杰羅二世建立的非洲王國(由紅框圈出)</p> <p class="ql-block">11世紀初,普利亞被諾曼人探險家羅伯特·吉斯卡爾(Robert Guiscard)征服 ,</p> <p class="ql-block">他于1059年建立了普利亞公國,普利亞中部的梅爾菲(Melfi)曾是“諾曼公國”最初的首府。</p> <p class="ql-block">諾曼人征服了西西里后成立的“西西里公國”,后以西西里島上的巴勒莫取代普利亞的“梅爾菲(Melfi)”成為了諾曼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中心(1043年至105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安茹王朝</b></p> <p class="ql-block">卡洛一世(1226年3月21日-1285年1月7日)也稱“安茹的查理”(英語:Charles of Anjou),其父為法國國王路易八世,是路易九世的弟弟。1266年-1285年曾是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國王。建立安茹-西西里王朝(法語:Maison d'Anjou-Sicile)。</p><p class="ql-block">卡洛1246年受封為普羅旺斯伯爵,并陪同路易九世參加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0年)。通過與教宗結(jié)盟,卡洛于1266年和1268年分別擊敗與教皇關(guān)系敵對的士瓦本公爵和西西里國王,滅亡霍亨斯陶芬王朝并征服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兩地。于1277年甚至成為耶路撒冷王國的繼承人。</p><p class="ql-block">卡洛將他的首都從西西里島上的巴勒莫遷到意大利本土上的那不勒斯,并大量任用法國官員,導(dǎo)致了西西里人的不滿,1282年發(fā)生了“西西里晚禱”事件。</p><p class="ql-block">這場起事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室和羅馬教廷之間爭斗的延續(xù)?;艉嗨固辗彝跏业穆ダ椎霞翱道∈逯侗挥H教皇的法軍擊敗后,教皇烏爾巴諾四世將整個西西里王國交給法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的查理”管治,是為西西里王“卡洛一世(查理一世”)。</p><p class="ql-block">查理視西西里王國領(lǐng)地為自己侵略地中海沿岸地區(qū)的跳板,而推翻東羅馬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也是他的預(yù)謀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那不勒斯王國</b></p> <p class="ql-block">“西西里晚禱起義”被神圣羅馬帝國的阿拉貢聯(lián)合王國鎮(zhèn)壓,西西里分離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阿拉貢”掌管下的西西里王國”和法蘭西諾曼安茹家族掌管的“那不勒斯王國”。</p><p class="ql-block">“那不勒斯王國”(拉丁語:Regnum Neapolitanum,意大利語:Regno di Napoli),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宗國南部(1282年至1816年)。</p><p class="ql-block">沒有了“西西里島”的“那不勒斯”仍然被官方稱為“西西里王國”,由親教皇的法國安茹家族統(tǒng)治500多年,普利亞屬“那不勒斯王國”。</p><p class="ql-block">16世紀后,海岸地區(qū)被奧斯曼帝國及威尼斯人占領(lǐng)。這段復(fù)雜爭奪的歷史,使普利亞地區(qū)11世紀~13世紀時的建筑風格深受古希臘、阿拉伯、諾曼人及比薩文藝復(fù)興各種建筑風格的影響。</p><p class="ql-block">1816年,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王國重新聯(lián)合成為兩西西里王國,后一起并入意大利共和國。</p> <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封建制度長期盛行于普利亞的農(nóng)村地區(qū);社會和農(nóng)業(yè)的革命于19世紀進展緩慢,到20世紀中期進展的步伐才加快。故在意大利,很久以來普利亞都是貧瘠落后的代名詞。但這里的首府巴里及萊切市有大學(xué)。</p><p class="ql-block">近年來的旅游興起,才發(fā)現(xiàn)了這是一塊保留了豐富歷史遺跡的寶地,尤其是與耶路撒冷一般古老的馬泰拉,自從被好萊塢電影熱炒后,如日中天。我們正是為了躲開夏季的人流高峰,才特地選了九月。</p> <p class="ql-block">比通托(Bitonto)離巴里不遠,一個多小時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比通托</b></p><p class="ql-block">根據(jù)傳統(tǒng), 城市名稱是以第一位國王的名字來命名. 伊利里亞(Illyrian)國王比通(Botone)建立了此城,,因此城市稱為比通托.</p> <p class="ql-block">古城進口首先看到的是城門上圣瑪利亞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比通托不但以優(yōu)質(zhì)橄欖油著名,同時也出產(chǎn)酒, 啤酒, 杏仁和紡織品. 因為臨亞得里亞海, 所以漁產(chǎn)也相當豐富。</p> <p class="ql-block">遠處的圣弗朗索瓦教堂漂亮的巴洛克曲線,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p> <p class="ql-block">進口邊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塔,下面是古羅馬的地基,據(jù)說是20世紀建塔時發(fā)現(xiàn)了古羅馬的城市地基,現(xiàn)在被完全挖掘出來。</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老宮殿的陽臺,當年的豪華依然可見。</p> <p class="ql-block">極精美的雕刻,從徽章上看,應(yīng)該是西西里王國安茹后裔的宮殿。</p> <p class="ql-block">梁柱上的徽章,據(jù)說是當?shù)氐馁F族??吹贸鲇惺周?,法蘭西、納瓦拉、諾曼底、美第奇、..等,應(yīng)該屬法國安茹家族后裔。</p><p class="ql-block">此豪華的宮殿建筑,可見這里曾是西西里王朝的重要城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如同意大利南方城市,在極狹窄的小街兩邊,有文藝復(fù)興時代的宮殿,</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17世紀教堂,教堂大門上有許多骷髏頭死神雕刻,看上去有點“恐怖”。詢問之下,被告知:當?shù)亟烫玫窨獭八郎瘛笔菢酥局碌鬲z,如果要上天堂,就必須跟隨上帝”。這與法國基督教的“最后審判”有點相同的意思,只是未免有點太“露骨”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羅馬式巴西利克大教堂</b></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這次旅行中最有意義的一次訪問,親眼實地看到了早期最經(jīng)典的羅馬“巴西利克教堂”~圣尼古拉圣座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當?shù)貙?dǎo)游告訴我們:它建于5世紀的古羅馬神殿之上,1097被改為現(xiàn)在的“圣尼古拉圣座大教堂“,<b>其特殊意義在于:它是所有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的巴西利克教堂的最初原始模板。</b></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cè)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起于4世紀的早期基督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鞍臀骼ā边@個詞來源于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維基百科</p><p class="ql-block">“巴西利卡Basilica”建筑有三種含義,1,早期是表示某些特定功能的政治建筑(古羅馬);2,歷史上基督教堂的一種建筑樣式;3,當代的用法,授予基督教某個圣徒的主保圣座教堂。</p><p class="ql-block">早期基督教堂采用“巴西利卡”建筑形式,但把主入口改在了短邊的西面。11世紀以后的“巴西利卡”教堂的兩邊伸出側(cè)臂,成為羅曼式拉丁十字圣座教堂。<b>但后來的羅曼式教堂,基本都取消了外側(cè)的拱形柱廊。</b></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我終于看到了<b>第一代最經(jīng)典的基督教羅馬式巴西利克大教堂~一側(cè)帶廊柱的“圣尼古拉圣座教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羅馬外側(cè)有一排圓拱柱廊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巴西利卡”(3世紀非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中海羅馬式“巴西利克”的經(jīng)典(5世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保留了古羅馬外側(cè)拱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羅曼式巴西利卡十字平面教堂(11世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取消了外側(cè)圓拱柱廊</p> <p class="ql-block">按最早巴西里卡布局,教堂前廣場中間是圣座~圣母瑪利亞雕像石柱。</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克大教堂”呈東西走向,南側(cè)面有一長排宏偉的圓拱形廊柱。這就是公元5世紀最早期“巴西利克”建筑的原樣,11世紀法國安茹諾曼王朝時期改建,保留了南外側(cè)面一排拱形柱廊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安茹-西西里王朝(法語:Maison d'Anjou-Sicile),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朝,曾統(tǒng)治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波蘭王國以及匈牙利王國,建立者是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的幼子“安茹的查理”(意大利語發(fā)音為卡洛)。</p> <p class="ql-block">教堂建在5世紀的老教堂地基之上,11世紀西西里王國時期改建成巴西利卡大教堂,仍按原來東西走向布局,正門改在西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面的正門</p> <p class="ql-block">教堂大門向西,完全的巴西利克!</p><p class="ql-block">上面的鷹~約翰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獅子~代表圣馬克。</p> <p class="ql-block">有20個花瓣的玫瑰窗,巨大且雕刻精致。但與法國基督教代表基督12弟子的的12個花瓣玫瑰花窗又不一樣。</p> <p class="ql-block">很漂亮的大門石刻,典型羅曼風格,兩邊柱子下面二個獅子把門,獅子在基督教中代表圣馬可,上面是鷹,代表圣約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使我想起在克羅地亞曾經(jīng)看到相似的風格??梢娨獯罄喜浚魑骼飴u到地中海周邊這一帶應(yīng)該是屬同一風格。確切的說,應(yīng)該是11世紀開始,法蘭西的安茹家族建立的西西里王國在地中海這一帶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克羅地亞古城特羅吉爾12世紀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勞倫斯大教堂(Katedrala Sv. Lovre)</p> <p class="ql-block">大門上方的半圓形門楣上,下面一行是圣母瑪利亞從懷孕到三王朝圣的故事。上面是基督居中的七人雕像。與法國不同的是,門最上面不是基督的代表“羔羊”,而是只展翅的大鳥。這與法國的基督教堂,一般用“羔羊”作為“基督象征”不一樣,這里似乎把“大鳥”作為一種“圖騰”:</p> <p class="ql-block">教堂入口的地面上,有一個覆蓋玻璃幕墻的巨大圓孔,可以看到教堂大廳地下幾米處,一幅非常美麗的5世紀馬賽克地畫,那是一只奇異的非鳥非獸的神奇動物,嘴里叼著花樹葉,表示上帝的圣靈帶來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是在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公元五世紀地面畫,隨著時光流逝,現(xiàn)在已是地下幾米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視頻)教堂地下的古羅馬馬賽克地畫。</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是典型的羅馬+西西里風格,高大寬敞,</p> <p class="ql-block">記得古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嗎?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cè)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基督教“巴西利卡”入口改在短邊)。</p><p class="ql-block">這里看到的大廳呈典型的“巴西利卡”長方形平面,兩邊墻壁對稱,二層圓拱形柱廊,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科林斯柱頭。上面是裝飾復(fù)雜有縱深的廊廳,下面是過廊。</p> <p class="ql-block">導(dǎo)游說:朝南的內(nèi)部布局與外面的柱廊相配,原來外面的柱廊也是在里面的,后來改建時,被移到了外部。可以想象,最原始的南面才是“建筑門面”,這也正是原始巴西利卡建筑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洗禮池</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洗禮盆</p> <p class="ql-block">正面的圣壇很簡潔。后面的花窗是現(xiàn)代的玻璃幕墻。</p> <p class="ql-block">右邊是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左面墻壁,有17世紀巴洛克祭臺。</p> <p class="ql-block">對面很漂亮的大理石方形祭臺,是進行葬禮時神圣棺木的象征,但并沒有實際用處。</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倒是上面的雕刻圖案,明顯受伊斯蘭藝術(shù)的影響,這也是西西里王朝的一個特色。</p> <p class="ql-block">墻上的黑十字燕尾標志更是點明,這是中世紀西西里王朝在十字軍東征時留下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內(nèi)最精美的,就是這個石雕的宣道臺。</p> <p class="ql-block">下面銘文注明制作於1020年。</p> <p class="ql-block">宣講臺底面標明“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名字。一只胸口鑲綠寶石的巨鷹支撐起整個宣講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鳥樹生命啟示錄》</b></p> <p class="ql-block">導(dǎo)游特地介紹宣講臺下面非常有意思的生命樹,這是11世紀此地基督教宣傳的“人生觀”。這個刻在大理石上的“哲理”也是以“大鳥”為啟迪。</p> <p class="ql-block">一面是大鳥在吃樹上的果子,樹葉向上,代表生機盎然。</p> <p class="ql-block">一面是樹葉蔫萎向下,樹死無果,大鳥閉嘴向樹干,代表死亡。~看來那時的人,倒是比現(xiàn)代人“明智”,知道人與大自然的共生共存。</p> <p class="ql-block">旁邊是11世紀西西里王朝歷代王位的繼承人雕像??磥磉@個刻在一起的“鳥樹生命啟示錄”,是這個王朝的“家訓(xùn)”。</p> <p class="ql-block">這個教堂處處可見這個主題的雕刻。明顯可見的大鳥與植物形成了一種“生命啟示錄”,“大鳥”(鷹?)似乎是這個教堂的“圖騰”。</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建造經(jīng)歷多個朝代,形成多種風格,</p><p class="ql-block">5世紀的拜占庭壁畫,</p> <p class="ql-block">羅馬式圓拱的頂棚</p> <p class="ql-block">11世紀的西西里的雕梁畫柱,</p> <p class="ql-block">木梁上各種彩色圖案,在白色的大教堂里,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細看每個圖案都不一樣,精美絕倫,簡直是圖案花邊大集錦。如果有時間,真不妨好好臨摹一下,是絕好的美術(shù)資料。</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很顯眼的供奉著黑衣圣母,這也是我一直的存疑,為什么在全世界多個地方都有這個“黑圣母崇拜”。特地詢問了導(dǎo)游,回答是:教堂除了祈禱,也是舉行葬禮的重要地方,而黑圣母是“圣殤”悲哀的象征。原本只有衣裙是黑色的,后來傳到各地,漸漸雕像本身也變成了黑面孔。這個解釋不知是不是正確?希望有識之士幫助解答。</p> <p class="ql-block">11世紀的地宮原本是封閉的,特地為我們打開,</p> <p class="ql-block">地宮~向來是最古老的地基部分。</p> <p class="ql-block">這里實際上是5世紀的古教堂,現(xiàn)在大部分成了考古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進入博物館,從5世紀的馬賽克地畫~一只孔雀上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地宮中發(fā)現(xiàn)的拜占庭時期壁畫</p> <p class="ql-block">考古發(fā)掘出的各種陶罐。</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十字軍東征時的法國軍隊,居然在這個古羅馬教堂偷盜古墓,把發(fā)掘出的古羅馬錢幣拿的黑市換錢??磥硪陨袷サ拿x干偷雞摸狗的勾當古以有之,留至今天仍被后人恥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物館中展出被盜賣的古錢</p> <p class="ql-block">11世紀的石雕原件,被部分保存在博物館中,精致美麗。</p> <p class="ql-block">大量使用動植物圖案,</p> <p class="ql-block">馬</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那只神奇的生命大鳥~確切的說,是似獸似鳥的神獸。</p> <p class="ql-block">大門口見到的,就是這個四條腿大鳥的馬賽克地畫,一直在思索這是個什么動物,突然想起古羅馬的獅鷲,鷹嘴獅身,有翅膀,不知是不是它的變異?上圖是克羅地亞的古羅馬墓葬出土“獅鷲”,下面的大概樣子相似,但技巧差多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那只吃生命之果的鳥。</p> <p class="ql-block">鷹徽章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地宮中的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常說歐洲的中世紀的羅曼風格,來自意大利的古羅馬風格,今天看到了意大利本土上的雕刻,羅曼風格與其還真是一脈相承。</p><p class="ql-block">當然,這也是受了11世紀西西里王國(法國安茹家族)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柱頭加植物。</p> <p class="ql-block">古羅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茛苕(Acanthus)裝飾柱頭(下)+羅曼式人物雕刻(上)</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柱式+羅曼式野獸</p> <p class="ql-block">西西里王朝的人神造型。</p> <p class="ql-block">發(fā)現(xiàn)了“圣殿騎士團”的燕尾十字架,這里是西西里王國的十字軍東征的必經(jīng)之地,有這個標志也就不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這三個圣龕中的瓶子讓我們好奇,一問才知道,這就是涂抹的圣油,記得傳說法國第一個基督教國王克羅維洗禮時,有鴿子(圣靈)銜來圣油,看來說的就是這個了,今天終于看到了實物。</p> <p class="ql-block">據(jù)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加冕典禮上記載,所用的圣油是產(chǎn)自耶路撒冷神山橄欖山的橄欖油,根據(jù)女王加冕時用到的圣油配方,加入芝麻、玫瑰、茉莉、肉桂、橙花、安息香和琥珀等精油制成。</p><p class="ql-block">涂油禮還會用到兩件寶器,即圣油瓶(The Ampulla)和加冕勺(The Coronation Spoon)。圣油瓶為雄鷹造型的金制容器,鷹嘴上有一個小孔,用于將圣油倒入加冕勺內(nèi)。</p><p class="ql-block">圣油倒入加冕勺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會用手指沾油,為查爾斯行涂油禮。</p> <p class="ql-block">大門口的上方是二只大鳥。</p><p class="ql-block">地下古羅馬馬賽克畫也是“大鳥”,</p><p class="ql-block">那幅“生命樹”大理石雕刻,表示生命輪回的也是“大鳥”。</p><p class="ql-block"><b>“大鳥”代表圣靈?或是代表鷹~圣約翰?我不知道,導(dǎo)游回答模棱兩可。不管怎樣用,這個《鳥樹生命啟示錄》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人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古人的訓(xùn)誡今日依然震撼人心。</b></p> <p class="ql-block">離開大教堂時,已是夕陽西下。</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來,正好看看南墻外面的拱門標志徽章。代表歷史上在此地存在過的各種勢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拜占庭正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來自納瓦拉的西西里十字軍徽章</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獅子,下面納瓦拉的徽章,說明是來自法國安茹家族的西西里島王國貴胄。</p> <p class="ql-block">這個拱窗梁柱的窗型,引起我們的注意。上面居然是伊斯蘭的星月圖案。為什么?</p><p class="ql-block">怎么穆斯林的徽章會建在基督教大教堂上,問了當?shù)貙?dǎo)游,一種說法是最早期的諾曼西西里王國曾經(jīng)包括了北非的穆斯林地區(qū),因此保留有那時的標記。另一種說法是16世紀奧斯曼進犯時,當?shù)卦星舜笸罋ⅰ?7世紀改建教堂時,把這個伊斯蘭的符號也放上去了~難道是精神勝利法???</p> <p class="ql-block">出門再看南面的拱形梁柱樓面,如果這些拱樓原來都是在教堂里面的,那南立面果然是更宏偉寬大~典型原始巴西利卡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另一面的高窗,與大門一樣,也是上鷹(圣約翰),下獅(圣馬可),精雕細刻,盡顯豪華。</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一邊的豪宅,文藝復(fù)興+西西里風格。亦可見當年這里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如同所有的地中海城市,小城由白色的巖石建成,被時光磨平的地面,在夕陽下光亮照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離開時已近落日時分,夕陽照在遠處的圣弗朗索瓦巴洛克式的大教堂上,鐘樓和漂亮的頂部曲線變成了金色,像是一頂漂亮的冠冕。</p> <p class="ql-block">夕陽在無邊無際的橄欖樹上閃出最后的余輝,美好而豐富的第一天。</p> <p class="ql-block">為了第二天訪問加爾加諾半島,我們當天晚上趕到了曼弗雷多尼亞Manfredonia,入住現(xiàn)代化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走進意大利普利亞,走進歷史,追根溯源,用丈量的腳步,繼續(xù)“讀”這本歐洲文化歷史的大書??!</p> <p class="ql-block">請看下集“ 二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加爾加諾半島和圣米歇爾山?!?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