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閑,翻看舊照,當看到故游之地析城山時,愣了愣,想起近年來對其的認知,不由浮想聯(lián)翩。 <p class="ql-block"> 記得首次結識析城山,還緣于2015年秋日里某個周末的一次偶然想法,按照手機地圖上的指引,當日即與家人們驅車前往。到了山區(qū),跟著導航一路拔高,沙石子鋪就的簡易車道蜿蜒盤旋、塵土飛揚,當車行走上懸崖峭壁邊緣時,驚心動魄,最終抵達了山底一片泥濘的荒地,十數(shù)輛汽車雜亂地停放,南向小道邊簡陋地掛著一塊大峽谷的指示牌,商販們張羅著小吃,游客可真不少。(備注:現(xiàn)如今通往析城山和柏楊村的旅游公路已通車。)</p><p class="ql-block"> 稍事歇息,隨即收拾行囊、辨明方向,沿著盤山車道開始爬山。天高云淡,山里的薄霧未完全散去,路邊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奇峰怪石掛在山間,不時還有松鼠閃躲在道旁。登山,對于我這種“一日登臨峨眉頂”的人來說,就算扶老攜幼,依然不在話下,偶爾駐足眺望遠山,頓覺神清氣爽。</p> 來到山頂平臺,地勢陡變,人隨著車道緩慢地盤桓下行,來到了一處洼地,迎面而來的是一大片一大片衰黃的草坪,偶有低矮的蒼白石林、蔥綠灌木散落其間,四周遠處有高地遮擋,不得眺望,山頂?shù)牡孛才c一般山峰形態(tài)迥異,呈現(xiàn)“碗”狀。 此處大面積高山草甸被人們命名為“圣王坪”,草場中央有一泓水潭,當?shù)厝私兴澳锬锍亍?,水潭旁邊有座破敗的石頭建筑,為明清時期所筑的湯帝廟,此時已被當?shù)啬撩褡鳛闂碇?,水潭西邊的原湯帝廟已損毀。離池水不遠處,十來匹馬兒分散在周遭草坡上悠然吃草,而興致勃勃的游客卻在潭邊騎馬,繞水奔馳、嬉鬧。此情此景,仿佛置身于塞外草原,就地往草地上休憩片刻,好不愜意。盡興后方尋路下山、歸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湯帝廟</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狼毒花(又名胭粉花)</div>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游山,已是近六年后的某個夏日,帶著讓小孩們登山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的想法,我再次來到了析城山頂。此番不僅領略了狼毒花叢的妖艷,還探秘了黑龍洞窟的幽涼,當一大群黃牛從身邊環(huán)伺而過時,小孩的驚叫聲和牛群的低鳴聲相互交織呼應,又是一幅鄉(xiāng)村田園牧歌的美麗畫卷。</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以上游山僅是平常的兩次周末郊游,內心并無波瀾。在此期間的數(shù)年時光里,平日一有閑暇便喜歡往山溝溝里鉆的我,無論是沿柏楊大峽谷掛壁山道尋幽探訪,或是下到深山谷底溪流中去捉蟹為趣,或是爬上橫河紅沙嶺東望十八羅漢,析城山的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游過不止一遍,對各處景點已是如數(shù)家珍,在此不一一贅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直到今年暮春,五一假期里,我突發(fā)奇想,帶孩子到山頂放風箏,析城山的草場豈不正是絕佳場所(備注:事實證明,現(xiàn)場效果非常不錯),于是開始了第三次游山。由于目的簡單,當家人們正熱衷于在碧空中自由放飛的時候,我選擇漫無目的地徑直向南走去,匆匆路過以往尚需要遠望的牧民家蒙古包,于是偶然地來到了草場南向的山口。山口處孤單地立著塊標識牌,標示此地即為南天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牧民蒙古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點標識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天門</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站在山口環(huán)望內外,山口以內是連接著廣袤原野邊際的大片枯黃草場,給人以蕭瑟衰敗之感,而從山口向外看卻是草木郁郁蔥蔥,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獨有的地貌特征導致了內外氣候、景觀截然不同,令人嘖嘖稱奇。 </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到家后,回想起析城山山口奇異的景觀,我懷著一顆好奇心,詳細查閱了有關資料,試著問詢南天門的由來,析城山源遠流長的故事終于從文獻資料中緩緩走出,我如同懵懂的孩童般幡然醒悟,有種撥云見日的感覺。這不正是傳說中的神山昆侖,眾“神”居住的地方嗎!這故事還得從本世紀之初講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11年12月15日,《國土資源遙感》第四期刊文《地球上的環(huán)形山——析城山巖溶洼地成因分析》。該課題由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剛、曹文玉,中國地質大學李述靖,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黃相成四人聯(lián)合完成。他們在文章“引言”中寫到:“王屋山位于山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地形巍峨挺拔、山清水秀,其西接中條,東挽太行,南鄰秦嶺,具有一系列代表該地區(qū)地質歷史和地質作用的地質遺跡,因而其南坡部分地區(qū)在2006年9月18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筆者在1990年利用TM遙感圖像對中條山和王屋山的部分地區(qū)進行銅礦地質調查時,在地質公園北側王屋山的主脊部位,發(fā)現(xiàn)一個面積相當大的洼地。該地海拔接近2000米,且在地形陡峭的山脊上,存在如此大面積的洼地顯然不合乎洼地形成的自然規(guī)律。2010年筆者再次使用1:60000的彩色紅外航空像片和高分辨率的中巴地球資源衛(wèi)星02B星(CBERS-02B)的CCD全色圖像對洼地進行了遙感解譯,并對解譯成果進行了初步野外調查,認為該洼地是一個成因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大型封閉巖溶洼地,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價值。</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1世紀初,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解讀《山西省地圖集》1:35000陽城幅地圖時,發(fā)現(xiàn)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的地理地貌,山體酷似一條臥伏于王屋山西北、頭朝北面向西的巨龍。于是又以1:50000大比例尺地形圖和美國衛(wèi)星遙感圖像進行校核。隨后,科學院組織相關研究人員圍繞析城山展開了多年的考察研究。</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昆侖丘地龍之西龍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山海經(jīng)·海內西經(jīng)》記載:“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王屋至太行一帶正處于中原之西北,其地形地貌系億萬年前濱海巖體長期被風浪侵蝕形成,使該地區(qū)山體呈現(xiàn)獨有的垂直層狀結構特征。</p><p class="ql-block"> 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山西南部集中了幾乎所有的上古名山。從析城山經(jīng)緯軸十字架的軸心四望:</p><p class="ql-block"> 西部有舜王坪,據(jù)說是舜耕田之所。再往西是皇姑幔,據(jù)說是娥皇女英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西南有虞山,山下有舜都蒲坂。</p><p class="ql-block"> 西北方向是霍太山、姑射(yè)山,霍太山為上古五鎮(zhèn)之翹楚、五岳之濫觴;姑射山是唐堯求賢得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往北,有炎帝所在的羊頭山,共工怒觸的不周山。</p><p class="ql-block"> 往東是太行山南端,有箕子山,為箕子觀天象之古天文臺。</p><p class="ql-block"> 如此多上古名山集中在一個并不算大的范圍內,這個大模樣十分符合《山海經(jīng)》里昆侖“方八百里”。試想,“方八百里”的昆侖不可能只有一座山峰,必然是群峰環(huán)列,名山比肩。如此,可否說,上述群山都是昆侖的一部分呢?</p> 考察還發(fā)現(xiàn),析城山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自然地貌景觀居然也能和《山海經(jīng)》等傳世書籍中的描述一一印證。 其一為昆侖天柱。天柱本義為古代神話中支撐蒼天的柱子。戰(zhàn)國屈原《楚辭·天問》中有:“昆侖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懸,即著稱于世的“昆侖天柱”;圃,即聞名天下的空中花園。古書記載,昆侖天柱,高聳入天,周圓如削,其險無比,其狀無雙。從伏羲時起,先民便認為昆侖是高聳天地間的天柱。這種地貌形態(tài)世所罕見,屬太行—中條—華山深斷裂中典型的斷塊山構造。四周懸崖絕壁,龍形山體突兀于天地間,相對高差達千米以上,蔚為壯觀,在遠古上古時期已傳為天下奇觀?!妒爱惷接洝穼懙馈袄銎涓呷赵轮希接芯艑?,每層相去萬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二為“空中花園”。指海拔1650米以上的昆侖山柱頂端、龍形山體之上1600余公頃的天然大花園,因為昆侖丘四周均為壁立千仞的懸崖,故遠古、上古稱之為“懸圃”或“懸苑”。蘇軾“閬苑千葩映玉辰,人間只有此花新”中的“閬苑”,指閬風懸苑,即昆侖懸圃,玉辰指天宮昆侖圣王坪。所以,昆侖懸圃又叫天宮花園。從有巢、燧人、伏羲至炎黃乃至堯舜,地球正處于暖濕,年花期長達9個多月,品種多達300余種,花株高達1.5至2米。可見,公元前六十世紀至前二十世紀,昆侖丘是名副其實的天宮懸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遠古上古時人們習慣將“昆侖天柱”與“空中花園”合為一個詞——“昆侖懸圃”。奇異美麗的昆侖懸圃是遠古先王先民不愿意離開昆侖丘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三為“增城九重”。增城,即層城,增城九重,指山形似多層城樓?!痘茨献印さ匦斡枴罚骸熬蚶鎏撘韵碌?,中有增層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lt;/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據(jù)考察,昆侖丘南、西南、西一帶有廣達幾十平方千米的紫紅色砂巖(備注:即橫河紅沙嶺)。遠望昆侖丘,這些層狀的、波形的紫紅色砂巖以及增城九重,共同托起昆侖懸圃,是“祥瑞紫氣”的本源。</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祥瑞紫氣<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教之大羅嶺。又稱嶠山,位于析城山以南。</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千峰列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四為“列筍天涯”。指一排排如竹筍般尖峰由近到遠排列到天邊,十分神奇壯麗。此景位于天宮圣王坪西面,道家稱其“西極山”(《淮南子·地形訓》)。</p><p class="ql-block"> 其五為“千峰列嶂”。指峰巒層層疊疊,由近及遠,直排天際,晨霧輕拂,似幻似仙。此景斜列于天宮圣王坪東南。道家稱其“波姆山”(《淮南子·地形訓》)。</p><p class="ql-block"> 列筍天涯、千峰列嶂,是昆侖環(huán)護諸山中最為壯麗秀美的“好云山”(備注:清代陳廷敬語)。在夏族顓頊絕地通天后,早期風水家又將其作為風水形勢宗五大要素之一的“砂山”,作為環(huán)護龍穴的砂山之“四神砂”的標志。</p> 另外,據(jù)史書記載“太皞伏羲都于陳、宛丘”,最早起自于春秋?!瓣悺痹缭陉惡珛倽M于淮陽建立陳國前,約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已有此字?!瓣悺弊譃闀庾?,《漢字源流字典》“陳”是由“阜”“土”“東”三個象形字組合成的會意字,“阜”本義為穴居上下腳窩;“土”,本義為撮土以祭,又解為土中,即地中,天下中;“東”,本義指初制燈籠之所在。因此,“陳”字當原創(chuàng)于黃土穴居處,原創(chuàng)于地中祭天處。<br> 昆侖丘及其周邊至今仍有數(shù)不清的“穴居上下腳窩”,且位處祭天之地中、鹽池之東。史料記載,伏羲氏華虛部落已設有專職運鹽隊。當年先民為了生存,從蒙汜(現(xiàn)今的運城鹽池)背著裝載鹵鹽的竹籠藤筐,馱到昆侖丘之后,便按老習慣將鹵鹽與其他各種物品都擺放(陳放)在老地方(陳地)圣王坪。于是人們把經(jīng)常陳放物件的老地方習慣性地稱作陳地,這個“陳”放之“地”正在昆侖丘圣王坪。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穴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骨文“丘”的常見字體</h3><div><br></div><div> 在漫漫長史中,一地雙名、一地多名是常有之事。實際上“宛丘”其名更早于“昆侖丘”?!巴稹弊质菚饧嫘温曌郑扒稹弊质窍笮巫?,“丘”的甲骨文就是兩邊高,中間低?!巴鹎稹笔怯谐彩?、燧人氏時代,人類為躲避大洪水,由溝谷平川遷居高丘地帶時,依據(jù)遷居地宛狀、丘狀地形所起之名。昆侖丘北部的圣王坪也是四周高中央低,相對高差約幾十至二百米,形如宛狀、丘狀。<br></div> 2019年8月,《中華文明圣地昆侖丘》在京首發(fā),科學推定出“中華文明八千年,王屋山區(qū)的山西省陽城縣析城山即遠古昆侖丘(昆侖虛),是中華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圣地”這一昆侖丘文化研究的全新成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王母</h3><div> </div><div> 自伏羲氏太皞部落之后,歷經(jīng)長達一兩千年漫長歲月的變換,昆侖丘由西王母部落所繼承。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lt;br></div> 西王母另見于很多古籍,如《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爾雅》:“西荒有西王母國”,《瑞應圖》:“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玉環(huán)”,《賈子修政篇》:“堯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易林·明夷之萃》:“稷為堯使,西見王母國”,《尚書大傳》:“舜以天德祠堯,西王母來獻白玉環(huán)?!毙枰⒁獾氖牵魍跄甘侨瞬皇巧?,“王母”即“母王”,“母王”即“女王”,“西王母”即西方的女王,據(jù)考證,西王母應是一個叱咤風云,主宰一方的部落酋長,與神農(nóng)炎帝、軒轅黃帝處于同一時代。其后傳承的西王母國跨越了五帝、夏、商、周漫長的歷史時期,其居住地當不止一處,而析城山應該是其族群重要居住地之一,其王庭長期設于此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王母宴瑤池圖</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西王母瑤池宴會周穆王,也見諸各種典籍,如《今本竹書紀年》:“(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薄读凶印ぶ苣峦酢罚骸八熨e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薄妒酚洝ぺw世家》:“繆(穆)王使趙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穆天子傳》記錄更為詳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按《圣武記》:“準其地望,皆與古書相和?!奔慈绻銮鸬牡孛?、環(huán)境、文化聲望都與古書中記載西王母活動的地區(qū)相吻合,則可判定該地是西王母活動地區(qū)。</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炎火之山</p>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爾雅》《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描述可知,西王母居住之地有黃帝之宮、軒轅臺、瑤池、花圃,南有赤水、流沙、弱水、炎火之山,能觀日落入不周山,有宮闕城門等。專家們將古籍所記載西王母居地環(huán)境與昆侖丘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逐一比照,發(fā)現(xiàn)昆侖丘一帶的自然文化環(huán)境,無不與古籍所記載西王母穴居地的環(huán)境一一相吻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娘娘池</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專家學者認為,西王母宴瑤池發(fā)生的瑤池,就是今析城山娘娘池,娘娘池因西王母又稱西王母娘娘而得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平羊頭山</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陽城析城山的西王母部落與高平羊頭山的神農(nóng)部落相鄰不遠,均是伏羲氏族的分支,但西王母部落仍處于母系氏族階段,神農(nóng)部落已進入父系社會,兩族之間關系密切,相互融合、促進,共同發(fā)展。由于兩族均傳承有伏羲氏祖族(備注:甘肅天水為伏羲氏祖族所在地)觀天測地的歷法科學,(備注:《管子·輕重戊篇》“虙戲造六峜(fǎ,同法),行以迎陰陽”,析城山頂觀天臺及東向山峰存有伏羲“六峜”石堆遺址,古時用于觀測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時,2015年7月,在地方政府協(xié)助下,科研人員對其完成了定位復立。)再加上神農(nóng)氏播五谷、嘗百草、興商業(yè),使部族擁有當時先進的農(nóng)耕、醫(yī)療及工具制作技術,人口增長較快,成為中原及周邊地區(qū)較為壯大的部落力量。而在西王母部族的支持下,周邊部落紛紛擁護神農(nóng)氏為天下共主。姜姓神農(nóng)氏相傳九代(約530年)至炎帝榆罔,神農(nóng)氏威望達到頂峰,神農(nóng)炎帝成為“三皇”之一,后來這些部落的聯(lián)合體也統(tǒng)一稱之為華族。<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至晨新一年的開始 復立“六峜”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9年立冬,中心觀察基點(站)為地中峜或天地元峜。</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隨著西王母國生產(chǎn)力進步發(fā)展,新的土地被開發(fā),人口快速增加,王庭管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王庭所在的昆侖丘及其王族的地位日益鞏固,更因為昆侖丘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昆侖丘逐漸被周邊部落和民眾神化,昆侖丘化為閬苑天宮,王庭主要成員化為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當時無論是神農(nóng)炎帝,還是夏族領袖軒轅黃帝,都對昆侖丘懷有敬仰之心。而后歷經(jīng)堯舜、禹夏上千年的文化傳承,昆侖丘早已成為中原王族祈禱、祭祀天神或祖先的重要場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例如:戰(zhàn)國魏的《竹書紀年》記載:“(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于桑林,雨?!?l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么桑林在哪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山西通志》記載:“桑林水,導源析城之東麓。” 析城山即是當年(備注:丁亥,公元前1594年)湯王祈雨處,千百年來晉豫間官祀民禱,香火不絕。湯王舍身祈雨成為一段美麗動人的上古傳說,現(xiàn)如今風雨侵蝕的商湯桑林禱雨行宮已經(jīng)梁倒屋塌,遺址處,僅存地上東、西、南、北四角各留有三塊或圓或方的大石盤,供游人駐足參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湯王祈雨行宮遺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么析城山上究竟還有多少神話故事?<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晉城地區(qū),主要流傳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nóng)嘗草、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7個華夏創(chuàng)世神話,其中“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痹闯龈咂剑氨P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愚公移山”源出析城山地區(qū)。<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盤古揮斧,轟隆隆一聲巨響,析城山酷似半個蛋殼的獨特地貌橫空出世;<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女媧娘娘斬神龜?shù)乃淖沩斕熘臉O,鰲背山亙古永恒,煉五彩之石補蒼天之缺,五彩河百世流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橫河五彩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媧補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伏羲畫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的傳承精神,驚天地泣鬼神……</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外,鉆木取火、嫘祖養(yǎng)蠶、周穆王巡游等析城山的神話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上古神話故事反映著遠古時代人類對世界起源、自然現(xiàn)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包含著大量極其珍貴的歷史信息,反映了華夏兒女勇于追求和實現(xiàn)夢想的執(zhí)著精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行走在析城山間,飽覽高山草甸奇觀、巖溶漏斗地貌,瞻仰圣王先賢遺跡、探尋遠古人類發(fā)展歷史,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來,深深地銘刻在記憶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此文捏于2022年初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