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的開頭我要先分享一段我在上周五寫下的一段心理咨詢筆記:今天G來訪者又有了很大的一個突破,她意識到了自己的理理化特征,她說“我過去的特征可能是理想化,理想化孩子、父母、老公、總裁班、設(shè)計師職業(yè)、企業(yè)家職業(yè)等等,更重要的是理想化自己。因為理想化了就看不到真相,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問題是理想化是如何造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破解這個迷題,就不得進入到拉康關(guān)于“欲望”的維度。一個人孩子自戀,理想化自己和父母,首先是父母鼓勵和允許孩子理想化自己,或者是更深層次的角度看,首先是父母自己本身就很自戀,本身就處在理想化之中,所以父母也鼓勵孩子理想化自己,父母在孩子面前灌輸了自己是完美的父母的形象,孩子在父母的眼里,也一定是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b>那么,問題又來了,這些自戀孩子的父母的自戀又是從哪里來的啊?</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個問題,西方人并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精神分析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與榮格也只是給出一個古代的神話原型故事,納西西斯的自戀神話。但是,對于人類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神話,西方的精神分析至今無解。</span></p> <p class="ql-block"><b>由此,我不得不繼續(xù)做出一些深入的思考。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理想化源自于“嫉羨”,即羨慕嫉妒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什么我會產(chǎn)生這樣的思考,因為我感覺到自戀和理想化其深層次是包含著一種對于自己的現(xiàn)實自我深度的怨恨和不滿在里面的,即理想化自己其實是不接受真實的自己,理想化父母,其實是不接受真實的父母,理想化戀人,其實是不接受真實的戀人,包含著“你其實是、也應(yīng)該是可以更好的、更完美的”意圖存在的。</span></p> <p class="ql-block">由此看來,理想化自己和他人,并不是一無是處,它至少隱喻著“改變”的欲望,即與理想化形象看齊和成為理想化形象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這么說來,理想化自己和他人的人,或者說自戀的人,注定是要經(jīng)歷痛苦的,因為現(xiàn)實不達標,自己不達標,父母也不可能達標,自我的評價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相距甚遠,自己的期待必將屢屢受挫。</p> <p class="ql-block">理想化里面隱藏著對于自己和他人與世界的“不滿”的基因,這可能是自戀者的人生積極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自戀、理想化之所以源自于嫉羨,主要是因為自己與別人比較時“不如”別人,或相距甚遠,但是又在實際的行為中沒有辦法,于是與其恨別人不如愛自己,在幻想中將自己夸大,在幻想中“戰(zhàn)勝”了別人。所以理想化一旦形成,會象吸大煙一樣過癮,令人陶醉在其中而難以自撥。</p> <p class="ql-block">理想化意味著一種極端化,它又喻示著理想化的人易走極端,同時極端化的另一面是“妖魔化”,所以一個人在理想化一部分人的時候也同時必然將另外一部分人妖魔化,這是我們需要注意和反思的。</p> <p class="ql-block">陳愛國:中國第一位獨立執(zhí)業(yè)心理咨詢師(1989年開設(shè)大陸第一家個人心理工作室);北京中法精神分析成員,拉康派分析家(拉康一勾非一陳愛國)。2010年接受《紐約時報》心理學人物專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