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qū)內(nèi)東昌湖中間,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墻始建于宋熙寧三年(1070年),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年改筑為磚城。<br> 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東昌府在明、清時期曾為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象一條游龍越境而過。江北最大的人造湖東昌湖,猶如錦帶環(huán)抱古城。<br> <h1>▂▃▄▅▆▇█▉ </h1><h1><b> 北城門</b></h1> <p class="ql-block"> 北門“宣威”</p> <p class="ql-block"> 城墻周長3.5公里,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內(nèi)墻用三合土夯筑,外墻用磚石砌壘。城設4門,上筑門樓,外設甕城。南、東、西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威”。</p> <h1>▂▃▄▅▆▇█▉ </h1><h1> 聊城縣署</h1> ▂▃▄▅▆▇█▉<h1> <b>西城門</b></h1> 西門“清遠” 明萬歷七年(1579年),城墻上又建垛口2700余個、敵樓27座,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br><h1> <b>名人島</b></h1> 名人島,占地面積約4公頃,體現(xiàn)‘水城’特色、融合歷史文化,“瓊島瑤臺,城湖一覽”,建設有一覽閣、呂祖堂遺址等,形成了古典園林建筑與中華水上古城遙相輝映的景觀特色,賦予了東昌湖風景區(qū)更加深厚的人文底蘊。<br> 登上三層高的一覽閣依欄遠眺,夏日徐風溫柔拂面,整個名人島盡收眼底,島上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倒映在碧波湖水中,與騰龍廣場、聊堂路景觀橋、古城區(qū)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唯美的畫卷。 ▂▃▄▅▆▇█▉<h1> <b>景觀橋</b></h1> ▂▃▄▅▆▇█▉<h1> <b>東昌湖</b></h1> 東昌湖是始建于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的古城護城河的基礎上經(jīng)歷代開挖而成,該護城河為環(huán)形,東部寬100米左右,西部寬600米左右,北部寬300米左右,南部寬800米左右,現(xiàn)有水域4.2平方公里,為江北地區(qū)罕見的大型城內(nèi)湖泊,全世界最寬面積最大的護城河。東昌湖引黃河水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景色宜人,令游客流連忘返。 ▂▃▄▅▆▇█▉<h1> <b>光岳樓</b></h1> 光岳樓位于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極陽之數(shù),合于易理;分五層而建,暗對河洛之數(shù)。光岳樓是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樓閣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上圖光岳樓近景特寫為網(wǎng)上下載,非本人拍攝;下圖為遠眺光岳樓)</div> 古城區(qū)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明、清時期,官府衙門集中在古城的西北部。光岳樓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四條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東、西、南、北四口,四門,四關。城區(qū)街道,經(jīng)緯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盤方格網(wǎng)狀骨架。城區(qū)民居多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著白墻、灰瓦、坡屋頂?shù)膫鹘y(tǒng)建筑風格。 <div><br></div> 本篇照片(注明例外)一律是本人拍攝,有的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歡迎瀏覽與指導,感謝您的精彩點評!<br><br> 攝影:li guodong<div><br></div><div><br></div><div><br></div>